芥末堆芥末堆

“名校大學生,你們不配得抑郁”

作者:瓜子 發(fā)布時間:

“名校大學生,你們不配得抑郁”

作者:瓜子 發(fā)布時間:

摘要:抑郁不是沒有發(fā)生,而是沒被察覺。

微信圖片_20191205083032.jpg

抑郁不是沒有發(fā)生,而是未被重視 /pexels

*來源:有間大學(ID:youjian-university),撰稿瓜子,編輯秋褲,排版阿明

在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里,連續(xù)有年輕人因抑郁自殺的新聞曝出。

11月19日傍晚,24歲的人大畢業(yè)生王鈺敏因情緒不好獨自離家,在北京方莊附近失聯(lián)。

兩天后,失聯(lián)者家屬向記者確認,失聯(lián)女生已經(jīng)去世。此前有媒體報道,失聯(lián)女生稱工作壓力大,曾經(jīng)因抑郁住院。

微信圖片_20191205083022.jpg

時間再往前一個月,10月22日,廣州暨南大學2017級的李瑤(化名)在離開校園后失聯(lián),并留下文字“沒力氣繼續(xù)了”。在李瑤爺爺?shù)幕貞浝?,那是一個平時很開朗的孩子。

兩天后,廣州水警在獵德大橋附近的珠江水域,發(fā)現(xiàn)并打撈起一具女性尸體,經(jīng)家屬辨認初步證實為李瑤。據(jù)其家屬及同學反映,女孩生前患有抑郁癥。

微信圖片_20191205083028.jpg

“他們情緒崩潰了”、“禁不住壓力”、“精神打了死結(jié)”……外人很輕易地就將這些行為,歸結(jié)為抑郁癥的侵襲。

但對于承受者而言,抑郁癥并非僅僅是原因,而是一個潛伏已久,而最終爆發(fā)的結(jié)果。

在這些年輕人選擇以悲劇的方式作為出口時,更令人絕望的事情——他們?yōu)槭裁?、又是如何陷入情緒的泥沼,早已開始一點一點地摧毀著他們。

抑郁不是沒有發(fā)生,而是沒被察覺

抑郁癥,顧名思義,指的是一類以抑郁心境為主要特點的情感障礙。

“生病”的人會感到長時間的抑郁情緒,他們?nèi)狈ψ孕牛荛_人群,被失眠、飲食紊亂折磨;他們感到身體能量明顯降低,也無法在任何有趣的活動中體會到快樂。

最近幾年,抑郁癥越來越頻繁地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線,出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被認為不可能發(fā)生的人身上。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2017年發(fā)布的《抑郁癥及其他常見精神障礙》報告顯示,全球有超過3億人正經(jīng)受著抑郁癥的折磨,它的平均發(fā)病率約為4.4%。

在中國,這一數(shù)字為4.2%。不過,由于人口總數(shù)大,我國約有5500萬抑郁癥患者,病患數(shù)量在全世界范圍僅次于印度。

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50歲以上人群屬于抑郁癥的高發(fā)期。但不能忽視的是,抑郁癥越來越呈現(xiàn)出年輕化的趨勢,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2017年曾指出,四分之一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郁癥狀。

那些在外人看來最該朝氣蓬勃、無憂無慮的年輕人,在情緒上的碰過的壁、磕出的傷,遠比想象中要殘酷得多。

微信圖片_20191205083036.jpg

就讀于廣州某大學的林果,在碩士入學之后,好像陷入了一種情緒上的死循環(huán):

研究生的學業(yè)與自己原本的設(shè)想相差甚遠,讓她持續(xù)產(chǎn)生自我懷疑。做自己難以認同、難有成就感的事,林果的情緒時常很低落,也脆弱得隨時會想哭。

但她的心情又會突然發(fā)生起伏,遇到一些微小的不順,林果會為此心跳過速、頭暈恍惚。

“感覺心臟要從胸腔里跳出來了,但那不是一種自然的興奮,而是被強迫出來的慌張?!?/p>

這種情緒蔓延到林果的日常生活里,她不僅記性變差,還像患上了強迫癥一樣,實驗室的門有沒有鎖、洗手間的水龍頭有沒有關(guān),她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忘記,一遍又一遍地確認,否則就會感到不安。

