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今年19歲,四年前獨自一人來到北京,就讀于北大附中。畢業(yè)后被南加大天文系錄取,在入學前半個月選擇輟學,隨后成為北大附中綜合實踐處導師。在工作期間對未來學習與教育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與嘗試,并于半年前成立一家教育科技公司,完成一輪融資。
背景
去年8月,在經過幾番徹夜思考后,我決定從還沒來得及去的大學輟學。
部分原因是想做一些與教育相關的事情(也沒想清楚怎么做);另一方面,這個選擇也帶來了一次絕佳的逃離機會——我不想再深陷傳統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這個難以逃脫的慣性體系中了:在這個受到技術深度影響的時代下,生活和學習應該還有很多種可以嘗試的方式。
10月份時,我寫了一篇當時被傳閱頗多的文章,整理了兩個月里對未來教育的一些粗略思考,同時也算是解釋了輟學的原因。
然后,我貌似和大多數吃瓜群眾一樣,喊完話就默默消失了...
好在真實情況沒那么令人失望,我對未來教育的探索也沒有就此停留在吐槽和期望上。
過去一年里,我從1個人的折騰變?yōu)榱?3人全職團隊的共同努力,而他人眼里的“小打小鬧”也成為了一家完成百萬級融資的公司;過去一年里,我們將一個露天的毛坯房,變?yōu)榱藢W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連接的紐帶;而再過不久,我們的線上學習社區(qū)也將上線了。
(去年底改造完成的高中生創(chuàng)新協作空間)
但隨著發(fā)展,我也發(fā)現了一個問題——我們在做的事情容易讓人對它理解不全或有所偏差。因此,我想用一篇文章講講我們做的這件事情:
我們不是在做一個app,也不是在做線下空間——我們正在建立一所基于興趣實踐的未來高中,一個全新的學習生態(tài)。
不過在具體講“做什么”之前,我想先聊聊“為什么”做這件事,并嘗試打破一些對學校的傳統認識。
為什么做
大家都在吐槽教育的反人性,但這不是重點,做這件事最大的原因是現有的教育體制已遠落后于時代需求(我很贊同一諾的一個觀點:教育,應該是入世的)。
現代學校系統
在封閉的環(huán)境里、統一的節(jié)奏下,學習者被批量培訓成具有某些程序型知識的人:這是現代學校(尤其是基礎教育)的基本特征。
但如果問一句“為什么學校要這樣建”或者“學校的定義是什么”,估計就很難回答了。其實教育系統的建立基本有兩種目的:滿足社會需求(包括生存需求、思想統一等),以及輔助學習者自我實現。
現代學校起源于工業(yè)革命時代,當時社會對人的需求還停留在具有某些基礎的、程序型的知識上面,技術的發(fā)展也更多是降低人的體力成本,而不是挑戰(zhàn)人的智力輸出。因此,如果考慮到時代背景,現代學校至少是一種高效滿足當時社會需求的方式。
未來社會需求
然而未來社會是呈指數型高速發(fā)展的,其高度不確定性會迫使生存在此時代下的人們不斷地重新定義自己。這從iPhone問世至今的9年間,移動互聯網對社會的沖擊就能初窺一二。
而隨著大數據、機器學習、區(qū)塊鏈等被更多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以提升社會運作的效率時,技術不僅會替代程序型工作,也會強有力地沖擊智慧型工作。科技咨詢公司Gartner預言,10年后,至少1/3的現有職業(yè)會消失,而更多需要智慧產出的職業(yè)會出現。
這意味著社會對人的需求正在發(fā)生巨大變革,基礎程序型知識已遠遠不足,人們還需要擁有其他的技能——如《21世紀學習框架》中提到的4C能力,包括創(chuàng)造力,批判思維&問題解決能,溝通&協作能力等;在此之上,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熱愛和擅長的事情。
當然,未來對人的需求遠不止于此,但有一點是確定的:現代學校已失去其時效性,它充其量只是一種流傳下來的習慣,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惡習。
如果我們回歸教育系統建立的本質目的,或許會突然發(fā)現:是時候重新定義學校了。
做什么
做一所學校——準確的說,基于團隊的基因,我們建立的是一所高中。
但這所高中和現有學校不太一樣,具體有5個方面:
1. 學習是基于興趣與需求出發(fā)的,更深入地運用以人為本的學習理論(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2. 學生不會是幾百人或幾千人,而是3000萬以上高中生,或心理年齡與高中生相仿的群體(之后統稱高中生);
3. 大規(guī)模地利用技術;
4. “校區(qū)”會開放式地散布在城市中,而不會局限在某一個封閉空間;
