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筱薦文】大腦天生就是一臺學習機器,人一出生就要面對和學習各種知識,但學習的效果卻因人而異,有人認為學習好壞取決于智商,其實不然。心理學家Peter Hollins在他的新書《像愛因斯坦一樣學習》中為我們闡述了五條常見的理解學習的誤區(qū)。
心理學家Peter Hollins在他的新書《像愛因斯坦一樣學習》(Learn Like Einstein)中闡述了一個有趣的觀點。在他看來,我們對學習充滿誤解,其中有五條誤解尤為突出。
錯誤理解1:智商很重要
在全人類中的確有智商特別超群的人,可能只占人群中的0.1%。即便你是那個0.1%也不一定對學習特別有幫助。因為這一群人雖然智商超群,但是肯定會有其他方面的局限。
重要的不是先天性的智商,而是后天的學習。可怕的是很多人認為自己先天性智力上落后于其他人,就放棄了長遠的規(guī)劃、明確的目標和挑戰(zhàn)自我的勇氣。根據調查研究,那些取得偉大成就的人,并沒有在智商上與常人有顯著差異。
錯誤理解2:失敗不好
學習的過程不是盡可能避免失敗的過程,恰恰是不斷在錯誤中學習修正的過程。
澳大利亞的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第一組學習者在老師的幫助下,解決一個復雜問題。老師將解決問題的步驟細化,讓學習者每一步都不會犯錯。第二組學習者沒有教師干預,同樣的復雜問題,讓小組合作完整。結果第一組學習者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了問題。而第二組用了更長的時間,中間發(fā)生了多次錯誤,有的錯誤得到修正,有的仍然在小組中爭論不休。
然而,之后對這兩組學習者進行訪談,發(fā)現第二組的學習者對于該復雜問題的理解水平明顯高于第一組。
錯誤理解3:如果忘記了,你就失敗了
考試往往考察學生們是否記住哪些知識點。這固然沒有錯??墒遣挥浀貌灰馕吨?。忘記是創(chuàng)造新的記憶必不可少的過程。
你忘記了,還有可能是你有一段時間不需要用到它。你只需要去有意識地重復,或是創(chuàng)造場景去使用它,而不需要產生挫敗感。
錯誤理解4:越多越好
從早到晚,花費一整天都在學習一定好嗎?一口氣同時學習10幾門功課一定是好的方式嗎?學習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訓練大腦的神經“肌肉”,過度學習會導致“肌肉緊繃”,甚至“撕裂”,以至于后來再無興趣學習該領域的內容。
學習不僅是不斷記住內容的過程(What),更需要反思怎么樣(How)應用,以及為什么(Why)要學習這些內容,對下一步學習還有什么好奇值得探索的過程。雖然思考怎么樣和為什么要花費很多時間,但是當我們離開考試就會發(fā)現,那些真正對終身有用的學習經歷,何嘗不是我們真正熱愛的學習歷程呢?
如果你的學習時間已經忙到只剩應付考試了,那趕快抽出時間來選擇一門自己真正喜歡的學科,尋找到自己的學習節(jié)奏,好奇探索,找到學習的感覺與成就,比起一直這樣忙碌下去要好得多。
如果你的工作已經日復一日,毫無新鮮感,那趕緊砍掉那些可有可無的事情,你的朋友不會責怪你,他們更期待專注而又迷人的你,少則是多,學習值得熱愛。
錯誤理解5:學習依靠邏輯
邏輯很重要,但是所有學習者都不是僅用邏輯在學習。
當我們看見文法的時候,那些嚴謹的主謂賓句法就是邏輯。有的時候大腦根本沒有辦法直接記住這些邏輯??墒?,我們只是讓大腦有個模糊的印象,這樣大腦就可以在其他情境下去識別該模式。從而一遍又一遍地產生出一種習慣和感覺。最終,這種模式還會演變成一種預測系統(tǒng)。就是你在和別人對話的時候,雖然不是母語,但是你已經預感到對方會說什么,句法大體如何分布的了。
大腦的確很神奇。大腦天生就是一臺學習機器,你甚至都無法關閉這臺學習機器。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大腦潛移默化的功能。我們要做的就是調整大腦這臺機器的態(tài)度,更加好奇,積極,開放,更加不被以往的知識所束縛。有事沒事,重啟一下大腦,清空一下不必要的緩存,它就會變得更加神奇。
其實,關于學習的錯誤理解,就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犯的慣性錯誤,既然有錯誤,也有失敗的學習歷經,就恰恰給改進學習帶來新的機會。
本文轉自教育技術,作者楊曉哲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