微信圖片_20191205083040.jpg

對于自己難以消除的焦慮感,林果感到既無力又疲憊。

狀態(tài)不好的時候,林果選擇默默忍受、自我消解。狀態(tài)好的時候,她一邊僥幸松一口氣,一邊當作什么事情都沒發(fā)生過。

在我國約5500萬抑郁癥患者的背后,不知還有多少像林果一樣,對抑郁感到迷茫和回避、沒有確診也沒有接受治療的群體。

“你看起來這么好,怎么可能抑郁了”

比抑郁帶來的情緒紊亂,更難讓人克服的,是外界貼在這群“心理感冒”的人身上的“負面標簽”。

有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當患病者提及自己的經(jīng)歷時,他們會普遍感受到周圍人異樣的目光看待,比如被認為是“小心眼”、“矯情”、“軟弱”,甚至是“危險”、“暴力”等。

他們還會被質(zhì)疑,“大家同樣都有生活壓力,別人都沒事,怎么就你抑郁了”。

微信圖片_20191205083044.jpg

可實際上,不少看起來不可能得抑郁癥的人,都遇到了這種情緒上的障礙。

在韓國EBS拍攝的一部紀錄片《抑郁癥又如何》中,5位曾經(jīng)或正在經(jīng)歷抑郁癥的年輕人,大部分在患病之前,都被認為是“與抑郁癥完全沾不到邊”的人。

被抑郁癥和暴躁癥交織纏身的賢靜,曾被大學同學看作是“最積極正能量、一直幫身邊人分擔負擔”的角色。

在同學們看來,賢靜不僅一點兒都不脆弱,還常常會幫大家包辦很多事情。

只要她說“我們一起來做一件事吧”,第二天她就能高效地拿出成果,整個人無時無刻不充滿了力量。

微信圖片_20191205083048.jpg

患上抑郁癥之前,趙宰曾是一個很有野心的公司職員。她想認真地把每一件事做好,希望自己能成為優(yōu)秀的職場女性。

但在最后一次最為正式員工上班時,“太過認真”反而成了她的壓力,讓她產(chǎn)生了一種“殆盡”的感覺。

后來,光是去公司打開電腦這個動作,都會讓她感到呼吸困難。

微信圖片_20191205083051.jpg

雪霽也是爸媽眼中的好孩子,在媽媽看來,從小一直到大學,“她的成績突出,學習上的事情從來不需要家長逼迫”。

媽媽覺得,優(yōu)秀的雪霽有自己的信念,一定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成為一個特別的人。

所以,雪霽媽媽一度不理解,甚至不認為孩子會得抑郁癥。被痛苦情緒折磨的雪霽,因此和家人吵了好多次,也曾氣憤難過地離家出走。

微信圖片_20191205083054.jpg

直到接受了雪霽患上抑郁這個事實時,媽媽仍不認為雪霽“生病”了,覺得“總會冒出自殺念頭”的女兒,可以靠自己的“意志”來恢復(fù)。

雙方對抑郁癥的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雪霽情緒的惡化。而雙方對彼此的不了解,更是雪霽抑郁產(chǎn)生的根源。

雖然一直是同個屋檐下的一家人,雪霽和父母卻都不知道彼此的內(nèi)心在想些什么。

雪霽說自己做過一個夢,她被槍擊中,媽媽在旁邊,卻沒有對她說“快去治療”。

因為在夢里太傷心,醒來之后,雪霽還是忍不住哭了。

微信圖片_20191205083058.jpg

后來,雪霽向心理醫(yī)生咨詢了這個夢,醫(yī)生告訴她,“就算在夢里,你也要告訴媽媽,自己很痛”。

接受心理咨詢和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后,雪霽的病情逐漸恢復(fù),她也慢慢意識到,自己和父母的交流太少,彼此之間不夠理解,“之前總覺得媽媽做得不夠,但其實我自己做得也不夠”。