5. 與社會資源進行無縫連接。
做出這5點差異,是因為我們相信未來的學習系統至少應該從三個維度出發(fā)進行建立,以高效滿足未來社會對人的需求:自主化、個性化、社會化。
自主化:學習者應當是學習過程的用戶,主動參與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個性化:人在不同情景下的興趣與需求、心理狀態(tài)、知識結構、學習方式等都是有差別的,即使是建構“同一個”知識或技能,不同人也需要不同的信息及其交互方式。
社會化:
1. 學習對象是多元的,可以是從業(yè)者、是同齡人、是人工智能——是與世界的一切交互對象;
2. 與他人一起學習成長,是高效培養(yǎng)溝通、協作、資源調配等能力的方式;
3. 學習情景應更貼近現實,結合更多實踐;知識結構緊貼社會發(fā)展,可用于解決社會問題。
具體形式
我們將利用app+線下空間的形式來建立這所高中,聽起來可能沒那么刺激,不過別急。
app
app會面向所有高中生——一個智能手機覆蓋率接近95%的群體,其定義是一個基于興趣實踐的自適應學習社區(qū),這里面包含三個重要詞匯:“興趣實踐”,“自適應學習”以及“社區(qū)”。
“興趣實踐”是我們選擇建立這所學校的基本場景。一方面,興趣實踐的場景是真實存在的,從學習者的興趣出發(fā),結合實踐與協作等,符合自主化、社會化這兩個基本維度;另一方面,用產品滿足這個場景之下的需求——包括同齡社交、知識經驗等,有助于學習者自主完成學習閉環(huán)。
“自適應學習”這個詞最近爭議挺大,不同人對其的理解也不大一樣。在這所高中里,其意義主要是:基于用戶(學習者)需求、學習理論、以及未來社會所需的知識圖譜,利用用戶產生的數據,向其匹配個性化的交互/學習內容,提升主動學習的效率。
更直白一些,就是利用技術向用戶匹配符合需求的、并能高效輔助其成長的內容。
將“社區(qū)”的概念引入是因為我們認為學習者不會只獲取內容,也會生產內容:一個熱愛吉他的人,不會僅滿足于獲取學習吉他的資料,分享和記錄這個過程中的故事和經驗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這有助于自我反思,也有助于他人的成長。
學習本可以不是件孤獨的事情,其間會發(fā)生人與信息的交互,也會發(fā)生人與人的交互。
從使用的角度描述地更立體一些,一年內,我們的用戶至少能在app里做這三件事:
1. 分享和記錄興趣實踐的故事與經驗,與有趣的同齡人交流學習
2. 獲取精選匹配的內容與活動項目,發(fā)展興趣知識,提升實踐技能
3. 在他人的故事里,在參與的活動中,結識志同道合的伙伴
總的來說,從高中生的角度出發(fā),這款app不會也不應該比一個社交媒體更像學習工具。
線下空間
很多人聽到線下空間,第一個想法就是:太重了。
是的,做空間很繁瑣,成本也高,但是只要問題還能被提出來,就有解決辦法。更重要的是,現在還沒有一個實體能很好地為高中生承載以下幾個功能:交流協作、動手學習、以及與社會產生高質量的連接。
我依然記得《喬布斯傳》里,擁有這些功能的惠普探索者俱樂部對青少年時期喬布斯的影響。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希望每個人變?yōu)閱滩妓?,但每個人需要有更大的可能性找到自己。
然而現有學校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對一所學校來說,要完成人性化的空間設計,持續(xù)迭代空間的活動內容體系,同時對接高質量的社會資源,會是一個成本極高但看不出多少收益的事情——一個學校的學生畢竟很少,會有效使用這個空間的學生更少。
因此,從一線城市開始,我們計劃在每個城市均勻散布3-4個線下空間,并開放給整個城市的高中生,連接學生與學生、學生與社會。
第一個線下空間已建成并試運營半年多,在北大附中內,卻對全部高中生開放。
空間設計
在空間設計方面,我們已與頂尖的建筑設計事務所CROSSBOUNDARIES(主導過[家盒子]、[索易成長中心]、[未來學校]、[北大附中]等教育空間與建筑的設計)達成戰(zhàn)略合作。
(CROSSBOUNDARIES部分作品圖)
整個設計過程中,都會有學生從頭到尾進行深度參與。
內容體系
過去半年中,位于北大附的第一個線下空間已舉辦了超過50場活動。我們收集了每場活動的反饋,并開發(fā)出了1.0版本的基礎內容體系,主要是基于興趣種類、實踐技能以及社會資源的連接。
同時,我們也與CCEC中美文化教育中心(與微軟同為美國STEM高中聯盟NCSSS的最大贊助方)達成戰(zhàn)略合作關系,為內容體系的設計提供足夠的國際化支撐。
在社會資源這一方面,作為高中生群體的流量入口,我們具有多數線下空間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以連接優(yōu)質和前沿的社會人士、組織、產品設施等。
