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unsplash
昨天(3月23日)有媒體報道說,最近兩年,劍橋英語KET/PET(入門/初級)考試的報名費用被越炒越高,相關培訓機構以高價鎖定考位為誘餌,將500元的報名費炒至4000元左右,溢價了七八倍。報道舉例說,在去年12月,全上海只有一個考點,人為制造緊缺,而一家教育機構宣稱在200個考位中已鎖定了167個……
英語要不要學,要不要學好,對這個問題,經前不久剛剛結束的兩會期間有委員提出取消英語主科地位的相關反饋,人們即可知曉社會的基本共識,那就是在整個小、中、大的學校教育階段,英語——也包括其他語言不僅要學,而且要學好。由此,英語的主科地位當然不能動搖。但是,提出取消英語主科地位的委員也并非“無事生非”,其提議的背景中,也許就有上述劍橋英語等級考試所引發(fā)的亂象。
作為一種英語語言學習評價的考試,其存在和相應培訓機構的存在似無可厚非。并且,實事求是地說,一個人要學好母語以外的一種語言,僅靠學校安排的課程是遠遠不夠的。從這個角度講,樹立一種在一定范圍內被認可的語言能力測試和評價的標準,是對英語學習的一個促進,而相關提升學習水平和能力的培訓機構也正是應了這種廣泛需求而產生。
不過,這也正像奧數(shù)學習一樣,培養(yǎng)數(shù)學興趣、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天才的正當目的,并不能保證過程的正當,尤其是這一目的被過當標榜用來逐利之后。
本來,無論從道理上講,還是從實際情況看,適齡學生中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對數(shù)學有那么大的興趣,或者說對奧數(shù)感興趣的學生不可能填滿那么多培訓機構的課位。英語學習又何不如此?英語固然重要,固然應該學好,但不感興趣以及因其他原因而不想在課標之外“超越”者,完全有理由無視什么這英語那英語。
然而,問題在于,從上述情況看,“劍橋英語”不僅制造了大量的培訓機構,更通過考位限制制造和擴散了學生及其家長的焦慮。更關鍵還在于,這種制造和擴散焦慮的過程,正是由正規(guī)教育體系中的一些公立學校的背書而完成的。
此謂“背書”,就是在小升初以及中考中,一些掌握優(yōu)勢教育資源的公立學校,公開或變相地將“劍橋英語”或其他英語測試評價標準的考試(等級)證書作為錄取學生的參考因素。正是這一細思起來極其荒謬的“背書”,讓相關考試和培訓機構大發(fā)利市,也讓學生及其家長破費且焦慮。
對此,當然不能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而是要嚴格制止公立學校的“背書”行為,對任何公開或變相將有關考級證書作為學生錄取參考因素的學校進行嚴肅處理,對所謂考位緊張來一個釜底抽薪。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光明日報(ID:gmrb1949)”,作者光明網評論員。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