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放開“單獨二胎”政策的消息傳出后,業(yè)內人士預計,未來我國每年將會有200萬至300萬的新生人口增長。對于教育行業(yè)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利好。尤其在不斷提倡公立學校“減負”的背景下,課外培訓市場的需求正在日益擴張。然而,這也意味著市場內各路培訓機構逐鹿廝殺也將愈發(fā)激烈。
日前,《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了學大教育CFO盧韶華,剛剛公布的三季報顯示,學大教育第三季度凈收入達到7940萬美元,毛利潤為2320萬美元,凈利潤120萬美元。在她看來,未來教育培訓市場會呈現(xiàn)兩極分化狀態(tài),機構與機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開,最終會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國際金融報》:第三季度是課外教育培訓行業(yè)的淡季,但學大教育今年該季度的凈收入仍有14.2%的同比增長,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盧韶華:目前整個教育培訓行業(yè)所存在的剛性需求是支撐我們業(yè)績持續(xù)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課時單價的健康增長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這其中有人民幣升值的原因,也得益于學大成本結構的改善和師資與學習中心利用率的提高。目前學大課時費實際的年增長幅度是6%左右,這是一個比較健康的增長率,跟市場的行情比較相符。
《國際金融報》:能否具體解釋一下如何做到成本結構的改善和師資與學習中心利用率的提高?
盧韶華:人工成本(三師成本——老師、學管師和咨詢師)和租金是我們的主要成本。這兩項分別達到整個收入占比的49.7%和12.7%。三師方面,一方面優(yōu)化老師、咨詢師和學管師的比例,同時也進一步改革薪酬結構中浮動工資和固定工資的比例。我們用人均產能這個指標來考核每一個老師,產能越高,提成就越高,因而產生了一個很好的內動。因此,在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500個老師的情況下,卻產生了更大的產能。
租金方面,我們在每一個學習中心租約到期時,會進行評估是否續(xù)約或調整面積的需求,教學中心的地點或是租金達不到要求時,我們會選擇停租,然后轉移他地。
《國際金融報》:您如何看待目前的教育培訓市場?未來前景如何?
盧韶華:這次中央有很多新政策對我們是非常有利的,比如“二胎放開”,這意味著以后每年有200萬至300萬的新生人口能夠注入到教育培訓市場;例如一些對公立學校的“減負”要求,由于家長對學習成績依然非常重視,因此補習的剛需就會流到教育培訓機構。另外,還有一些高考新政策,比如英文的比重是降下來了,但家長不會因此而對英文不重視,英語應試的需求就會轉移到更加廣闊的領域,教育培訓機構便可以為此設計更多的產品,提供更多的服務。而作為更多考量長期積累的語文增加了高考的比重,該項科目的補習培訓需求也會因此而拉長時間線,家長會在孩子更小的時候讓他們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去。
《國際金融報》:未來教育培訓行業(yè)的競爭格局會出現(xiàn)一個怎樣的變化?
盧韶華:教育行業(yè)是一個資金流非常充裕的行業(yè),一般都實行先付費后享受服務。因此,未來行業(yè)中品牌好、質量好,能夠給客戶更多信心的企業(yè)還是非常有競爭優(yōu)勢的。目前教育培訓機構一般分成一對一模式和班組模式。對于一對一模式,2013年是行業(yè)洗牌非常明顯的一年,一些經(jīng)營出現(xiàn)問題的、違背教育原則的企業(yè)正在加速出局。未來行業(yè)的進入門檻將會越來越高,機構與機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來源: 互聯(lián)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