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智囊分享】核心素養(yǎng)并沒有“核心”

作者:豆妹 發(fā)布時間:

【智囊分享】核心素養(yǎng)并沒有“核心”

作者:豆妹 發(fā)布時間:

摘要:核心素養(yǎng)到底是什么?

智囊分享第25期_官方公眾號首圖_2018.03.04.png


編者注:“芥末堆|教育智囊團”社群邀請了教育行業(yè)專家、學者、創(chuàng)始人、老師等人,不定期對當下的熱點話題、細分領域、教育現(xiàn)象進行探討和分享。

本期分享嘉賓:虹野,教育學者,新華網思客專家?guī)斐蓡T,中國教育新聞網蒲公英特約評論員,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教師博覽》簽約作者。

盡管“核心素養(yǎng)”的名稱已經膾炙人口了,但是國內教育界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和外延的認識卻依然不甚清晰。在本期智囊分享中,虹野為大家?guī)砹恕昂诵乃仞B(yǎng)并沒有‘核心’”的主題分享。

一、   都是翻譯惹的禍

“核心素養(yǎng)”是“Key Competences /Key Competencies”的翻譯,多數(shù)大陸學者采用的是“關鍵素養(yǎng)”,也有人使用“關鍵能力”,臺灣學者則使用“核心素養(yǎng)”。[1]鑒于“素養(yǎng)”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以及官方的大力推廣,“核心素養(yǎng)”的翻譯迅速且廣泛的被教育界接受了。但根據中國語言習慣“key”被當做“關鍵”或者“核心”,“Competencies”被當做“能力”或者“素養(yǎng)”,而忽略了“competence”是“the ability to do sth well”,所以在中國的研究中把注意力集中在了“key”上面。大家一直都在尋找21世紀“關鍵”的、或者“核心”的能力是什么,卻忽視了competence是指能夠把事情做好的能力,也就是勝任力。加上復數(shù)形式結合概念產生背景,“competences”則意味著是能夠勝任21世紀發(fā)展的“能力群”。這些“能力群”是什么樣子,按照國人研究習慣,總喜歡看到實實在在顯化的“能力”,所以在研究中把各種“key”的“能力”擺在那里,在研究中也總是希望找到“核心”的“能力”。結果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人成功的重要能力有很多,唯獨沒有“核心”能力。

001nPwmZty71rEMWZs12d&690.png

這里我們需要知道幾個單詞的區(qū)分:skill(技巧,熟能生巧),ability(能夠完成,skill或者其他),competence(非凡的能力,專業(yè)性的,勝任力)?;蛟S正是“能力”這個詞在漢語中難以區(qū)分不同情境中的含義,所以“素養(yǎng)”才應運而生,可惜的是“素養(yǎng)”的原意對“能力”新的內容產生了干擾。這既是漢語所謂的“博大精深”驕傲所在,也是其“詞不達意”的悲哀之處吧。

二、   核心素養(yǎng)并沒有核心

盡管“核心素養(yǎng)”的名稱已經膾炙人口,但是國內教育界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和外延認識卻依然不甚清晰。悲哀的是漢語中并沒有一個對應表示“key competences”的詞,“核心素養(yǎng)”不行,因為太多的研究者熱衷于尋求“核心素養(yǎng)”中的“核心”是什么?key在這里更多是指向未來21世紀中成功所需要的“重要的”能力群,而非某一個或者某些能力簡單的堆砌。即便是各個國家調研后得到的“能力”(competences)很相似,但也因不同國情發(fā)揮著不同的功能。最有意思的是在北師大課題組的訪談中[2]得到一些結果,“不同地區(qū)的專家和社會人士對核心素養(yǎng)表達了比較一致的看法,均在健康素養(yǎng)、學會學習、自我管理、道德品質、社會責任與公民義務等方面提及頻率較高,而對學科知識方面的指標,如語言素養(yǎng)、數(shù)學素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等提及頻率較低?!倍巴ㄟ^問卷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社會各界高度認可‘人際交往與合作’素養(yǎng)的重要價值,該指標得到78.25%的專家一致認可,居問卷調查各指標排序首位。”

可見在國內21世紀成功所需要能力群的“結構”和歐美國家成功所需要的不太一致。國內的成功人士并不是很需要“數(shù)學能力”,這對于以科學為中心的“教育”來說有點不可思議。這事實上也說明了一個問題,“教育”在國內很難教出成功人士。而“人際關系”則是成功的首要因素,我們很難理解這些被調研的成功人士是否真正理解了“人際關系”?畢竟國內的人際關系和西方語境的人際關系相差甚遠。

hand-3199319_640.jpg

三、   核心素養(yǎng)需要顛覆“知識本位觀”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等六大素養(yǎng),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各素養(yǎng)之間相互聯(lián)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fā)揮作用。

在“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指導下,我們可以把核心素養(yǎng)中能力群中的每種能力、技能、態(tài)度、行為等看著是恒等的,這就意味著核心素養(yǎng)的結果只有一個,當然這剛好和我們長期以來同質化的教育一致。

