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研究(ID:china-youth-study),作者:郝文斌、張鵬飛
近年來“喪文化”由最初引起青年大學生內心共鳴和自嘲開脫的一種網絡亞文化形態(tài),發(fā)展到網絡媒體的刻意迎合和積極營銷,商家的肆意炒作形成以大學生為客戶中心的完整產業(yè)鏈,致使主流意識形態(tài)受到沖擊,一些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和價值選擇受到重要影響。關注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變化和行為特征,深入分析“喪文化”流行的深層動因,妥善應對“喪文化”傳播的渠道和方式,用網絡主流文化話語方式的適時轉換,引導青年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準確定位人生發(fā)展目標,應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喪文化”;青年大學生;引導策略
“我們明顯地感受到了某種情緒—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蹉跎歲月、找一個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著的消極情緒”[1]?!皢饰幕笔蔷W絡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由國外表情“鮑比·希爾”到國內表情“葛優(yōu)躺”,再到動物界的“悲傷蛙”與“長了腿兒的咸魚”,被喻為“喪界四天王”,這些表情包在青年大學生交友聊天中快速瘋傳,一股頹廢之風就此盛行。
現今的一句“我太難了”,包含了青年大學生太多無力感,“喪文化”也由此而變得流行。隨之而來的是以“喪文化”為主題的新興產業(yè)接踵而至,不僅是網絡媒體,實體行業(yè)也為迎合青年大學生借題發(fā)揮、肆意炒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喪文化”不僅沒有消退,更是演變出多種網絡亞文化變體,比如“頹廢文化”“佛系文化”“腐文化”“彈幕文化”等新型網絡亞文化,青年大學生作為“網生一代”,不可避免受到其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一些青年大學生在“喪文化”傳播中迷失方向。
“喪文化或許只是部分青年釋放壓力的手段,是喪而不頹,頹而不廢的。然而,長期浸染在‘喪文化’下,必然會受到‘喪’言‘喪’語的影響”[2]?;诖耍治銮嗄甏髮W生受“喪文化”影響的特征和成因,加強對青年大學生進行積極向上的引導,幫助青年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
一、青年大學生受網絡“喪文化”影響的表征探析
“喪文化”對青年大學生日常生活產生諸多影響。2019年7月以來,我們對全國不同地區(qū)代表性高校的青年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5000份,收回問卷4792份,有效問卷3353份。通過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旨在對青年大學生“喪文化”影響情況做出較為客觀的分析與研判。
1.“喪文化”傳播形式多樣,青年大學生被“喪”式氛圍濡化
“喪文化”在青年大學生的日常社交中以多種樣式傳播,如各類新潮的文字表述、豐富的表情包、商業(yè)的文案、網絡影視劇等,其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悲傷、頹廢的風格,“小委屈”的內心狀態(tài),深受一些青年大學生歡迎,致使新的“喪”式交流方式正在上升。調查顯示,有1245名青年大學生在平時社交中主動運用“喪”式表情包(如葛優(yōu)躺、悲傷蛙、咸魚),占到37.1%;有1123名學生使用反雞湯類話語表達自己想法(如您這么努力,忍受了那么多的寂寞和痛苦,可也沒見得您有多優(yōu)秀啊!),占33.5%;接觸“小確喪”的有771名學生,占到23%。
在青年大學生日常生活中,與“喪文化”的接觸不僅限于圖文形式的社交聊天,網絡上還有“喪文化”的系列影視劇,有214名青年大學生接觸“喪文化”影視(如馬男波杰克等一系列“喪劇”),占6.4%,同時受劇中人物影響,將其話語和形象搬到現實生活中并加以效仿。在眾多“喪文化”的表現形式中,近70%的青年大學生在平時網絡社交中運用“喪”式表情包和“喪”式語錄。
2.“佛系文化”的出現,成為“喪文化”的變體與延續(xù)
近年來,“佛系文化”成為繼“喪文化”之后又一流行網絡亞文化,“佛系文化”作為“喪文化”的變體與延續(xù),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與魅力,再次引起廣大青年大學生的追捧,其“一切隨緣”的心理表現,正呈現出青年大學生的新型生活態(tài)度。
