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BBC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請5位中國老師在英國的一所公立初中的一個班級按照中國傳統(tǒng)教育方式教課一個月,然后跟普通班的學生比拼考試成績。李愛云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是被選中的5位中國老師之一。雖然考試的結(jié)果中國班贏了,但李愛云卻開始了自我反思。本文來自《人物》雜志對李愛云的收集。
(人物 PORTRAIT = P,李愛云=L)
P:在出發(fā)去英國之前,你和同事們預料到會經(jīng)歷哪些挑戰(zhàn)?實際情況呢?
L:做了這么多年的老師,自己還挺自信的,覺得做到特級教師了,一直比較受學生歡迎。所以說預料有一點困難,但沒有想到困難那么大。
我心想全世界的孩子還不是差不多,因為我在美國也教了一年書,跟學生處得也挺好的。所以我當時更多的擔憂是來自于教學,不是學生管理、課堂管理。我去英國教那些native speakers,教他們英語,而且去之前BBC也問我能不能教點文學,我當時說文學我肯定是沒有信心。萬一我教得不好,或者是我的語言跟他們的溝通有困難呢?簡單的溝通是沒有困難的,但是講語法講深了還是有一點。
實事求是講,我們平時教學當中講語法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明白一點,我們還是會用一些中文的,但是你到了那里肯定就純粹是英文的,這是一個困難,就是怕他們不能接受。
去了之后,發(fā)現(xiàn)不一樣。我開始教學之后第一節(jié)課,小孩有一點新鮮感,也有一點畏懼,相對來說紀律還可以。但其實第一天有的班,有的老師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有困難了。我是到紀錄片放出來才知道,其實第一天有的課堂還是蠻亂的。
我自己第一天上課還可以。總體來講,我沒有覺得我的課堂那么差,反正就是沒有電視上放的那么差。但是跟我的期望值比,課堂紀律肯定是不好的,他們會隨意說話,包括嚼口香糖這種事情也會有的。但是因為我自己是在外語學校嘛,紀律管得可能就沒有普通學校那么緊,還是希望學生能夠有序地活躍。
我其實教了三門課,但放我的課堂很少很少,紀錄片放的紀律比較亂的,大部分是晚自習課,其他課我覺得還行。
P:從英國回來之后,你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方式有沒有新的理解?
L:一開始,我總覺得我們學校不是傳統(tǒng)教育。但實際上我最近思考,尤其看了紀錄片以后,心里面也有一些起伏。我們外國語學校雖然講起來是跟國際接軌的,但還是有非常非常多傳統(tǒng)的東西。比如說我自己看我的課堂,師生互動是比較多的,但是更多的互動,還真的是老師在提問,學生的很多答案都是在預設(shè)之內(nèi)的,其實還是很傳統(tǒng)。
還有包括記筆記。我沒有說這個傳統(tǒng)就一定不好,從初中學習上我的理解是,還是需要有一些記憶的東西啊。但是怎么去記筆記,這其實是有學問的。他們強調(diào)說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是抄筆記,不斷地鞏固、反復,重復機械性的比較多。我以前覺得我們不傳統(tǒng),其實反思一下,這些傳統(tǒng)的東西還是有的。
但是有并不是不好。我甚至覺得這些其實是國外需要向我們學習的地方,最起碼英國,就是我所在的學校,需要向我們學習的地方。初中階段的孩子啊,他這個年齡,你等著他什么都去發(fā)現(xiàn),其實是很難的。一個人一輩子最多活100多歲吧,什么事情都讓他去直接經(jīng)驗是不可能的,必須要吸取別人的間接經(jīng)驗。我在思考怎么樣取得這個平衡。是讓學生先去發(fā)現(xiàn)問題,再去借用別人的間接經(jīng)驗好呢,還是說被動地先接受別人的經(jīng)驗。這個里面要取得一個平衡。
P:英國的教育教學方法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
L:在那里比較遺憾的就是我們的工作太忙了,沒有很多的時間去聽人家的課。但是我以前在美國學習的時候有機會聽一些課,再加上這次聽了一兩節(jié)課,在這個紀錄片上看的少數(shù)的一點點片段嘛,我就覺得確實是他們啟發(fā)式多一點。他們的一個宗旨就是要激發(fā)學生思考。他們一節(jié)課,不像我們目標那么明確。實際上現(xiàn)在專家們也在思考,一定要目標性那么明確嗎?這個目標到底是以什么目標為主呢?我們也在思考這些問題。
我現(xiàn)在在想,本身教育教學就一直在發(fā)展的,幾年前有利于學生成長的一些目標,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也不一定一直是行得通,也是會要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來做一些改進的。孩子獲取信息的手段比以前高明多了,你不需要單純地灌輸那么多知識。我們小時候沒有百度,沒有Google,你的知識必須就是來自老師告訴你的?,F(xiàn)在我的學生,比如說要叫我講兩個詞的區(qū)別的時候,我就會跟他們講,自己去百度,自己查字典。我們更多的是教給他一些思考的方法。
P:就你的感受而言,英國學生跟中國學生的主要差異在哪里?
