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你放假的時候父母也放假,全年被監(jiān)管的窒息感?。 ?/p>
“可能是因為教師圈子里隱形的成績攀比風氣,爸爸對我總是心存過高的期望。這一點一直非常困擾我,因為我自知根本沒有他所期望的學習實力,每次考不好除了害怕就是愧疚?!?/p>
“幼年我的體會是,他們的愛是有條件的。因為父母太嚴厲,我長期處在被否定的狀態(tài)下,自信心嚴重低下。我在中學大學階段非常非常自卑,這在外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我看起來各方面都挺好的?!?/p>
這是知乎熱帖“父母是教師是什么感受”的一部分回答。讓人意外地感受到,一些父母是教師的孩子,竟有那么多不為人知的酸楚。
“燈下黑”的說法是由油燈點亮時,燈盞下方有一小片區(qū)域比較黑暗引申而來,指人們對身邊親近的人物和事件沒有看見或不予覺察的現(xiàn)象。教師是從事教育的專業(yè)人員,理應在教育子女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可現(xiàn)實中,一些教師教育別人的孩子碩果累累,面對自己的孩子反而顆粒無收。
為什么會出現(xiàn)教師教育子女“燈下黑”現(xiàn)象?
第一,場域錯位:家庭關系課堂化。
“父母一有時間就會教育我,但是我不清楚為什么在吃飯的時候還要這樣。也許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覺得這沒什么,但是我并沒有犯錯誤,為什么飯都不能讓人好好吃?”
場域理論是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提出的,用以分析行動者的實踐空間,宏觀社會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場域,不同場域有各自的運行邏輯。教師是教育場域中的專業(yè)人員,通過自己的職業(yè)操守、專業(yè)知識、教育技能等彰顯專業(yè)性,體現(xiàn)能動性。而家庭不同于學校,家庭的基本功能是為家庭成員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的健康發(fā)展提供環(huán)境條件。如果教師父母把學校中的人際關系、功能實現(xiàn)遷移到家庭生活中,就會產(chǎn)生場域錯位,不但不利于家庭關系的建構(gòu),而且會混淆家人關系的邊界和功能。
家庭教育重在對孩子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具有明顯的基礎性。孩子的心理特質(zhì)、精神品格大多是在家庭的潛移默化中形成的,與學校教育比起來,更體現(xiàn)熏陶、浸潤、無痕但持久的特色。學校教育是由專人承擔、系統(tǒng)性、計劃性極強的專業(yè)化活動,通過傳道授業(yè)解惑,為社會培育人才、選拔人才、造就人才。學校教育以能力為基礎,假設年齡相近的孩子具有同等的發(fā)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施與同步教育,競爭性和比較性顯而易見。
家庭原本是放松的地方,如果客廳變成教室、餐桌變成講臺、吃飯變成講課,像在學校一樣緊張,孩子全天候處于壓力之下,就很難找到放松、紓解的渠道。孩子的精神和心理始終處于緊繃狀態(tài),沒有緩沖和釋放的機會,會形成本能性屏蔽。輕則充耳不聞,視父母說教如空氣,你說你的、我干我的;重則逆反對抗,你說東我向西,唱反調(diào),對著干。
第二,角色錯位:親子關系師生化。
“我媽媽每天上課的時候班里最好的那幾個孩子讓她心滿意足,回到家里但凡我有點不會的,立刻就比上了,怎么我給他們講一講就會,給你講怎么都講不會?!?/p>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認為,角色是指處于一定社會地位并按其相應的行為規(guī)范行為的人。一個人獲得某種社會地位就會扮演相應角色,社會生活中,每種社會角色都有其社會規(guī)范,教師在學校扮演的是教師,在家庭扮演的是父母。作為教師,使命是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進其社會化,符合社會規(guī)范。作為家長,父母首先是撫養(yǎng)者、保護者,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哺育人、養(yǎng)育人。作為教師父母,父母是先賦角色,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具有不可選擇性,父母生養(yǎng)了孩子,就是終生的,不可替代。扮演好父母角色是教師父母的首要任務,不能以教師身份代替父母身份,這是本末倒置。
每個社會個體均扮演多重角色,教師亦然。教師回到家,如果不能自覺地從教師角色切換到父母角色,仍然以教師身份給孩子定目標、派任務、做評價,甚至將自己的孩子與班上的優(yōu)秀學生做比較,以班里學生的成績作為孩子的參照系,采取命令式、權(quán)威式口吻指摘孩子,長此以往,必然導致親子關系緊張。
親子關系錯位到師生關系,親子之間的親情、摯愛、溫暖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之間任務取向、成績?nèi)∠颉I(yè)績?nèi)∠?。作為教師父母的孩子會產(chǎn)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別人家的孩子有父母疼愛,我為什么沒有?為什么別人家有歡聲笑語,我們家只有考試分數(shù)?為什么別人家有溫度,我們家只有成績?