由以前的“喪”,得不到就放棄,到現在的“佛”,如果運氣好,我還是可以得到,只不過我不會去積極爭取—大部分青年大學生都希望實現夢想,但又不去爭取,一切都歸因于命運,靠命運致富。2018年9月,中得支付寶錦鯉獎的“中國錦鯉”女孩信小呆,中獎消息一經公布,迅速引起“佛”系熱潮,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后續(xù)各個行業(yè)爭相模仿,如“幸運盒子”“口紅機”等中獎概率產品以迎合青年大學生“幸運兒”的心態(tài),深受青年大學生歡迎,從而搶占青年大學生客戶這一龐大的市場。
調查顯示,有411名青年大學生對“一朝成錦鯉,奮斗少十年”這一觀點持“非常贊同”態(tài)度,占12.3%;757名青年大學生“比較贊同”這一事件,占22.6%;716名青年大學生對此“不大贊同”,占21.4%;1027名青年大學生對比表示“一般”,比例最大,占30.6%;442名青年大學生表示“很不贊同”,占13.1%。面對一夜暴富這樣幸運的事情,近七成的青年大學生表示愿意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出青年大學生受“佛系文化”的價值影響,希望自己就是那個“幸運兒”,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夢想是有的,但是希望通過幸運的方式降臨在自己身上。
3.“喪”中帶“樂”的自嘲過后,依然接續(xù)奮斗
青年大學生對“喪”式話語的運用更傾向于“發(fā)泄”和“解壓”,尤其是對自身現實境遇的一種“嘲諷”是其根本目的。調查顯示,有1465名青年大學生認為“運用網絡流行語的目的在于貼近生活和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占43.7%,這表明,表情包儼然成為中國網絡時代尤其是微信時代的語言,它以圖片形象或圖片加文字的形式生產、傳播著某一情緒、觀念和思想[3]。網絡流行語也是對當下青年大學生的真實寫照,正因為“懂”,所以才會被“愛”。
858名青年大學生選擇“為了能與他人有共同語言,消除溝通障礙”,占25.6%,這反映出青年大學生的從眾心理,不想被他人孤立,不想讓他人以為自己out(落后的意思),在新潮言語上追求一致,希望被同輩認同、認可。有543名青年學生“為了表達自己思想觀念不同于上一代”,占16.2%;僅有487名青年大學生“只是純粹追求新潮語言文化”,占14.5%。這表明,部分青年大學生并沒有意識到“喪文化”流行語的內涵,只為追求時代流行前沿。這也符合青年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喜歡新奇、刺激的事物,只因為感覺新奇、有趣,就去盲目追捧。其實“喪文化”是青年群體宣泄消極情緒的一種渠道,雖然不值得提倡,卻也不必刻意強制取締,只要不逾越法律的紅線,就是青年群體理性宣泄負面情緒的“垃圾桶”[4]。
4.“喪”時的傾訴對象主要是好友,受同輩群體人際影響更大
調查顯示,青年大學生在回答“您平時感到‘喪’(沮喪、郁悶、難過)的時候會向誰傾訴”這一問題時,有72.6%的青年大學生選擇“向朋輩傾訴”,其中有1807名青年大學生選擇“向好友傾訴”,占53.9%;有627名青年大學生選擇“向同學傾訴”,占18.7%。另有716名青年大學生選擇“向父母傾訴”,占21.4%;選擇向“任課教師傾訴”,占3.4%;而選擇“向輔導員傾訴”的僅有88名青年大學生,占2.6%。這表明,在學生感到困難、沮喪時,更具專業(yè)知識和能力的輔導員并不是青年大學生傾訴的主要對象。大部分青年學生受“喪文化”影響感到“喪”時,更喜歡在自己的朋友圈用“喪”式表情包舒緩心情,度過低谷期,并不喜歡向輔導員傾訴,也不愿意與輔導員溝通,而是更認同與其有共同語言的朋輩群體。
深度訪談了解到,大學生不愿意向輔導員、任課教師及父母傾訴的緣由主要是怕父母擔心,或者是“好面子”,對輔導員和任課教師心存敬畏,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擔心老師不能理解自己會引起難堪。
青年大學生在回答“同朋友或同學吵架之后如何處理”問題時,有267名青年大學生選擇“會絕交,銘記在心”,占8%;有411名青年大學生選擇在“其他人面前說他或她壞話”,占12.2%;有1773名青年大學生選擇“冷靜之后兩個人再好好交流”,占52.9%;有902名青年大學生“先自我反省然后主動道歉”,占26.9%。這表明,近八成的青年大學生能夠理性對待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問題,在處理同朋友或同學意見分歧時,能夠做到自我反思,通過與朋友溝通來解決人際交往中的沖突。與此同時,20.2%的青年大學生不能妥善處理人際交往中的分歧,選擇斷交處理方式方法過于隨意簡單,選擇在其他人面前說他或她壞話等處理方式方法,容易產生新的人際矛盾,影響青年大學生的學習生活。
