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我兒子13歲,前天我剛剛摔了他的ipad”
這話來自知乎上的一篇高贊文章,記錄了作者和自己沉迷玩ipad游戲的13歲兒子,斗智斗勇,血雨腥風的過程。
我這個半吊子育兒專家,對于“網(wǎng)癮少年”這個熱門話題是很有些自(zhuan)己(jia)的(shuo)見(de)解的:孩子有“網(wǎng)癮”,肯定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嘛。
可是仔細看下去,這個家長不僅挑不出啥毛病,簡直堪稱家庭教育界的楷模,可以說是“別人家的爹媽”了。
從最常見的幾種判斷孩子沉迷游戲的論述來看:
第一、因為家長對孩子缺少陪伴,所以孩子才會沉迷游戲
可是,這個家長陪了,還陪得不少
我們對孩子的陪伴是非常足夠的,小時候每晚都有親子閱讀,假期全家一起國內(nèi)外旅行,我們經(jīng)常和孩子一起玩,一起鬧,一起模仿變形金剛,一起爬山徒步,找小昆蟲,觀鳥,挖化石,他的興趣我們一定會支持,他不缺愛也不缺玩。
第二、家長沒有給孩子提供更多選擇,所以孩子只有玩游戲
可是,這個孩子不缺選擇
讀小學之后他學習成績非常好,有著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喜歡看繪本聽故事、畫畫、喜歡戶外、喜歡擺弄各種玩具,非常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都非常棒,總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非常自信,能夠在全國性的英語口語比賽的舞臺上侃侃而談。
第三、家長不尊重孩子,造成孩子青春期逆反
可是,這個家長很民主
我是那種會蹲下來和孩子講話的媽媽,自認管教風格是民主型,從小就很重視孩子的感受和想法,鼓勵他自己做決定和選擇,并且也從不忽視對他的教育和引導。
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的中產(chǎn)、高知家長,她孩子的狀態(tài)現(xiàn)在是這樣的:
本來喜歡看繪本聽故事、無比喜歡畫畫、喜歡戶外、喜歡擺弄各種玩具的孩子、對世界充滿愛好和興趣的孩子,自從拿到ipad之后,很快就對其他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不再翻繪本,不再拿畫筆涂鴉,根本不想出門。
規(guī)定每天可以玩1個小時,結果是,玩之前一心盼著游戲時間,一樣沒心情做別的事。玩之后依然所有心思沉浸在游戲當中,脾氣變得很大。每天要氣呼呼地問我一百遍:“媽媽你說我現(xiàn)在玩什么?媽媽你說我做什么?” 他已經(jīng)喪失了玩耍的能力。
真的特別像犯了毒癮。
為什么家庭教育堪稱完美,依然無法避免孩子沉迷游戲呢?
這個問題我直接和一個做游戲設計的朋友提出來了,他給了我一個蜜汁微笑:
一個集合了全世界最聰明的人的行業(yè),設計出的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一個小屁孩能扛得?。?/strong>
在只有街機游戲的時代,有很多剛性因素打斷人與游戲的接觸,比如沒錢了、玩膩了。
可是現(xiàn)在這個時代,你可以不吃不喝不動,看起來不花一分錢玩上一整天游戲,玩膩了還能隨時換。所有的游戲設計者都在打一個主意:如何延長你玩游戲的時間。
這種情況下,對于一個前額葉皮層尚未發(fā)育完全,又沒有生存壓力的孩子,爹媽的態(tài)度是溫柔還是暴躁,是否在家陪伴,可能都不是決定因素。
讓孩子面對游戲?qū)W會自控,和教會他們飯前便后要洗手,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問題。
必須要準備好大招啊~~
這不單是孩子的問題,是人類的問題。
人如何才能自控?
我查閱了一系列的關于自控力的資料,它們?nèi)贾赶蛞粋€判斷:
面對強烈的誘惑和刺激,人壓根就沒法抵抗。
所謂有強大自控力的人,不是他戰(zhàn)勝了誘惑,而是溜得比較快。他發(fā)展出了一套策略去避免與誘惑刺激正面迎戰(zhàn)。
關于這一點最有說服力的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了。科學家讓一群 2-6 歲的孩子,分別與一顆棉花糖獨處一室,告訴他只要忍住不吃掉,等下就能得到兩顆。根據(jù)多年的跟蹤,那些能忍住誘惑最終吃到兩顆棉花糖的孩子,對比很快吃掉糖的孩子,成年后更成功。
無數(shù)育兒雞湯文因此提倡家長不要馬上滿足孩子的要求,要訓練孩子“延遲滿足”。但科學家真正關注的問題是:
這些孩子是如何做到的?