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五放學后;周末全天。
成本結構
空間的建設成本確實較高,但是我們可以把空間的運營成本降到很低。之后的線下空間依然會與少量現有學校進行合作(北京已有幾所有意向的學校了)。當然,我們是完全開放的,理念合拍的商業(yè)地產、社區(qū)等都是可以的。 這方面的合作可以將房租和水電費省去。
同時,線下空間不需要打廣告,日常運營也是由空間負責人帶著學生一起完成。因此,即使算上折舊費,每個月的邊際成本也是很低的。
總的來講:
線下空間 = 低成本 > 用戶需求 + 學習目的 + 品牌塑造 + 學校入口(maybe)
想像一下
app支持學生隨時隨地記錄興趣實踐的過程,并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同時結識志同道合的伙伴;而在線下空間,他們一起交流協作,并與社會產生高質量的連接——這些方式或許遠不夠完美,卻是一種未來學習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它不是臆想,它正在發(fā)生。
與現有學校的關系
這個問題應該一直都縈繞在讀者的腦海里。
它不能代替現有學校,至少現在不能。它有很多不足,但更本質的原因是現有評估機制還是考核評分。
不過現在不能,不代表以后不能。評估機制的本質目的是讓人高效地認識他人,以及自己(中高考的目的主要是前者)。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以及社會意識的轉變,人的數據將會被更高效地記錄、處理并轉化,考核評分將不再是最全面與高效地認識一個人的方式。社會雇傭關系的變化(如直播間的網紅,聯合工作室等)就是證明之一。
雖然這所學校目前無法代替現代學校,卻可以作為現有教育很大的補充。我們希望學生能在精心建立的開放式環(huán)境中,釋放出對世界的好奇,勇敢地探索與嘗試,找到自己是誰,掌握面對未知的能力。
商業(yè)運作
從理想主義一下子跨到商業(yè)這么現實的話題,似乎跨越度有些大——不過就如文章開頭所述,我們是一家公司,我們會商業(yè)化運作。
這樣選擇的最大原因是:想要在社會化的環(huán)境里高效運作并達成目標,就要遵循大的規(guī)則(即使夢想著要改變規(guī)則,也要有耐心?。?。
我們會成為包含50萬本科留學生群體的3000萬高中生流量入口,并同時連接氣質相符的興趣、實踐類學習產品和項目(如游學、營地等),建立基于興趣實踐的社群電商。當然,我們也會打通有節(jié)操的廣告收入。
線下空間也會和普通空間一樣提供飲品,部分活動是會收費的。
我們也在探索將[空間設計]+[內容體系]+[教師培訓]一體化打包賣給部分現有學校,同時成為合作學校與外界教育產品的橋梁。
Anyway,我們要活下去,高效地活下去。
終極目標
公司的目標不會停留在未來高中,我們最終希望能為所有人建立高效、平等、終身的學習環(huán)境。夢想很大很難,但是有了方向,找到合適的人,探索正確的方式,剩下的就是咬牙堅持前行——反正我和團隊的伙伴們除了這件事,也想不到該干嘛了。
最后曬一曬這只可愛的高顏值團隊。
來High?
這件事本就應該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的狂歡,而非僅僅是一小撮人苦逼地為一大群人服務。因此,歡迎參與——出力、出錢、出資源都行。
出力
如果你對以下幾個方面有興趣并有研究:
自適應學習及其涉及的技術:大數據、機器學習及其應用,如自然語言處理、情緒識別等
基于未來社會需求的學習框架
空間設計&活動內容設計&運營
產品設計&運營
人力資源管理
嗯...任何對學習與教育有深度興趣的其他各行各業(yè)人士
都歡迎出力!!出力方式有三種:
1. 成為朋友,多聊天,多吃飯
2. 成為顧問,固定時間一起聊天、吃飯
3. 如果彼此都覺得合適,加入團隊,每天一起聊天,一起吃飯
出錢
我們正在進行下一輪融資,如果感興趣的話,半夜兩點也歡迎勾搭。
出資源
對于線下空間的地主,我們也是很饑渴的。當然,如果有優(yōu)質的興趣、實踐學習產品資源,也十分歡迎一起溝通(有興趣的朋友請戳:hi@dengyuecang.com)。
最后的雞湯
回顧歷史,很多變革看起來都很明顯,但身處其間的大多數人就如溫水中的青蛙。如果人類100年后還存在,回首一看,或許我們身處的這個年代會是有史以來最激烈的變革。
所以,如果對社會問題不爽,不要停留在吐槽了,力所能及地行動吧。因為未來始終會來,與其別人主導,不如自己摸摸方向盤。
最后,這所學校叫登月艙,寄托著我們對宇宙最深切的探索精神。
本文來自投稿,作者阿艙,登月艙創(chuàng)始人,微信公眾號:登月艙,個人微信公眾號:InsightsBang。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