L:第一個就是他們比較敢于質(zhì)疑權(quán)威。包括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就是說這個知識也許我沒有理解,為什么完形填空選這個,因為它答案是這樣,我們就著這個答案來,非要把這個道理講出來。那么學生呢,只要老師講的,他是不敢質(zhì)疑的。我們有的時候也會跟學生講,書上這么說的,你就記住,因為考試這樣考嘛。
但是英國的學生不是這樣的,比如說你一句話出來,他就敢于質(zhì)疑你。包括我也受到質(zhì)疑。比如說我講了一個單詞,中國的學生如果不知道這個詞,他不會這樣大聲地說出來,他會害怕。他會課后再去問問,有學生或者偷偷地查一下。但英國學生立馬就跳出來,有這個詞嗎,這不是個單詞吧,老師你弄錯了吧,他會這樣說。
P:你認為BBC這部紀錄片真正的意義在哪里?
L:最大的意義我覺得它激發(fā)了中、英兩國人思考教育。我們國家的媒體對娛樂等的報道遠遠遠遠超過教育。整個社會上,我個人的感覺對教育的關(guān)注和重視還是不夠的。
P:談談你所理解的教育。你認為教育到底是什么?
L: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個人的理解呢,教育其實就是讓人生活得更好。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夠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能夠把他的潛力挖掘出來,讓他能夠覺得他過上他想要的生活,那我覺得教育就達到目的了。
P:2015年讀過的最為受益的一本書?
L: 渡邊淳一的《鈍感力》。他有很多觀點給我啟發(fā),之前學校叫我給「家長學?!棺隽艘淮沃v座,我也在給他們講。講完以后,很多人有共鳴。鈍感是跟敏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但實際上鈍感力你理解多了它是一個什么呢?就是說你對一些不太愿意接受的事情,或者對你有傷害的,比較鈍感一點,其實對你個人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在我們的學生變得非常敏感的時代,尤其是我們的學生也比較優(yōu)秀,優(yōu)秀的人很多都很敏感,其實有一種鈍感力對他們的人生、對他們的個人的發(fā)展是很有好處的。
P:2015年最遺憾的一件事?
L:跟英國學生相處的時間短了一點。如果可以長一點呢,我不能說改變他們,我也不想改變他們,但是可能會給他們更多的一些好的影響吧。
P:在過去的一年中,你有沒有哪個時刻有「生活在這個國家真是太好了」的感覺?
L:有的(笑),尤其是當我從英國回來的時候。首先我回到了我正常的生活當中,就是有朋友了,可以自由交流了,又見到我的學生了,回到溫暖的家了,看到我的小狗了,可以吃我想吃的東西了。然后我就覺得哎呀,恢復正常。
雖然你渴望生活當中有一些經(jīng)歷,但是回到正常的生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P:2015年,你最關(guān)心的一項公共政策是?
L:我比較關(guān)注的是我專業(yè)這一塊,比如說高考對中文的重視比以前多了。其實我自己個人感覺呢,政策制定它肯定是有一定的基礎(chǔ)或者有道理的,但是我們中國這么大,發(fā)展不平衡,上級要允許各地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制定相應的政策。很多人認為外語教學就是語言的教學,外面社會上也這么說,就是說現(xiàn)在也不像以前了,普通學校到三年級就開始上英語了,那你們外語學校有沒有存在的必要。我始終認為,到現(xiàn)在,學一門外語就是打開一個看世界的窗口,不僅僅是了解,就是掌握一門外語,你是了解別人的文化,你了解別人的思維方式。
P:2016年如果你可以掌握一門語言,你會選哪個?為什么?
L:法語。我覺得法語很美,我以前就有想學法語的愿望。當然一個是法語它使用比較廣泛,另外一個呢,法國對我來說還是很神秘的。然后我也想試一試,是不是語言學好了以后,所有語言是相通的。因為我們家女兒上大學,她真的就是學到一定的程度,語言都相通了,她最起碼會5門語言。
P:如果你有一個機會,可以在2016年的第一天跟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個地方共進晚餐,你會選誰?選擇哪里?
L:我想去英國,想跟BBC的在一起工作的那一些同事,我挺想念他們的。尤其是接觸比較多的兩個總制片人,我特別想念他們。其中有一個,她說她明年3月份會來看我的。
還有一個我為什么說我收獲特別大呢,就我的專業(yè)來講,我也有美國朋友,也有國外的朋友,但是我覺得我在跟BBC,尤其是一個女同志,她是第二制片人,在跟他們幾個人交流的過程當中,Email最多的時候一天我們會有三十幾封。讓我感慨最深的是,以我的水平,我在他們的Email上沒有發(fā)現(xiàn)過一個錯誤,非常嚴謹。我本來還比較覺得自己是在工作上蠻認真的人,回來以后我就更加地審視自己的工作,覺得應該對自己更加嚴格要求。他們非常注意細節(jié),任何時候跟你寫信都是那種格式非常的正式,沒有過一次疏忽,我覺得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英語(笑)。真的,我還挺想念那一段時光。我自己感覺,在英國一個多月比我在美國一年學到的東西多。
P:假設(shè)在2016年,你所在的國家只能推行三項新的政策,你認為應該是什么?
L:我當然希望是這個教育方面了。能把考試做一些改革,比如說盡量接軌一點,我知道這個操作起來非常困難,我們的國情在這里對吧,但是我希望能夠真正意義上減輕一點學生的負擔。
(本文轉(zhuǎn)載自《人物》雜志,微信賬號:renwumag1980,收集:葛佳男,編輯:張薇。)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guān)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