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來源:中小學數字化教學(zxxszhjx),作者陳文峰、汪基德?、陳小乾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客觀上為在線教育提供了發(fā)展契機,教育系統因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而煥發(fā)出新活力,特殊時期混合學習的實踐演進已由應然走向必然。在混合學習理論指導下,教師可以以資源導學、導學測試、自主學習、效果檢測、直播答疑為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構建混合學習模式,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關照學生的獲得感,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后疫情時代的教與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疫情時期;混合學習;教學模式;資源共享機制;精準評價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國。為遏制疫情向校園傳播,保障師生的健康安全,教育部提出“停課不停學”應對政策,教育系統及學生家庭都融入了這場史無前例的在線教與學“大實驗”中。此次大規(guī)模、普及性的在線教學實踐探索,是一場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實戰(zhàn)性考驗。正是這樣全面的探索,極大地推進了在線教學的實踐演進和應用覆蓋,完善了網絡學習空間體系。及時反思、系統總結這一非常時期的獨特經驗,可為未來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價值追求的選擇,為未來教育理念及學習方式的變革,為以后線上線下融合學習的新常態(tài)提供有益借鑒和啟示。
疫情期間教育現狀與問題
(一)疫情期間基礎教育現狀
“停課不停學”作為疫情防控時期的指導思想,無論對于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者,還是對于一線教師、學生及家長來說,都是一項新事物。在時間、空間分離的情形下,在線教育成為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其中,在線教學活動有直播、錄播教學或線上輔導等教學方式,教學策略主要有知識講解、作業(yè)點評、課堂提問、小組討論等。公共教育資源在在線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教師能因時、因地制宜地開展彈性教學,并能夠將育人和育才相結合。
(二)疫情期間存在的問題
1.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待增強。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探究學習是新時期重要的學習方式。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與協作學習能力,造成學生居家學習過程中存在課前預習不到位、學習投入不足、自制力差、參與意愿不強、作業(yè)完成質量不高等問題,甚至出現“網課學困生”等現象。
2. 教師的教育理念亟待提升。在“停課不停學”期間,部分學校管理者或教師仍持傳統教學思維上網課,或被動地、有選擇地應用技術,以為在線學習就是傳統課堂搬上網講授,認為學習掌握技術、課前資料整理等加重了工作負擔,而沒有充分考慮在線教學過程、課程結構、學生年齡特征、認知過程等因素,熟悉新形態(tài)下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這對教師信息素養(yǎng)、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以及教師間的深度合作是極為不利的。
3. 優(yōu)質資源均衡共享問題凸顯。網絡資源環(huán)境和硬件設備是制約在線教學順利開展的首要障礙。疫情之中在線教學的常態(tài)化應用需求,凸顯出偏遠地區(qū)家庭數字基礎設施短缺、在線教與學準備不足等問題。在優(yōu)質資源均衡方面,還存在可行性、可持續(xù)性、可接受度等資源共享機制問題,各種資源不能有效運用和發(fā)揮作用,給在線教學帶來不便。這些問題都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教育信息化企業(yè)整體性、系統性地統籌規(guī)劃與協調。
4. 教育教學過程中師生交互性與感知滿意度差。由于以往沒有全面開展在線教學的實踐經驗,疫情期間出現教師反映交互感弱、學習氛圍差、教學方式單一,以及教師對線上教學的感知體驗不理想、不流暢、不滿意等情況。學生簡單地認為,疫情期間上網課就只是看視頻。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是不能有效利用教學平臺和網絡空間,未能充分了解教情和學情的體現,也對師生的信息素養(yǎng)、教師線上教學設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混合學習理論基本內涵
近年來,國際教育領域高度關注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的運用。混合學習的概念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形成。自 2010 年以來,迅速發(fā)展的大數據、云計算、AI、5G等新技術為混合學習提供了多種應用場景,已成為國際教育領域發(fā)展的趨勢。