5.“喪文化”映射不良消費觀念,產生非理性消費問題
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的消費觀是我國社會長期以來的主流消費形態(tài),但在中西消費文化思潮碰撞中,“喪文化”借助網絡和自媒體平臺快速傳播,部分青年大學生漠視傳統節(jié)儉消費觀,選擇追求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消費觀[5]。調查顯示,有443名青年大學生每月生活費在1000元以下,占13.2%;有2033名青年大學生每月生活費在1000~2000元,占60.6%;有751名青年大學生生活費在2000~5000元,占22.4%;有126名青年大學生生活費在5000元以上,占3.8%。
青年大學生在對每月生活花銷具體內容進行作答時,有317名青年大學生選擇“非名牌不買,傾向于高端品牌消費”,占9.5%;有474名青年大學生選擇“只要喜歡就買,不考慮價格”,占14.1%;有2358名青年大學生選擇“貨比三家,買最需要和性價比高的商品”,占70.3%;有204名青年大學生選擇“挑最便宜的商品買,越便宜越好”,占6.1%。這表明,“喪文化”導致青年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發(fā)生異化,青年大學生在高消費同低消費之間形成較大落差。不講條件的高消費容易激發(fā)青年大學生的虛榮心及攀比心理,超低消費也會導致一些青年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都不利于青年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二、青年大學生受網絡“喪文化”影響的成因透視
根據青年大學生群體的時代特征,從青年學生心理動態(tài)和社交方式進行考察,從社會發(fā)展和網絡媒體進行分析辨別,從青年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等不同層面進行探析,進而得出“喪文化”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流行的主客觀原因。
1.社會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造成青年大學生以“喪”釋“壓”
我國當下物質充裕的經濟基礎同樣也給青年大學生帶來了更高的生活要求,當青年大學生的現實訴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尋找自我彌補的方法,導致“喪文化”在青年大學生中流行傳播。調查顯示,青年大學生在被問及“喪文化”的流行原因時,有625名青年大學生對“宣泄、發(fā)泄學業(yè)、就業(yè)等壓力”觀點“非常贊同”,占18.6%;1477名青年大學生表示“比較贊同”,占44.1%;有180名青年大學生選擇“不大贊同”,占5.4%;僅有79名青年大學生選擇“很不贊同”,占2.4%。
六成多的青年大學生對“宣泄、發(fā)泄學業(yè)、就業(yè)等壓力”是“喪文化”流行的原因表示認同,這表明,青年大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確實承受著一定壓力,并通過“喪”式表達來發(fā)泄、平衡自己的心態(tài)。對于青年大學生而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網絡媒體即時性傳播,致使青年大學生面臨就業(yè)、住房等人生壓力,青年大學生采取“喪文化”這種方式對現實的溫和對抗,是個體自我緩解壓力和釋放壓力的一種方式。他們以自嘲的方式拉低理想、降低目標、舒緩壓力,實際上是一種內在的心理疏導,正如美國Noren和Cantor等心理學家指出的防御性悲觀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認知策略,可以通過降低期望來保護自尊,預防真正失敗導致的受挫感。
2.青年大學生網絡虛擬生活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
網絡的發(fā)展使得虛擬與現實之間形成了一種落差,這種落差會加深青年的無奈與無力感,他們往往選擇通過“喪”來表達[6]。調查顯示,在對“喪文化”流行原因進行調查時,有702名青年大學生對“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的觀點表示“非常贊同”,占20.9%;選擇“比較贊同”的有1377名,占41.1%;有28.8%的青年大學生對此看法“表示一般”,有239名青年大學生表示“不大贊同”,占7.1%;2.1%的青年大學生表示“很不贊同”。
