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 那子 11月21日
從2015年9月,教育部第一次提出STEAM、創(chuàng)客教育等科創(chuàng)教育名詞至今,政策的密集出臺給行業(yè)帶來巨大的增長動力。此前有業(yè)內人士表示,目前一二線城市的學?;疽呀ǔ蓜?chuàng)客空間。這傳遞出兩個訊號,一是To B模式,行業(yè)內下一輪增長點極有可能發(fā)生在三線和四線縣級學校中,以及如何讓創(chuàng)客教育落到實處也將成為下一步行業(yè)考慮的事情。二是在一二線城市B端市場已飽和的情況下,C端還留有尚待開發(fā)的市場空白。
IP化運營、教學過程場景化、打通STEAM產業(yè)鏈上下游是昂立STEM目前應對市場變化所打出的牌。昂立STEM是一家線下STEM教育機構,目前已有近40家連鎖店,學生總數達16000人,續(xù)課率達70%。創(chuàng)始人崔顯耿告訴芥末堆,圍繞STEAM產業(yè)鏈,教育機構可以拓展很多內容。對于未來,他認為未來三到五年是市場洗牌時間,機構立足根本還是產品本身。
上線情景化動畫課件,同步升級評價系統
“羅賓博士穿越到很久以前的恐龍時代,他發(fā)現不遠處有一只恐龍正悠閑地吃草,而另一只恐龍則在尋找其他動物作為自己的午餐?!边@是面向中年級層的“恐龍考古”課程前幾分鐘播放的視頻。這也是昂立STEM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引入部分,之前是通過PPT課件完成的。9月初,昂立STEM上線創(chuàng)新式情景化動畫課件,將所有課堂內容通過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直觀上,動畫課件是在人物形象和技能等方面的升級。但實際上,我們也實時迭代升級了評價系統和課后系統。”崔顯耿告訴芥末堆。
擺在所有素質教育機構面前的難題是效果和能力評估。不像應試類學科,素質教育的評估苦于沒有權威的評價標準和成熟的測評模型。對教育產品來說,測評本身是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有測評和反饋才稱得上是完整的教育產品。所以,定期提供一份測評報告來反映學生學習狀態(tài)和證明學習效果,便成為了目前很多機構都在探索和實施的路徑。
方案一:課后由任課老師填寫測評報告;
方案二:由任課老師拍照記錄學生課上表現,照片附在測評報告中;
方案三:由專門老師負責拍照,任課老師結合照片填寫測評報告。
這三種是目前機構主要采取的方案。崔顯耿告訴芥末堆,經過研究發(fā)現,這三種方案都存在明顯的優(yōu)劣勢。第一種方案對任課老師的壓力比較大、效率低下。而且如果時間過長,老師容易遺忘學生的上課細節(jié)。第二種方案則會干擾到任課老師的上課節(jié)奏。第三種方案,由專職老師負責拍照,崔顯耿認為這其實就沒有價值了。
最后,崔顯耿決定在動畫課件中加入測評系統。任課老師利用課間休息時間,在課件系統中實時完成對這節(jié)課每位學生的評價。據悉,評價主要分為六個維度,每節(jié)課會進行三次評價。
課間評價側重于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則需要通過課后作業(yè)系統完成。崔顯耿認為,相比較剛需學科,STEM課外機構的上課頻次還是偏低,還不能保證學生是否能在平時復習課上知識?;谶@種考慮,昂立STEM新加入課后作業(yè)系統,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3-5個有標準答案的核心知識點問題,另一部分則需要家長一起完成的親子拓展。
幼兒階段課程強調整合,小學強調聯系實際
不管是動畫課件,還是PPT課件,崔顯耿告訴芥末堆,“教學過程場景化”的教學設計思維并沒有改變。崔顯耿介紹說,每一學期的課程整體上是個大故事,每次上課小朋友感覺是在經歷同一件事情,并和動畫人物一起經歷、探索和挑戰(zhàn),對于學生來說,學習具有了連接性和趣味性。目前,昂立STEM共有近400個課程主題。單以《斯坦福歷險記》為例,該系列課程共有28個主題。
目前,昂立STEM已搭建3-12歲的全系列課程框架,可粗略分為幼兒園和小學兩個階段的課程。據悉,針對不同年齡層,課程設計重點也會有所調整,幼兒園課程強調整合,將多維能力融入到課程之中,小學階段課程在整合的基礎上更強調與實際結合。
例如“恐龍考古”的課程,學生在基本了解食肉和食草恐龍的區(qū)別后,將利用藏有恐龍化石的磚頭和小錘子等教具完成考古訓練,之后再把每位同學的化石碎片拼成完整的恐龍。小學階段的課程會要求學生利用傳感器、套件和運用編程制作停車桿、自動澆花器等小發(fā)明。為了滿足教學任務,昂立STEM已經開始自己生產和定制教具,目前已有1600余種教具。據悉,為了解決標準化教具供應問題,昂立STEM已開始組建一套教具供應鏈系統。
“我不同意一種觀點是,科目學多了,反而會造成每個學科都學得不深,還不如只學一科?!贝揎@耿十分反對這種說法,他認為首先不能切分看待一節(jié)課中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等學科知識。其次,讓學生學得深的方法不是盲目增加實驗項目。這便對教研提出要求,如何將各學科之間的因果和關聯講明白,并且在一個實驗中貫通所學知識。
“C端市場需求還是有的,關鍵看產品”
創(chuàng)客教育領域入局者從商業(yè)模式上大抵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借助政策紅利開展B端市場,最終觸及C端用戶,另一類是直接接觸C端用戶。對于一直由政策推動,市場滲透率僅有1.5%的創(chuàng)客教育領域來說,B端是產業(yè)鏈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崔顯耿告訴芥末堆,當初之所以沒有選擇切入B端市場,主要有兩方面考慮。
一是基于創(chuàng)始團隊的基因考慮。昂立STEM創(chuàng)始團隊之前有豐富的經營C端連鎖機構的從業(yè)經歷。二是產品質量的把控。崔顯耿認為,進入B端市場的產品要具有普世性,而每所學校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機構設計出的產品進校,如何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如何保證每款產品既滿足40分鐘的課堂,又滿足課后三點半模式的教學場景呢?B端產品設計制約因素很多,崔顯耿告認為,這樣還不如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想法設計產品。
但切入C端市場也并不是一帆風順。市場認知度低,是昂立STEM探索幾年之后仍需解決的難題,這也是所有擺在創(chuàng)客教育機構的難點。
崔顯耿認為,教育行業(yè)不同與其他行業(yè),手機市場可能會要求很高的市場覆蓋度,但就創(chuàng)客領域來說,1%是目前行業(yè)可以觸及到的數字。崔顯耿拿上海舉例,上海共有150萬的幼兒和小學生,如果機構能做到1%的市場覆蓋度,就相當于有了1.5萬的用戶。“市場需求還是有的,關鍵看產品?!?/p>
對于未來,昂立STEM繼續(xù)發(fā)展直營店,從上海起步,逐步覆蓋到華東以及全國地區(qū)。其次,推動上下游的整合,同步推進線上化。
來源: 芥末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