抑郁的理由并不需要多么沉重,多么浩大。學業(yè)或工作壓力、家庭內(nèi)缺乏溝通、童年傷痕……都可能累積成這些年輕人在往后的生活中,發(fā)生情緒崩潰的導(dǎo)火索。

比抑郁更難過的,是我不知道該怎么辦

經(jīng)過治療,抑郁癥完全可以慢慢痊愈。但能從中走出來,是一件無比幸運的事,因為在面對抑郁癥或壓力情緒時,并非所有人都知道要怎么辦。

《中國青年報》做過一個線上調(diào)查,在參與投票的2.3萬人中,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在感覺心理壓力大時,他們選擇”硬撐著,正常生活“,超過四分之一的人會用“暴飲暴食/購物/打游戲”的方式來釋放。

僅有兩成的人會“找親朋好友傾訴”,而只有不到3%的人會“求助于專業(yè)機構(gòu)”。

微信圖片_20191205083102.jpg

輕視、無視或者不敢正視的對待,都可能導(dǎo)致不良情緒加重,甚至直接促使抑郁的產(chǎn)生。

紀錄片《抑郁癥又如何》中的另一位主人公Sobam,原本是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可是對于自己“心理有問題”這件事,她什么都不懂,也難以去接受。

她曾嘗試去大學的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但即將推開門的那個瞬間,突然有一種想法填滿了Sobam的大腦——“我自己真是個有嚴重問題的人啊”。

心里總有道坎跨不過去,她只好放棄了最早的治療機會,這成了她當下最后悔的事。

微信圖片_20191205083106.jpg

作為大學生心理崩潰前的最后一道防線,高校心理咨詢室應(yīng)該是個極其重要的存在。
雖然提起這個地方,你不會覺得陌生,但學生們對它更普遍的一種認知,是基本不了解。

在我國,高校心理咨詢活動起步較晚,不少大學的心理課程、團體輔導(dǎo)更多在照本宣科,或是像團建活動,它們大多浮于人際交往、團隊合作等問題的表面。

當問題聚焦在個人身上,聚焦在復(fù)雜的心理問題時,應(yīng)有的幫助機制則顯現(xiàn)出了不足。

一方面,專業(yè)的心理咨詢輔導(dǎo)教師缺位。另一方面,從小到大的應(yīng)試生活,讓很多學生對自己的心理健康缺乏重視,有人羞于啟齒,有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出了問題。

微信圖片_20191205083109.jpg

“放松一點,你不需要一個人承受那么多”。 /pexels

別人也許無法理解,到底是經(jīng)歷怎樣的折磨,會讓20多歲的王鈺敏和李瑤選擇默默承受、獨自離開。但能肯定的是,足夠人性化的心理疏導(dǎo)、家庭和社會的理解,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她們卸下不少負擔。

畢竟,在向內(nèi)自省的同時,那些抑郁的年輕人更渴望的,是有人可以拉他們一把,有人能在一旁和他們說:

“放松一點,你不需要一個人承受那么多”。


參考資料
1、大學生抑郁癥的原因及治療概況,魏熙,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
2、中國大學生抑郁癥和自殺行為的研究進展,周鄂生 QinPing’ 楊旭 曹毅 王昆 周硯青,公共衛(wèi)生與預(yù)防醫(yī),2007
3、高校心理咨詢模式探討,程坤,中國民康醫(yī)學,2012.05
4、5500萬中國人深受困擾,抑郁癥到底是個什么病,DT財經(jīng),2019.10
5、中國大學生抑郁癥發(fā)病率攀升 “心靈感冒”要對癥下藥,中國青年報,2019.08
6、別讓學校心理咨詢室成了擺設(shè),鐘樂江,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2017.04

本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有間大學(ID:youjian-university)”。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wǎng)轉(zhuǎn)載文章,原文:有間大學;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guān)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有間大學
芥末堆商務(wù)合作:王老師 18710003484
  • “名校大學生,你們不配得抑郁”分享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