但是不管怎么說“核心素養(yǎng)”終究把過去長期以“知識本位”給顛覆了,要求教育培養(yǎng)的不再是掌握了多少知識的人,也不是具有某種單一能力的人,而是具有一個“能力群”的人。盡管目前核心素養(yǎng)定義的能力群結構比較單一,但核心素養(yǎng)畢竟把“知識本位的教學觀”向前提了一步,需要教育者擁有“以人為本”的教學觀。

正是如此,把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實際教學中去時,我們遇到的最核心問題就是教學不再是傳授知識這么簡單,而是利用不同類型的知識、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或許說構建學生的“能力結構”更合適一些。

這里暫時不討論核心素養(yǎng)是否合乎學理,改變知識本位的教學觀則是當前核心素養(yǎng)研究和教學的關鍵一環(huán)。

278159_zhangp_1478501064882_b.jpg

四、   荒唐的分科(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在實際研究中,我們見到了太多關于“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等諸如此類的研究,此時他們渾然忘記了“核心素養(yǎng)”是人的,而不是“數(shù)學”、“語文”、“物理”、“化學”等知識的。我們看到有研究者認為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可以分解為四個維度: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yǎng)。其實細分下來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不還是我們過去語文課程對能力的要求嗎?似乎一切都沒有變。

我們不得不說,當我們聚焦在一個具體學科時,所謂核心素養(yǎng)和過去課程標準中的能力要求并沒有什么區(qū)別。我們仍然會認為只要讓孩子多閱讀,自然而然就會有了情趣,我們很難在語文課堂中講邏輯推理,很難知道文化的理性之美。我們可能一不小心仍然變成了內容灌輸。

核心素養(yǎng)與單個能力最大的差異在于“整體”和“部分”,學科教學往往聚焦于部分能力,但是部分的和是小于整體的。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就在于整體大于堆積之和的那部分。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我們蓋房子的時候看到了鋼筋水泥,常常忽視大樓的設計和結構。而學科教學則是把鋼筋水泥放到了一起,至于如何堆放或者堆放成什么樣子誰也不知道。核心素養(yǎng)則是要求必須堆放成一個結構。當然這種結構是有差異的。

我們常??吹綄W生顯化出來的“知識”、技能和處理某個問題的能力,但是卻常常忽略這些知識、技能、能力的結構。這是核心素養(yǎng)所要追求的,正如在《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這本書中所說那樣,不管是“核心素養(yǎng)”也好,21世紀能力也罷,都如 “狹小房間里面的大象”那樣常常被人熟視無睹。

盡管我們的“核心素養(yǎng)”綜合能力框架還有各種各樣的疏漏,但是如果能夠把我們的教育從“而升學而教”轉移到為“為能力而教”也算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了。但從目前各個學術團體“熱火朝天”地制定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來看,似乎依然認為獲得知識的同時也會獲得能力。畢竟“部分”無論如何堆砌都無法大于“整體”。

當前諸如核心素養(yǎng)之類的綜合能力框架并沒有一個非常具有操作性的教學組織模式,但是分科教學注定不合適。

264b3b9b-a98f-401b-bf1c-19cf2946d64e.jpg

五、   缺失的評價體系

當我們把核心素養(yǎng)和21世紀能力一樣定義為綜合素養(yǎng)能力框架或者能力結構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在實際教學中太多內容是無法直接看到的。這需要更加專業(yè)的測量方式來對教學進行評價。不得不說我們當前的評價依然是“知識本位”的教學觀,我們依然是在評價學生知識掌握的多寡和應用的熟練程度。也正是這樣的評價體系才使得研究走偏到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上去了。畢竟當前知識本位下的評價,是允許把知識分開而教的。所以我們想當然的認為核心素養(yǎng)也可以分開,就像研究一棟大樓的設計一樣,分開研究容易,再合起來就難了。

這里我們可以參考一下美國的“21世紀素養(yǎng)”框架,其不僅設置最基本的三項技能要求,還同時設置了相對應的評價體系。還考慮到課程與教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以及學習環(huán)境。也就說在當前的“應試教育”生態(tài)中,核心素養(yǎng)基本上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但是作為老師和機構可以把自己的教學活動和學生本身能力結合起來,評價學生的時候更加關注的不是知識掌握多少,而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其能力有什么變化?;蛟S在大家日積月累的改變之后,會聚沙成山,形成量變,最終改變我們當前的教育評價體系和學習環(huán)境吧。

s_201612071007296lmpH.jpg

[1]裴新寧,劉新陽. 為21世紀重建教育——歐盟“核心素養(yǎng)”框架的確立[J]. 全球教育展望,2013,12:89-102.

[2]劉霞,胡清芬,劉艷,方曉義,陳英和,莫雷,張文新,趙國祥,李紅,辛濤,林崇德.我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實證調查[J].中國教育學刊,2016(06):15-22

想要參與分享、參與討論、入群的堆友別忘了申請加入芥末堆| 教育智囊團(點擊立馬申請)哦!

1、本文是 芥末堆網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容合作 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務合作:王老師 18710003484
  • 【智囊分享】核心素養(yǎng)并沒有“核心”分享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