近七成的青年大學生認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是“喪文化”流行的主要原因。而落差的來源主要是大學生對生活期望值過高,又沒有正確認識自身的實際能力,一旦對現實結果不如意,就會有挫敗感產生。這表明,一些青年大學生好高騖遠,思想上沉睡難以叫醒,現實與理想脫軌,在經歷現實的沖刷及挫折失敗后,既不能力行,也不能實干,知行脫節(jié)使一些大學生開始懷疑人生,“頹廢”“憂傷”“孤獨”充斥他們的頭腦,對未來生活感到無助,即使一些青年大學生有明確的人生理想又有可行的行動計劃,但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不強,能力欠佳,離開校園后也難以立足社會,當面對人生逆境及殘酷社會現實時會產生自我焦慮現象。
3.網絡媒體的積極營銷,成為“喪文化”傳播的助推器
網絡媒體的肆意宣傳與積極營銷成為推動“喪文化”傳播的主要渠道,形成網絡“喪文化”傳播與商業(yè)相結合的新型營銷模式。除了網絡虛擬的傳播,現實生活中實體店也不甘落后“喪文化”的潮流,一家名為“喪茶”(奶茶店)就是“喪文化”融入商業(yè)的典型代表。“喪茶”將“喪”式人物印在奶茶杯子上,配上迎合大學生的“毒雞湯”,形成鮮明的個性特色,并以此吸引不少青年大學生,如“沒希望酸奶”“UCC咖啡”之類商品也大受歡迎,其暗黑風格的包裝,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這種包裝順其自然地與負能量建立聯系。
調查顯示,對于網絡上娛樂推廣所持態(tài)度,有519名青年大學生表示“非常贊同”,占15.5%;963名青年大學生表示“比較贊同”,占28.7%;有1348名青年大學生表示“一般”,占40.2%;有85名青年大學生選擇“很不贊同”,占2.5%。這表明,將近80%的青年大學生認為“喪文化”的流行是因為網絡媒介有意推廣熱點而造成的,作為“喪文化”的發(fā)源地和主要傳播載體,甚至可以說它們就是幕后的推手。網絡具有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等特點,作為網絡時代主力軍的青年大學生,更是成為其中的主要力量。
各個網絡平臺為了搶占主市場,利欲熏心,主動利用“喪文化”做文章迎合青年大學生的不同需求,利用法律的漏洞,在網上流傳一些“加班不止,加薪無望”“生不如狗”“沒有人必須沉重地活著,那么請嘗試一下頹廢的生活”等不負責的話語,讓正處于拼搏時期的青年大學生找到了逃避的借口。
4.青年大學生群體從眾跟風,造成“喪文化”的二次傳播
青年大學生從眾跟風的背后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歸屬需求”的現實表現,而歸屬需求也是網絡社交的一個重要方面,“喪語錄”“喪表情”等表達方式,更似是一種“吶喊”,是眾多青年大學生追求認同的呼喊,像是在說“和我聊聊天吧,我也很喪”,是向社交群體發(fā)出“呼喚”,以希望能夠和大家分享心中的悲傷與壓抑,從而緩解焦慮感和孤獨感。
調查顯示,在對“喪文化”流行原因是“從眾心理”的觀點進行選擇時,有416名青年大學生選擇“非常贊同”,占12.4%;有1188名青年大學生選擇“比較贊同”,占35.4%;有1099名青年大學生“感覺一般”,占32.8%。這表明,近一半的青年大學生認為從眾心理是造成“喪文化”流行的原因。對于“青年大學生既是受害者也是傳播者,潛移默化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從而有意或無意參與到‘喪文化’的傳播當中”,有519名青年大學生選擇“不大贊同”,占15.5%;有131名青年大學生選擇“很不贊同”,占3.9%。總之,及時新穎的網絡話語和貼合青年大學生情緒表達的文化,極易引起青年大學生溝通上的共鳴并選擇運用,也容易導致網絡“喪文化”的二次傳播。
5.青年大學生非理性消費行為,助推網絡“喪文化”發(fā)展
當前,“喪文化”日漸成為青年大學生之間調侃的對象,娛樂消費使一些青年大學生產生空虛、孤獨的社會心態(tài)。調查顯示,有1476名青年大學生認同“消費欲望不能被滿足導致‘喪文化’流行”,占44%;有1098名青年大學生認同“通過消費能體現經濟地位、生活風格和品味以及彰顯個性等”,占32.8%;有608名青年大學生認同“通過銀行貸款來消費的現象”,占18.1%;有1549名青年大學生對“購物能帶給人快樂和幸福”持贊同態(tài)度,占46.2%;有791名青年大學生對“最終沒有足夠的錢進行消費,生活就沒有什么意思”持贊同態(tài)度,占23.6%。這表明,一些青年大學生存在不合理消費現象和行為,與個人所在家庭收入和經濟條件不相適應,非名牌不買的高端消費和非理性消費行為,容易助長青年大學生的攀比心理和失衡心理,進一步刺激青年大學生的生活欲、物質欲、消費欲,導致網絡消費與現實消費之間產生脫節(jié),使一些青年大學生感到生活無望,緊張焦慮,認為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甚至在高額消費和償還貸款的雙重壓力下變得越加“喪”氣。