最早,混合學習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yōu)勢和在線學習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既要發(fā)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啟發(fā)等主導作用,又重視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認知主體地位。傳統學習的教學流程注重知識傳授,在線學習則因其強交互性、資源豐富多元、開放共享的特性,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隨著學習方式的不斷豐富和演變,混合學習也指多種學習方式有機混合。
混合學習是信息時代推動下的新型學習方式,其理念的引入有利于解決單純線上或線下學習的疑惑,更深層次的含義在于,它涵蓋了對建構主義、聯通主義與認知主義、信息傳播技術(ICT)教育應用、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教學設計等理論的認識和深化,通過優(yōu)化各學習要素、環(huán)節(jié),將學生的學習從淺層次知識的學習逐步引向深層次的學習。有研究表明,混合學習不僅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便利,而且已成為促進學生學習效率提升的有效教學方式,更能幫助學生取得學習上的成功。
混合學習模式構建與實踐案例
(一)混合學習模式構建
為盡可能減少疫情給教育教學帶來的影響,促進在線教與學的有效開展,本文基于混合學習理論,結合在線學習、線下基于任務學習各自的優(yōu)勢,有目標、有計劃地組織教與學活動,構建了以線下資源導學,線上導學測試、自主學習、效果檢測、直播答疑等學習環(huán)節(jié)的混合學習模式(如圖1)。
圖1?混合學習模式
(二)混合學習實踐案例
我們在暑期運用混合學習模式開展了專題課程教學。教學采取主講加助教的方式開展,每學科確定一位教師主講,其余教師為助教。助教負責各班級專題學習的實施和管理。主講和助教分析教材體系,制訂課程計劃,共同選擇相關專題與教學內容,結合平臺推薦的精品微課視頻,分析重難點、預設相關問題并編制答疑方案。以下,以數學專題教學為例,說明其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
1.資源導學。教師對高一數學必修一“集合的表示法”章節(jié)進行分析,將學習任務告知學生,學生線下進行有關學習內容的預習,查找相關資料、預習教材等。此環(huán)節(jié)#007451學生可以在學校、家里或其他場所進行,資源導學的線下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
2.導學測試。開課前15分鐘,助教提醒學生登錄平臺,進入在線作業(yè)開始“集合的表示法”導學測試,共5道題,限時15分鐘。檢測有關知識掌握情況,目的是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情境。
3.自主學習。學生在線觀看專題講解視頻——第一章第一講“集合”。此視頻可以是主講教師錄制專題視頻,也可以是名師專題講解視頻,時長20分鐘,主要內容為集合的表示法、集合的關系。學生自主學習并可根據自身掌握情況和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通過快進、回看、收藏、標記等方式實現個性化學習與信息加工處理。這就轉變了傳統課堂被動聽講和記錄的學習模式,做到當堂發(fā)現問題當堂解決問題,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正確理解和有效關聯,從而內化到自身的知識體系和結構中。
4.效果檢測。學生通過云平臺進入在線作業(yè),限時20分鐘完成,以測試學生對“集合的表示法”的學習效果。教師可設置全部交卷后再公布答案或成績,以把控學生在此環(huán)節(jié)的進度。平臺擁有作業(yè)識別、數據統計與分析可視化等技術,能提供即時直觀的反饋,有利于對知識點的有效記憶和鞏固,促進對知識點的綜合運用。
5.直播答疑。主講教師通過云直播間進行直播答疑。主講教師的直播答疑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根據學生自主學習視頻的情況,通過直播間向學生進行基礎知識點的梳理和串講。另一部分是結合學生前測、后測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分類講解學生的錯題和視頻中的經典題,并可連麥進行一對一答疑解惑。教師可通過觀看自主學習時長、標記學習時間點集中度等方式,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針對特殊學困學生,教師還可以精準分享相關知識點或習題,幫助其學習。
后疫情時代混合學習展望
疫情時期混合學習的全面實施,促進了教育系統的理念變革和模式重塑。疫情過后如果完全回歸常規(guī)的線下教學,將失去發(fā)展線上線下混合學習模式的機會,這是很可惜的??偨Y疫情期間教與學的問題、優(yōu)點并加以利用,可為后疫情時代混合學習的持續(xù)開展提供借鑒。
(一)重塑教學模式
混合學習以線上學習為主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習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支持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重新定義教與學的模式。混合學習的實施過程中,學生線下預習相關知識點,在平臺進行習題測試、直播點評、問題討論等活動,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能夠得到有效解答。這會讓學生得到比傳統課堂教學更好的交互體驗,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感和滿意度,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認同感。師生關系在混合學習模式中也發(fā)生了變化,教師由單一的執(zhí)教者角色轉變成導師、教練和學伴三重身份,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協助者,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凸顯學生的認知主體地位。