他們在觀察孩子時,發(fā)現(xiàn)了這些做法:
用手遮住眼睛;
開始大聲唱歌;
爬到桌子下面;
整個房間溜達。
孩子們發(fā)展出了自己的策略,避免自己直接對抗棉花糖的誘惑。實驗中,那些眼睛盯著棉花糖忍口水的孩子,基本堅持不了20秒。
讓游戲鏖戰(zhàn)狀態(tài)中的人,遵守時間約定,放下ipad去干別的,絕對是種正面迎戰(zhàn)。
那什么是更有效的策略呢?那位游戲設計的朋友給出這樣的建議:
在體驗間斷的時候打破游戲的慣性,用溫和的方法打斷游戲的沉浸體驗。
換成人話就是:
1.你別指望孩子能絕對自覺。孩子出現(xiàn)了文章中的狀態(tài),需要外力幫助才能停止游戲是很正常的,成年人打麻將打high了也需要人拉,所以不用怨氣沖天。
2.要注意打斷游戲的時機。別單純按時間管理,你得讓人打完一局再冒出來,這樣不招人煩,在他游戲體驗中斷,自己就猶豫要不要繼續(xù)的時刻,踹他一把。
3.要注意打斷的方法。所謂溫柔的方法,最好就是能和他聊聊剛才的游戲過程??傊撬赡苡信d趣,而不是你覺得比較好的事情。
相當?shù)挠喼苹 ?/p>
當然,這更像是緩兵之計,更多家長希望孩子的狀態(tài)是能做到真正的自我管理,似乎這樣才有點兒未來精英的樣子。
可是,承認我們都是普通人吧,孩子也只是普通的孩子。自控這件事,可能我們一生都只能在無數(shù)方法中,實驗、試錯,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暫時有效的策略,還隨時可能過一陣就沒效了。
這是一個漫長艱巨的過程。
下面提供一些別人實踐有效的方法,家長可以身體力行開始嘗試,并帶動孩子一起進行:
1、練習冥想
冥想對提升自控力、注意力、克制沖動的好處已經(jīng)在神經(jīng)學上得到了證實,這應該是目前最有科學依據(jù)的手段。大家對冥想有很多誤解,建議找到專業(yè)的方法學習。
不要說孩子學不會,我認識一個知名的老師,就是小學時被媽媽帶領開始練習冥想,他是我見過的最自律的人了,冥想的習慣也伴隨了他20多年。
2、找到其他動力源
例子中的家長看似給孩子提供了很多游戲以外的選擇,可只從娛樂的目標來看,沒有一個東西比游戲更好玩兒了。當你領教過游戲的魅力,涂鴉、樂高、做手工都是些什么鬼啊。
但好在人的欲望是很多樣化的,比如“在樂高比賽中打敗那個討厭的張小明”,可能是你孩子放下游戲,開始研究樂高的巨大動力。所以家長要做的,就不只是買一堆樂高扔在家里,而是留意那個張小明在哪兒。
3、培養(yǎng)新的習慣
習慣是一個大型殺傷性武器,如果說休息的時候就想玩游戲是一個壞習慣,你只能依靠一個好習慣來消滅它。
習慣的養(yǎng)成又是一門課題,不過對于孩子來說,更重要的是,這個習慣是他自己能真心認同的。即便開始是被家長所逼,但在后面做這件事的過程中,他能有自我掌控感,能體會到樂趣,而不是每一秒都是被家長架著完成的。
4、設定打斷慣性的提示動作
人無休止的做一件事,多數(shù)時候是慣性使然,很多人都表示玩游戲久了,身體已經(jīng)很不舒服,也體會不到太多樂趣了,但就是停不下來。
這個時候要給自己設定一個打斷動作,比如深呼吸30秒,比如以極緩慢的速度喝一杯水。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打斷,就能把人從慣性中拉出來。
快過年了,可以從嗑瓜子這件事先來修煉一下,體會過嗑瓜子就是停不下來的人,也許對孩子沉迷游戲,能多一些理解。
本文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蜂窩兒童未來教育”,作者圓太太。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