三、應對青年大學生網絡“喪文化”的引導策略
“喪文化”其實并非完全象征極端的、消極的和絕望的心態(tài),而是時下大學生群體對世界壓力的一種溫和式反抗,甚至帶著點兒孩童式的任性[7]。針對青年大學生在快速社會變革中由壓力轉化的復雜多樣的心理特征,加以正確的引導與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增強對主流文化的認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關注的現實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當青年在事業(yè)上遇到困難時要幫助他們重拾信心,當青年犯了錯誤、做了錯事時要及時指出并幫助他們糾正,對一些青年思想上的一時沖動或偏激要多教育引導,用極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深入分析“喪文化”的不同形態(tài),應利用多種方式和載體幫助青年大學生正確認識“喪文化”給自身帶來的不良影響,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保持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提供可靠指導。
1.加強主流文化建設,引導青年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網絡媒體作為“喪文化”的發(fā)源地,也是外來亞文化的主要傳播載體,部分心懷不軌的人利用網絡媒體來實現個人的利益。我們不僅要從網絡本身杜絕“喪文化”的不良傳播與發(fā)展,而且要在網絡媒體環(huán)境下積極打造主流文化建設,這就需要進一步提升大學生自身的網絡道德素養(yǎng),讓青年大學生能夠“知網、懂網”,到“善于用網”[8];要“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9],幫助大學生擺脫對“喪文化”的依賴,認清自身優(yōu)勢和短板不足,正確標定自己的人生坐標定位。
一是幫助青年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喪文化”的本質和危害。網絡“喪文化”其本質是利用青年大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的壓力、事業(yè)和情感上的挫折、理想和現實上的反差等諸多因素,宣揚其虛無主義屬性和癱瘓朋克氣質,宣揚非暴力不合作的價值觀,引起青年大學生的共鳴,成為他們排解無奈和失落的主要方式。隨著我國日趨固化的社會階層和日益加重的貧富差距,“喪文化”的頹廢心態(tài)侵蝕青年大學生的精神健康,使一些青年大學生逐漸失去斗志和青春活力,重則淪為“三和大神”一樣的生活狀態(tài)。為此,高校應不斷完善網上協同育人模式,攜手青年大學生共同抵抗“喪文化”,通過微信、QQ群、自媒體公眾號等多種方式,多角度展示主流文化成果,發(fā)掘青年大學生的優(yōu)秀典型,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來源,讓青年大學生在向同學和好友傾訴自己的“喪”情緒過后,以朋輩溝通的方式將其拉回正軌,接續(xù)奮斗,讓其從“受害者”轉變?yōu)椤白钄嗾摺?,扼制“喪文化”的二次傳播?/p>
二是剖析網絡“喪文化”典型熱點事件,用實例啟發(fā)教育大學生。多數青年大學生趨向新鮮事物,網絡的熱點事件更是他們感興趣的,比如“佛系文化”等亞文化的新型樣態(tài)與一部分大學生的心靈共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支付寶錦鯉”事件,針對此事件在網絡媒體以及大學生群體內以發(fā)酵式傳播,高校教育者則可以對其進行理性剖析和解讀,將這些熱點事件重新加工,用大學生喜歡的內容傳授,通過互動分析解讀“喪文化”現象和文化形態(tài)的內在動因以及對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影響,比如“信春哥,得永生”“拜考神,不掛科”等一類事件,針對此類“投機取巧”的大學生進行科學劃分,區(qū)分真“喪”(消極、避世和頹廢的生活狀態(tài))和假“喪”(自我開導、自我嘲諷和自我解壓),在明晰其“喪”的真實情況后,用科學的教育手段開導他們,為每一位青年大學生設立階段性小目標,如,每天讀一篇散文、做一定的鍛煉,用點滴的積累和微小的獲得感使青年大學生重拾“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陽光斗志。
