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起,中小學教育遠離了樸素,忘卻了本應堅守的學校生活的簡約以及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的純粹。追求奢糜、豪華的辦學成了常態(tài),校長的能力體現(xiàn)在如何爭取特別的政策上。優(yōu)勢資源多的學校更容易獲得更多的資源,忘記了“自己活,也要讓別人活”這一底線,更談不上自覺地用甘地所說的“生活簡單,別人就能活命”來取代自由主義和自私自利。
現(xiàn)在,應當是重新審視“樸素”對于辦好中小學教育的價值的時候了,有必要讓樸素的教育情懷注入所有中小學辦學者的血液。
好的學校,在于“學校品質”
幾年前,我在四川看到某縣一所城鄉(xiāng)結合區(qū)域的學校,雖然辦學條件簡陋,但學校樸素而有教育內涵的校園布局,對“留守兒童”富有愛心的一系列照顧和保護的管理設計,學生參與學校的勞動和在校園里跑操等散發(fā)出的“精氣神”,以及在課堂中刻苦學習的表現(xiàn),讓我十分震撼于這所學校充滿優(yōu)秀品質的特別氣息。見到校長時,她向我介紹她的辦學理念,讓我堅信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教育家,應當是在離孩子最近的那些樸素而真實的小規(guī)模學校中,并不都是那些坐而論道者。
相比之下,北京有些學校幾乎所有能遠視的地方都裝了大屏幕,甚至連衛(wèi)生間也裝上電視屏,然后再教育孩子低碳生活和節(jié)約能源。離開了內在的信仰和價值追求的學校教育,最終將淪為自說自話和言行不一,聰明的孩子將會以遠離的心態(tài),看著大人們的表演。
學校刻意打造的特色和外觀高貴的品質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只有爭取足夠的財力才能辦出好的教育。校長再也沒有心思做那些基于樸素情懷的對學校教育品質的追求,轉而研究如何更機智地獻媚于權貴、更多地為學校爭取特別的政策,用“奢糜、豪華以及形式主義”打造學校的榮耀以及由此帶來的成就和更多的政策支持。
這幾年,北外附校以“確保每一個學生(而不只是某些學生)成功”價值觀統(tǒng)一思想,努力畫好三個圓圈:教育的本質指向(人的生命成長),教育的技術和智慧(課程、學科、課堂教學以及德性養(yǎng)成),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現(xiàn)實并提供個別化的教育服務。學校經常向教師灌輸作為教育者的信仰:教育者是向所有學生的未來宣誓的,要敬畏并回應心中那個偉大的“神靈”——使所有學生(并不只是某些學生)發(fā)生對人生有益的變化,努力提高學校的全面教育實力。
學校的教育實力,關鍵在于擁有“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做正確的教育”這一學校品質?!白稣_的教育”,是一種價值標準,既包含短期也包含長遠,既包含現(xiàn)實也包含理想,既包含功利價值也包含道德價值。辦好學校,需要何種價值,需要堅守何種教育道德,需要何種學校品質,都貫穿和落實在“做正確的教育”之中。
好的教育,在于“教育良知”
李鎮(zhèn)西老師說,“樸素”比“特色”更美麗,“良心”比“品牌”更珍貴。在這個浮躁而喧囂的時代,更要遵守常識,遵循樸素,堅守良知。教育從來就沒有捷徑,更沒有“畝產萬斤”的神話。教育就是每天認認真真地上課,認認真真地和孩子們談心……這就是“樸素的教育”。
北外附校提出,“美德養(yǎng)成與精神修煉”是學校每日必修的課程。美德是一種可擁有之物,它們可以被習得,可以通過積善成德的方式來習得和踐行;美德最好要在強健的、快樂的關系中學會,很少有快樂和幸福感的孩子會變得粗暴、殘忍。“我相信是道德教育把孩子們教壞了”,尼采這句話說得雖然有點極端,但是,我們應該承認某些形式的道德教育的確把學生教壞了,學校德育工作的失敗,常常是在內容設計上出了問題。
