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非”不輸985!近三年,哪些高校人才隊伍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
建設一流大學,關鍵是要有一批“大先生”。
他們往往都是各自領域和研究方向上的領軍人物,是各大高校的主要中堅力量,擁有標志性的重大成果產出,或是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重要項目的第一負責人,或是以長期以來的突出貢獻成為國家社會重要獎項的獲得者。
一所大學持續(xù)向好發(fā)展,“大先生”們是其中最為關鍵的核心角色,他們象征著大學之大,也是每一年高考季,學生和家長們評價一所大學優(yōu)劣的焦點所在。
基于此,青塔結合相關數(shù)據(jù),從成果和貢獻的角度出發(fā),對近三年各類重大重點項目負責人和重要獎項獲得者進行了梳理統(tǒng)計,從中觀察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在高層次人才梯隊建設上的增量情況。
兩院院士及候選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我國最高學術榮譽稱號,是給那些在自然科學領域內創(chuàng)造出巨大價值和卓越貢獻的學者的最高肯定。
2018-2020年間,北京大學兩院院士增選人數(shù)最多,分別增選了5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我國學術的最高峰上實現(xiàn)了最多的增量;清華大學則位居第二位,新增了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位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居第三,新增了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三所國防強校,均在過去的三年間,新增了3位兩院院士,表現(xiàn)出眾。
東南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北大學和同濟大學同樣表現(xiàn)十分出色。
而兩院院士的二輪候選人,距離這項最高榮譽僅剩一步之遙,每屆不過百余人,他們中每一位,同樣都擁有著極高的學術造詣和突出的貢獻。
過去三年間,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各有15人次成為兩院院士的二輪候選人,依舊首屈一指;浙江大學則有11人次,位列第三;上海交通大學有9人次,復旦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和北京航空大學各有7人次,均位于第一梯隊。
此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同濟大學各有5人次成為兩院院士二輪候選人,國防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則各有4人次成為兩院院士二輪候選人。其中,北京科技大學是唯一的一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成績十分亮眼。
國家最高科技獎及國家重要獎項獲得者
國家最高科技獎,是我國在科學技術領域設立的最高獎項,用以獎勵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fā)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yè)化中,創(chuàng)造巨大經(jīng)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
2018-2020年間,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曾慶存院士,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劉永坦院士,陸軍工程大學的錢七虎院士斬獲這一至高榮譽,他們每一位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先生!
除此之外,“國家科技三大獎”中其他獎項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也具有極高的含金量,代表著國家層面對于獲獎者貢獻和成績的高度認可與贊譽。
從統(tǒng)計結果來看,近三年重大獎項獲得者人數(shù)最多的是清華大學,共計33人次;其次是北京大學,共計24人次;上海交通大學位列第三,共計18人次;中國人民大學和浙江大學各有15人次,復旦大學14人次,武漢大學13人次;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中南大學均在10人次以上。
北京師范大學、同濟大學和四川大學各有9人次,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各有8人次,華東師范大學和湖南大學各有7人次;蘇州大學則是“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近三年重大獎項獲得者人次最多的的高校,成績卓著。
國家重要項目負責人
除了已經(jīng)獲得國家高度認可的貢獻和成果之外,還有更多科研項目攻關正在進行中,每年我國都有大量的經(jīng)費用以資助各類學術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無疑最具代表性。
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以及單項資助金額≥300萬元的項目,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具有極高的含金量,能夠成為這類項目的負責人,足以證明一位學者頂尖的科研實力和學術水平。
從這四類項目負責人的統(tǒng)計情況來看,近三年來,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表現(xiàn)最為優(yōu)異,重要基金項目負責人分別新增了234人次和202人次,在全國高校中獨居一檔。
浙江大學新增了171人次,僅次于清北;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這對“雙子星”同樣優(yōu)秀,分別新增了151人次和150人次;南京大學新增了130人次,中山大學新增了109人次,都在100人次以上。
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廈門大學3年間則各自實現(xiàn)了80人次以上的重要項目負責人增長,表現(xiàn)十分出色。
2018~2020年重要項目負責人統(tǒng)計如下:
(注:涵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單項資助金額≥300萬元項目以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負責人,僅統(tǒng)計總人次≥5人的高校;單位:人次)
重要社會獎項獲得者
作為我國科技獎勵的補充部分,諸多社會獎項正在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并作為社會認可度的重要表達而存在。
其中,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光華工程科技獎、陳嘉庚科學獎、求是杰出獎、未來科學大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獎、科學探索獎和青橙獎,在評選標準上對于獲獎者的學術成就與貢獻具有較高的要求,歷屆獲獎人數(shù)也較為稀少,故而有著相對較高的含金量。
從近三年獲獎者的統(tǒng)計情況來看,在這上述社會獎項中,在合計獲獎人次上,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獨居一檔,分別有39人次和33人次獲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則位居第三位,有18人次獲獎,浙江大學有14人次獲獎,上海交通大學有11人次獲獎。
作為新興高校,三年間,南方科技大學有7人次獲得上述獎項,表現(xiàn)十分出色。
綜合來看,2018年至2020年間,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在高層次人才的自然增量上都有著相當優(yōu)異的表現(xiàn)。
而南方科技大學、首都醫(yī)科大學、深圳大學、華南農業(yè)大學、南京醫(yī)科大學、山西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南京工業(yè)大學等普通地方高校,在整體增量上并不亞于許多“雙一流”建設高校,同樣十分出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青塔“(ID:cingta-com)。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