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非985本科的博士我們公司不要”
比起每年6月席卷全國的高考,以及上個月驚心動魄的考研出分,當下4月正在或已經進行的考博之戰(zhàn)顯得格外安靜。
作為苦苦攀升到學歷最頂端的人,博士仍算是小眾人群。1981年,我國博士研究生招生培養(yǎng)制度正式確立并開始招生,僅有900人錄取。如今,據教育部門統(tǒng)計,這個數字已飛升至82565(2017年),累計招生115萬人。
而前段時間,博士這一群體被史無前例地曝光在大眾面前:論文造假、閉眼抄襲、水過學歷……甚至,在最近的十所高校讀研究生被集體清退中,就有5位博士赫然在列。
博士圈也有愛憎分明的鄙視鏈。不是所有的博士,都會被人們虔誠又崇拜地捧在最高學歷者的神壇。
本科985的常青藤洋博士
海歸博士胡適
大V@惡魔奶爸Sam 在微博上描述了博士的生物多樣性:豆瓣的博士都是我好慘我好窮,讀書好累,學術真熬人,我得好好努力。知乎的博士都是,我好牛,我好帥,我好有錢,我能泡到好多妹子:謝邀,剛下飛機,馬上去美國,在候機室答題,這個問題……
站在鄙視鏈頂端的本科985的常青藤洋博士似乎就是這種知乎博士,出場自帶主角光環(huán)。
他們是“別人家的小孩”“素質教育典范”,混實驗班,拿理科競賽一等獎,中考、高考一路開掛,頭銜在學生會主席、模擬聯合國最佳代表間無障礙切換,GPA4.0,GRE、托福接近滿分,通曉多國語言,作為第一作者發(fā)表論文若干,注冊專利也有好幾個,導師是手握諾貝爾獎的專業(yè)領域大牛,做實驗不差錢,讀英文小說、哲學和漫畫作為消遣,開口動輒全球政治經濟……
好了,編不下去了。
洋博士
你可以將洋博士看作你的外企朋友Darren、Carey、Daisy的更高學歷版本:
一樣的意氣風發(fā),一樣的舉止elegant,一樣的中英文混雜表達,一樣的愛喝Starbuckslatte,一樣的blazer外套搭牛仔褲,一樣的用著laptop做presen-tation。
他們是精致的寶藏男孩/豬豬女孩,繼承了來自神秘東方的廚藝魔法,用一碟西紅柿炒蛋讓外國友人嘖嘖稱奇。他們有一雙美麗的大眼睛,還有一對一樣大的黑眼圈。
臉上笑嘻嘻,內心苦兮兮。
他們對什么時候能夠畢業(yè)毫無定數,但永遠會在越洋通話中和父母說自己的研究一切都好。老板的E-mail是他們深夜不能貿然打開的沉重。不過不管怎樣,他們最終都會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代購。
本科985的土博士
二本考研上北大,內心亦自卑
盡管是土博士,但加了“本科985”作為前綴定語,就仍然有挺胸抬頭的底氣——畢竟“我先前闊得多啦”。
網絡上流傳的“北清土著”傳說是:本科二本的同學經過努力考研進入北大,卻發(fā)現自己難以融入周遭氣氛,自覺被本校的保研生鄙視、杯葛、排擠——“土著從來不跟我們交流,后來我才發(fā)現他們微信分組里的北大同學只有本科同學,研究生同學不算在內,唉。”
為此,北大心理中心專門在《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中給“非土著”支招,比方說主動與北大本校的保研生交往等。不過一些“非土著”試圖在聊天中使用“黑話”或援引校園亞文化典故時,往往會導致“空氣突然安靜”的尷尬效果。
與此同時,近年來有媒體報道稱,部分用人單位會在簡歷篩選環(huán)節(jié)中“學歷查三代”,在招聘啟事上白紙黑字地強調“本科非985、211高校,不予考慮”。
這么苛刻的要求,都讓人懷疑是不是本科985的土博士們的陰謀。
土博士
博士畢業(yè)后,大齡就業(yè)者該去往何處?
一篇豆瓣檄文《剩女千萬別嫁土博士》羅列了“土博士”的種種罪狀:
精神品格不高、阿諛奉承、容易變心。在作者的定義里,“土博士”多為仰賴讀書改變命運的鳳凰男,再加上是國內大學批量生產的,質量參差。
他們不但在婚戀市場被歧視,在就業(yè)市場也不受待見。
想繼續(xù)走科研路線,“海外高校學歷優(yōu)先”是他們說不出的痛;想改道投身業(yè)界,卻發(fā)現本科同學的收入和地位比自己高出一截,甚至就是自己的直管領導,可謂高不成低不就。
國內“雙一流”大學畢業(yè)的土博士還能仗著名校光環(huán)在人前稍稍嘚瑟,“其他”大學的博士只能悻悻地回應旁人的疑惑:“嗯呢,我們學校也是有博士專業(yè)的?!?/p>
女博士
28歲女博士畢業(yè)前遭分手,媽媽力挺:有魅力的女人不愁嫁。圖/澎湃新聞
在中文媒體世界中,“女博士”三個字充滿了故事性:
“女博士追星”“女博士任副市長”“女博士辭職創(chuàng)業(yè)”“女博士被電信詐騙”……不過最典型的母題莫過于女博士的婚戀狀態(tài)。
女性一旦成為博士,全社會都關心她什么時候戀愛、結婚、生子,就連女博士本人,也在脫口秀中自白“娶妻當娶女博士”。
前段時間,有媒體發(fā)布了一篇女博士人物群像特稿,其中有一段寫道:“觀察一種困境,探索一種可能。勇敢踏出一步,也許那就是改寫命運的起點?!?/p>
不過,有網友并不買賬:“如果真的想為女博士正名的話,就應該去收集收集她們的研究、她們的成就,而不是只會拿婚戀觀自由來為她們正名?;閼儆^不需要正名。當她們成為撒切爾的時候,你還記得撒切爾的老公是誰嗎?”
