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自視覺中國
芥末堆文 在全球疫情對教育帶來沖擊的大背景下,眾多專家教授齊聚北京,深入闡釋了他們對教育熱點焦點問題的觀察與反思,為教師面對的新變化和挑戰(zhàn)提供了多維度的觀察視角和行之有效的解題思路。
5月15日,第二屆未來教師發(fā)展大會在京舉行,面對后疫情時代的變革與挑戰(zhàn)。與會嘉賓圍繞未來教師的角色與使命、面對的困境以及在新技術背景下的發(fā)展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其中,《最強大腦》科學總顧問、命題人,北大心理學首任部長劉嘉指出,教師的職責將會發(fā)生巨變,未來的教師要更注重“育”人,而不是“教”人。原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表示,不論技術如何變化,人與人之間的影響是不會變的。
在人工智能和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掙扎的教師
劉嘉說,在人工智能的沖擊下,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已發(fā)生改變,但教師經(jīng)常處于一種不知所措的狀態(tài)。教師如果還掙扎在怎么和學生做斗爭,怎么和校長做斗爭,怎么提分這些方面,那么內(nèi)心會非常痛苦,心理健康也會受到影響。
他指出,從學生的角度來看,6-18歲是大腦發(fā)育的黃金時段,是學習的最佳時期。創(chuàng)造力、批判性思維以及三觀都會在這個時期形成?,F(xiàn)在的教師主要關注的是教授知識這一部分,思維的訓練和三觀的形成相對來說關注得比較少。正是對后面兩點的忽略使得師生間的關系相對緊張,導致教師的壓力較大。其次是人工智能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應用。將來,人工智能對知識的運用會比教師更好,所以教師要如何轉(zhuǎn)變教學方式是問題關鍵所在。未來的教師要更注重“育”人,即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教”人,不是教孩子知識。”
針對如何“育”人,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教育測量評價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生認為,教師要利用智能化技術采集學生的各種數(shù)據(jù),創(chuàng)造出更多元、更適合每位學生的個性化評價方式。他舉例,“比如,老師課后要留三道題作為作業(yè),那么一定是有一道難題,一道中等難度的題和一道很簡單的題,根據(jù)正確解答題目的多少,學生又被分為好學生、中等生和差等生三種。即便老師不做作業(yè),也知道差一些的孩子做一次就多一次失敗的體驗,這就是一種非常糟糕的評價方式。那么我們可以這樣改進:假設我們給每個人的都是低于他能力的題,但我們給了以后,目的不是讓學生做這個題,而是讓學生來找出這兩道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再讓他們模仿出一道類似的題?!?/p>
張生表示,學習較差的學生本質(zhì)上是思維能力較差、不會歸類以及無法找到問題的共性,所以老師應該給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有針對性的任務,這才是未來教師發(fā)展的方向。
無論技術如何變化,教育是人和人之間的相互影響
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新興工具,未來將會高度融入到教學過程中,那么它是否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代替教師呢?
劉長銘表示:“我個人認為人工智能很難代替我們。就像西班牙哲學家薩瓦特爾所說,不論技術發(fā)展到什么程度,教育主要是人和人之間的相互影響?!?/p>
劉長銘認為,人工智能只能夠替代那些規(guī)則非常清晰的領域,例如在圍棋領域,人工智能就可以取代棋手進行比賽。而當教師面對學生時,他們面對的是一個高度復雜的混沌系統(tǒng),他們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會影響到學生,導致最后產(chǎn)生出無限種可能。
“不論這個學校建在那兒,一個好學校就是一群好老師湊在一起?!彼岬剑斈杲ㄔ谏狡律系奈髂下?lián)大,就是因為有這樣一批好老師湊在一起,八年中才出了諾貝爾獎,出了那么多的院士,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大學可以跟西南聯(lián)大相比,這才是最好的學校。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補充道,好老師能幫助落后的孩子重新拾回學習的信心,厲害的老師則能教出來天才。每位老師都必須具備正確引導學生的個性、性格、品德和身心健康發(fā)展的能力。
此外,針對學前教育領域中的教師,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長蘇婧指出,教育雖然被分成不同學段,但其實各學段是相通的,人的培養(yǎng)是相通的。所傳授知識的復雜程度不能成為把教師劃分為三六九等的依據(jù),各學段的教師是平等的?!拔覀冇變簣@老師一方面要像教育心理研究者一樣和兒童交往,同時也要像教育家一樣給兒童提出策略和方法?!碧K婧說道。
教育是人和人之間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是教師和學生間的交流,也是家長和子女間的連接。教師在學校教導學生時,往往都會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但當他們回到家中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原有的界限、清晰的規(guī)則以及明確的方法瞬間就土崩瓦解。
我是教師,為什么還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我一直在從事教育工作,可我發(fā)現(xiàn)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特別無力?!毙聳|方教育科技集團教學管理部總經(jīng)理、新東方教師發(fā)展研究院院長汪珺說道。
對于這個讓許多作為教師的家長困惑的問題,清華大學幼兒園副園長晏紅表示,這個問題涉及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區(qū)別。她認為,教育的起點和基礎是關系。教師在學校時跟其他孩子間的關系是師生關系,在家時跟自己孩子的關系是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的邏輯完全不同。當一個孩子扮演學生的角色時,他就會主動與老師保持界限。但當他面對父母時,他不會刻意保持距離,也不會遵從制定好的規(guī)則。
“有的時候,老師回家后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往往會比較焦躁,因為他還想繼續(xù)當老師,沒有轉(zhuǎn)換過來自己的角色,所以他教訓的口吻也沒有發(fā)生變化。而家里的場域不同,孩子根本不吃這一套?!标碳t指出,從研究的角度來說,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邏輯內(nèi)涵不一樣,家庭教育需要的是情感倫理;從實踐的角度來說,一個人需要在不同場合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教師在家庭里需要扮演好家長的角色。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保護兒童及家庭心理服務中心主任龍迪建議,作為教師的家長首先要轉(zhuǎn)變觀念,家庭最重要的功能是安全依戀。做父母的能給孩子最不可替代的東西就是安全依戀。家庭不是學校的延申,也不是孩子的第二課堂。
“當孩子在外面探索時碰到挫折,比如考試成績不好,跟同學相處不好等等,家長別太當回事兒,我們自己不也一樣嗎?我們對現(xiàn)在的工作成就都滿意嗎?我們對同事關系和領導關系都滿意嗎?我們都不完美,但我們有辦法去處理。孩子其實也一樣,他遇到了困難可以自己去解決,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提升自己的能力?!饼埖媳硎?,教師、家長這兩個角色的切換難度很大,做不好是正常的,教師不要過分責怪自己。
2、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