第三,情感錯位:親情關系擬職化。
“在父母眼中,學習就是一切,無論是什么話題,哪怕是閑聊,都一定給你扯到學習、懶等方面,緊接著便是無休止的訓斥。也許他們是愛我的,但是他們的方式讓我極其痛苦?!?/p>
教師家庭中出現(xiàn)“親情擬職化”現(xiàn)象值得關注?!坝H情擬職化”是將家庭情感關系模擬成職業(yè)情感關系的表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為教師父母以職業(yè)情感處理家庭情感,將親子之情、血肉之情、家庭親情替換為師生感情、職業(yè)感情和同事友情。溫情被沖淡,親情被擠壓,工具性情感濃烈,人本性情感缺乏。這樣的家庭生活,理性有余,情感不足,影響孩子安全感、信任感的形成與穩(wěn)固。
教育是情感密集型行業(yè),教師除了從事體力勞動、腦力勞動,還從事情感勞動。師生情感是一種職業(yè)情感,是教師出于教育目的指向?qū)W生的情感,如尊重、關懷、理解、共情等。教育教學中,教師必須按照學校情感規(guī)則從教,有些情感可以表達,有些情感不能表達;有些情感可直接表露,有些情感需要偽裝。親子情感是基于血緣關系建立的情感,有溫暖的牽掛、離別的不舍,也有沖突或怨恨。家庭互動最多的介質(zhì)是情感,父母影響孩子、教育孩子也是裹在情感中進行的,這是家庭教育區(qū)別于學校和社會教育的重要因素。
請三種關系錯位,造成了教師子女教育“燈下黑”現(xiàn)象。如何從這種“怪圈”中突圍?歸位應成為改進之道。
家庭教育體現(xiàn)溫度。教師作為教育領域的專業(yè)人員,勢必有其優(yōu)勢,但這并不意味教師可以將自己的父母角色權(quán)威化,即強調(diào)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權(quán)威地位,也不意味著家里只能談學習,忽視家庭應有的關愛和溫暖。教師父母要主動平衡工作與家庭的關系,在學校當好老師,在家里做好父母。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孩子的健全人格,教師父母要抓住每一次機會,審思自己的言行、發(fā)表的觀點,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主體性,讓孩子感受家庭溫暖。
父母功能不可或缺。家庭承擔著物質(zhì)生產(chǎn)、養(yǎng)育教育、情感交流、休閑娛樂、生活消費等多重責任。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忙碌的工作、繁重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父母只履行了部分家庭職責,不利于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師父母要善于角色切換,區(qū)分教師愛與父母情,分辨教師責任與父母功能。在家庭中多搭建情感平臺,拉近與孩子的距離,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先扮演好父母,再扮演好老師。
關系比成績更根本。教師子女也要讀書,也要做學生。教師父母發(fā)揮自己的教學特長和學科資源助力孩子,是在所難免的,這就要求教師父母必須超越慣習,從更長遠、更本質(zhì)的層面看待子女教育問題。
從孩子的一生著眼,關注孩子的生命成長、精心建設家庭關系是關鍵。父母是孩子的心靈守護者,孩子一生都需要心理陪伴和精神交往,建設安全信賴的親子關系,彼此敞開心扉,在最需要的時候有依靠、有理解,是有溫度的親子關系。
父母是孩子的求知合作者,孩子需要讀書,需要走進未知的世界,許多人生問題等待他作答。父母與孩子相互推薦好書、共同解析難題、合作完成任務,是有深度的親子關系。
父母是孩子的探索同路人,孩子必定要遠行,去闖蕩更廣闊的世界,去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父母給出意見和建議、發(fā)表獨立見解、做出理解判斷,是有高度的親子關系。家人相處,說到底是關系建構(gòu),在家里學會相處方式,會成為孩子行事做人的基本模式,就是孩子的人生。
本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光明社教育家”(ID:jyjzzwx),作者田國秀、曾亞姣。本文刊于《教育家》2021年3月刊第3期。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