博士后
博士后沒有編制,期滿必須出站,與臨時工無區(qū)別
博士后不是學位。博士后不是學位。博士后不是學位。
知道你還來不及“百科”,就在這里貼一下定義吧:“博士后研究員,指那些在取得博士學位之后在大學或科研機構中有限期地專門從事相關研究或深造的人。一個博士后位置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工作崗位,它通常為有限期的,從6個月到5年不等。”
博士后的薪酬待遇其實還可以,國內許多一流高校的博士后基本工資年均20萬—30萬元,有社保和住房公積金,在站期間獲得重要科研成果也會有單獨獎勵。說是工作,博士后其實沒有編制,工作期滿后必須出站,實際上和臨時工無異。
正常來說,博士后是博士畢業(yè)到任職講師或助理教授間的過渡階段,但也可能是因為沒找到正式教職才用博士后來麻痹自己延續(xù)學術生涯。
專業(yè)博士
讀博為了找好工作,有錯嗎?
在“君子不器”的標準下,專業(yè)博士(Professional Doctorate)較之學術型博士(Ph.D.)自動矮了半分。
專業(yè)博士多注重習得專業(yè)技能、對接用人單位需求,滿足的都是工作中的切實需要——比如特定職業(yè)(主要是工程、教育、醫(yī)學)的高素質能力要求,學業(yè)只是就業(yè)跳板,缺乏學術型博士特有的小眾、執(zhí)著與精英感。
境界既然不及,鄙視鏈里便降一檔。
無論世道如何變幻,人們對高級知識分子孜孜追求學術真理和科研高峰的精神依然保持敬意——盡管這種精神無法快速變現,甚至成為“甘守清貧”的標志。
相比之下,“學了都有用,用上就來錢”雖是讀書的理想狀態(tài),但到底少了份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讀書人”的遺世獨立感。
在職博士
輕輕松松讀在職,別奢望了
在職博士經常被人心疼問曰“何苦非要讀呢”。
他們要面臨與其他博士差不多的學業(yè)困難,事業(yè)和家庭俗務卻如影隨形。
周一至周五公司受氣,周六周日到學??嘧x,既不享受國家助學金,也沒有學校提供的各種便利,壓力山大之余,還處處討人嫌:
在學校里,他們占著指標畢不了業(yè),不像學生聽話好管,到課率和參與度都不行,還阻礙博導收學生;在公司里,他們無法全身心工作,容易被當成甩鍋王;在家里,他們疏于照顧家人情緒,可能被視作缺乏責任心。
但上述這些辛苦,最后可能不敵用人單位輕飄飄甩一句:“我們這兒,只招全日制脫產博士?!?nbsp;
名譽博士
陳奕迅是英國Kingston大學榮譽博士
“名譽博士”最早可以追溯到1470年牛津大學為里昂內爾·斯潘伍德維爾頒發(fā)名譽學位,旨在褒獎某個專業(yè)領域有所建樹或名氣極大之人。
名譽博士無需考試、進修、發(fā)論文,只要有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保駕護航,在學術水準要求上可謂“零門檻”。
因此,名譽博士在某些情況下異化為大學換取社會威望、獲得企業(yè)或個人贊助的手段,通過授予名譽博士,社會名流與高等學府各取所需,交易愉快。當褒獎泛濫,博士一詞便失去了應有的價值感和稀缺性。
曾被授予35個博士的胡適嘆道:“這些玩意兒,毫無用處……1個是四年得來的,13個都是白送的”
——排在鄙視鏈末端,也是自然。
訪問學者
哈佛研究員的身份曾讓高曉松陷入輿論風波
訪問學者的槽點在于“訪問”的意味大于“學者”,出國開眼界拓人脈的成分遠大于學術交流,更別提如真博士一般孜孜不倦地進行深入研究了。從這個角度說,“訪問學者”甚至比不上“名譽”二字來得偉岸。
訪問學者可能是國內高校為學術骨干搭橋增值的途徑,也可能是一些社會人士花錢圓夢的鍍金之旅——既然無法被世界名校錄取,又不愿放下身段打一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學術硬仗,花些錢申請成為訪問學者,豐富閱歷、增加談資,有何不可?
別說普通中年財務自由男了,連以學識著稱的高曉松到哈佛大學做一個associate(合作者,高曉松自己翻譯為“研究員”),都要被方舟子譏諷為“自費去哈佛大學東亞系查資料的訪問學者”。
可見訪問學者很多情況下與專業(yè)和學術能力無關,只是一種炫耀裝腔反跌份的行為。
野雞博士
花錢買學位?質量能高到哪里去?
野雞博士是被“博士”之名困得最死的一群人。
他們對這一稱號有異乎尋常的渴望——或者學歷不高強行鍍金,或者為了撈錢搞個頭銜,在一些制度寬松的大學主動交錢求得文憑,讓自己看起來更高大威猛、張牙舞爪(但不敢細說這博士頭銜如何得來),方可震懾受眾。
他們沒資格做訪問學者,沒有達到名譽博士的社會地位,只想利用博士頭銜謀求名利,遂蛻變成口沫橫飛大講成功學的油膩男,或者渾身散發(fā)“知性美”,在情感、求職等領域對“小白”們評頭論足的“教主姐姐”。
總而言之,一心沽名釣譽又名不副實,野雞博士只能在鄙視鏈中忝陪末座了。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有間大學”,作者 | 鐘慧芊、詹騰宇,編輯 | 秋褲,排版 | 阿麥。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