三是加強對網絡媒體監(jiān)管,完善網絡法律法規(guī)。在網絡媒體環(huán)境中,我們要培養(yǎng)民眾科學、理性地辨別網絡媒體多元化信息,更加主動抵御外來惡意的思想文化并且主動反省自身錯誤認識,以避免在網絡媒體海量的信息面前迷失方向[10]。網絡監(jiān)管的疏松,也是不良思潮和文化入侵的關鍵。國家監(jiān)管部門應在開展類似“凈網2019”“護苗2019”等專項校園活動的基礎上,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占領網絡陣地,進一步樹立規(guī)范的準則與標桿,要針對地域特點,堅決遏制商業(yè)炒作,強力打擊“喪文化”衍生產品的過度營銷;要優(yōu)化校園網絡空間環(huán)境,開發(fā)網絡監(jiān)管共享平臺,做到網絡信息流入的“嚴防死守”,阻止“喪文化”及不良網絡信息的持續(xù)影響,以積極樂觀、風清氣正的網絡主流文化,引領大學生的精神世界。
2.滿足青年大學生的有效需求,緩解青年大學生現實壓力
當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11]。青年大學生群體在擇業(yè)、就業(yè)上還是有很大的壓力的,生活上的壓力,心情上的壓抑,心中難免會積壓負面情緒。要化解“喪文化”的負面影響,著力解決好青年大學生群體的現實訴求,真正從根本上減輕大學生的現實壓力。要通過防范民眾生活風險來提高安全感,滿足民眾迫切需要來提高獲得感,不斷積累獲得感來提升幸福感[12]。著力減緩青年大學生就業(yè)壓力,阻斷與“喪文化”的接觸。
一是引導青年大學生找準正確的人生坐標。“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13]。通過組織青年大學生收聽收看人生規(guī)劃類專題講座和觀看勵志影片,以名人、英雄人物的成功史來激發(fā)大學生砥礪前行,將自身發(fā)展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引導青年大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以理想作帆、信念作槳,迎難而上,勇做時代的弄潮兒。
二是合理滿足青年大學生內在需求。根據社會需要和青年大學生學業(yè)專長,幫助青年大學生制訂科學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明確學習任務,增強專業(yè)技能;實時關注青年大學生在生活、情感和擇業(yè)方面遇到的挫折與困難,引導青年大學生把挫折當作成功路上的試金石,運用辯證思維思考社會變革中帶來的問題,形成理性睿智和不驕不躁的平和心態(tài)。
三是創(chuàng)建和諧有序的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要加強用人計劃和需求的分析研判,做到就業(yè)招聘流程的公開透明,保障社會招聘環(huán)節(jié)和程序的公平公正;要進一步加大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基金的投入力度,為青年大學生自主擇業(yè)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讓青年大學生盡早在孵化器等平臺中學會生存;要嚴格按照人才招聘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監(jiān)管,搞好公務員考試等公開招考環(huán)節(jié)的全程監(jiān)督;支持青年大學生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運用民主監(jiān)督權力,共同促進良性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競爭環(huán)境的形成。
3.加強家校聯動,磨礪青年大學生抗挫折的意志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住青少年價值觀形成和確定的關鍵時期,引導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保麄冋幱诎蚊缭兴氲闹匾獣r期,更應受到的是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的熏陶,變得朝氣蓬勃、青春活力,而不是受“喪文化”一類的亞文化侵蝕,變得頹廢不堪、疏于學業(yè)。當代青年大學生普遍生活在物質豐富、生活優(yōu)越的年代,作為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一代人,對于饑餓、貧窮缺乏真實感受,往往只停留在想象中。青年大學生往往缺少實踐歷練,一旦社會現實與理想目標有所差距,很容易出現“喪”的情緒狀態(tài)。