(二)完善優(yōu)質教學資源共享機制
混合學習強調網絡學習平臺的輔助,平臺上師生擁有個人ID和終端電子書包,打通資源傳播通道,實現師生和資源的有效關聯。師生是學習平臺資源的需求者和創(chuàng)生者。學生對學習資源的接收、學習、編輯、記錄等學習行為都關聯至個人ID,便于學生后續(xù)對學習資源的再利用。教師通過分享自身設計、加工及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會獲得更多優(yōu)質資源。這會充分調動教師運用資源的積極性,激發(fā)教師持續(xù)共享資源的意愿,使平臺上的學習資源實現自組織生成和分享使用。完善優(yōu)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機制,將暢通教與學資源流通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平臺優(yōu)質資源和校本開發(fā)特色資源在生、師、校、平臺或更大范圍內的共享和使用,有效提升資源的流動性與利用率,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優(yōu)質資源的效能,促進教育朝著更公平、更均衡、更高質量的方向發(fā)展。
(三)增強教師教學設計的能力
混合學習平臺豐富的功能可以為教學設計的各環(huán)節(jié)提供支持。教師得以從編制教案、制作課件和批改作業(yè)等繁重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擁有更多時間對教學過程進行深入的思考。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會綜合考慮學生學習情況和各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特性,以系統最優(yōu)的原則對教學目標、要素、關系等進行重構和整合,使混合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更為科學和合理。
(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傳統課堂教學偏重于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旌蠈W習模式下,線上提供的海量資源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開展混合學習時,需要擁有自主探究學習的精神、合作交流的能力、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等。這些能力與素質的培養(yǎng),不僅對于混合學習的有效開展至關重要,更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有利于學生對所習得知識的理解、遷移、歸納和綜合運用,從而構建起系統的知識體系與認知結構。
(五)構建精準化的評價體系
智能時代的特征就是數據精準。傳統教學中,教師根據經驗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況,這樣會出現因人而異的現象。在混合學習模式下,教師通過平臺大數據分析技術精準掌握學情,隨時可對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投入程度等做詳細了解,繼而精準定位學生的學習層次、教學起點,為學生提供精準指導,并及時精準地推送微視頻知識點和相關資料至學生個人ID,對學生進行點對點的精準幫扶?;旌蠈W習平臺記錄學生各個學習過程的數據,教師運用可視化技術分析其結果,可為教學提供參考,實現從以往課堂教學的結果性評價到全過程評價方式的轉變,構建精準化、智能化的教學評價體系。
結語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發(fā)展規(guī)劃的十大戰(zhàn)略任務之一是加快信息時代的教育變革,明確提出推進智能教育應用部署。面向未來、審視當下,混合學習以其多維、智能化學習場,自主、協作、交互的不同學習方式,增強了學生認知的效能感,促進了新時期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奠定堅實基礎?;旌蠈W習模式不僅是疫情時期的教學形式,更為后疫情時代教育教學實踐提供有效的行動指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會有力地促進教育教學的變革。
注: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2020年度項目“信息化促進義務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長效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2020BJY007)、河南大學-河南愛作業(yè)教育科技公司橫向課題“電子書包開發(fā)與應用研究”(課題批準號:HS2020007)的研究成果。
作者陳文峰系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汪基德系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信息技術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陳小乾系愛作業(yè)智慧教育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中小學數字化教學”。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