一要培養(yǎng)青年大學生獨立思考的品質。當前,一些青年大學生從眾跟風,透露的是其缺乏獨立思考的內因。培養(yǎng)青年大學生獨立之精神品格,需要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教育者要尊重大學生不同的訴求,鼓勵大學生敢為人先,培養(yǎng)大學生敢于質疑權威,敢于發(fā)表自己對問題的真實想法,使大學生增加認同感和成就感,激勵更多青年學生主動思考。
二要加強青年大學生的勞動教育。高校是青年大學生走向社會的練兵場。高校應充分發(fā)揮勞動教育中的主導作用,落實培養(yǎng)部門和人員的分配,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實踐勞動和作為志愿者參與新型服務性勞動,使大學生體會勞動的過程,積累生活經驗和自主的意識;家庭要發(fā)揮好勞動教育的輔助作用,鼓勵大學生自覺勞動和親自動手,養(yǎng)成自理自律的生活習慣;聯合服務社區(qū)組織定期在學校開展勞動技能展示交流活動,鼓勵大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參加適宜的社會勞動,培養(yǎng)其自主擔當精神。
三要提高家校聯動的默契度。針對學校和家庭對青年大學生信息不對稱、不同步等問題,需要建立家校相互信任的溝通關系。要通過家長和教師微信群、家訪等線上線下互動方式,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家庭表現,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大學生活,引導家長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意志磨礪,避免對孩子過分的溺愛,幫助青年大學生養(yǎng)成自尊、自重、自醒、自勵的生活習慣;家長更要成為學生奮發(fā)向上的榜樣,當青年大學生遇到實際困難情緒低落時,及時給予關心撫慰,讓家庭成為青年大學生休憩的港灣、奮斗動力的源泉,而不是深夜的夢魘、受難時的鞭子。
基金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新型智庫重點研究課題“黑龍江省高校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對策與建議”(項目編號:19ZK025)、哈爾濱師范大學研究生學術創(chuàng)新項目“新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yǎng)培育研究”(項目編號:HSDSSCX2018-3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郝文斌: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鵬飛: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夏之焱.引導青年人遠離“喪文化”侵蝕[N].光明日報,2016-09-30(10).
[2]趙本燕.當代青年“喪文化”的典型特質、生成原因與引導路徑[J].北京青年研究,2019(10):33.
[3]劉雅靜“.葛優(yōu)躺”背后的退縮型主體—“喪文化”解讀及其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8(4):77.
[4]董扣艷“.喪文化”現象與青年社會心態(tài)透視[J].中國青年研究,2017(11):27.
[5]陳建華,趙志平.引導大學生確立理性消費觀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7):74.
[6]魏韜.網絡傳播時代的“喪文化”[J].青年記者,2017(32):28-29.
[7]曾于里“.喪”文化,是年輕人對這個世界的溫和反抗[J].黃金時代:上半月,2017(10):14-17.
[8]張磊.從“知網、懂網”到“善于用網”[N].光明日報,2019-07-29(16).
[9][11]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7:18,9.
[10]王曉菊,朱喆.網絡媒體環(huán)境中文化領導權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8(4):51.
[12]韓慶祥.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新特點[J].政策瞭望,2017(10):21-23.
[1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0.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青年研究”,作者郝文斌、張鵬飛。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