善良是美德的核心元素,要讓學生模仿善舉來學會“善良意味著什么”,讓學生成為一個善良人,不僅關涉到理智和道德的發(fā)展,也關涉到養(yǎng)成一種討人喜歡的、有機整合的個性。要培養(yǎng)學生維持關懷關系的能力,明白被關懷的意義,然后教給他們關懷他人。讓學生懂得“珍貴的伙伴或朋友能夠幫助自身成為更卓越的人”,掌握一種可靠而又友好的方式,以建立珍貴的同伴關系。
教育并不只是鼓勵人人都去做強者,而更需要一種積極的關于生活、生命的情緒。積極的情緒是經由與大自然的親密經驗接觸中產生的,像是凝視陽光下的草原或一處平靜湖泊的寧靜感、落日的美感、高山的巍峨感,以及暴風吞噬大海產生的敬畏感。學校要有與精神修煉相關的設計,從而給學生提供精神修煉的“星星”,慢一點、從容一些,打造淡定和寧靜的學校生活,以能夠引導學生走向富足的個人生活和更慷慨、更理智的公共生活,學生的精神境界也會變得更加成熟。
好的課程,在于“偉大魅力”
學科教學的本質是做“學問”,“學問”需要寧靜之中的專心,一方面教師的講述要體現(xiàn)出“那個偉大事物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讓學生的學習發(fā)生。學科課堂教學應當重新去尋找樸素的價值。
課堂教學要向學生揭示那個“偉大事物的魅力”。不管教師的教學方式如何,教學組織形式如何,最重要的事是如何把認知對象的“偉大事物的魅力”作為課堂教學的聚焦點。這種聚焦更多不是表面上的,而是深刻的、融入式的。例如,當我們看一出好的戲劇時,就好像自己的生命被搬上了舞臺,雖然并沒有親自參與演出,但已經有親臨其境的體驗,不知不覺地“融入”其中,并與其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
北外附校是一所包含小學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國際課程項目的學校。北外附校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的教育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學校生活應當是家庭生活的延續(xù),而不是與兒童原有的家庭生活經驗的突然剝離;真正讓兒童連接社會的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而不只是安靜地坐下來學習那些枯燥的學科課程。小學學科學習的起點在于社會經驗的反映和闡明,它必須產生在經驗之后,學生活動的時間和范圍應當多于靜態(tài)的學科的那些事,走路、坐立、飲食、喝水、排隊、集會、傾聽、與人主動打招呼、開關門、做游戲、同伴相處、基本的生活自理等,都應當進入“課程化”的學校設計范圍,學校不應當只關注學科知識,“活動作為課程的形式”與學科課程一樣,應當是學校首先關注的核心。
目前對于兒童學科教學的最大困難是:所有資料都是以純客觀的形式提出,或者作為兒童能加于他已有經驗之上的一種新的特殊經驗。其實,學科教學之所以有價值,是在于它給兒童一種能力去解釋和控制已有的經驗,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科為兒童提供的是更容易、更有效地調整經驗的工具。
因此,隨著學校生活的深入,那些微型的“關于活動的課程”應當衍化為烹調與飲食、宿舍整理、手工、科技制作、電影拍攝以及其他學科實踐活動等“正式的課程”。在理想的學校課程中,這些科目并不一定要先后連貫,因為,這只是生活的一種表達,一切生活一開始就具有科學的一面、藝術的一面以及相互交往的一面。教學的進度不在于連貫性,而在于對經驗的新態(tài)度和新興趣的發(fā)展,教育是經驗的繼續(xù)改造,如果非得搞出一個其他的目標和標準,便會剝奪教育過程的許多意義,從而導致了人們在處理兒童問題時依賴虛構的和外在的刺激。
中小學教育的頂層設計,需要有這樣一種導向:規(guī)模必須控制,小而精才是中小學總體布局合理化的發(fā)展方向;建立樸素并且生態(tài)化的學校規(guī)劃,“樸素”甚至簡約應當成為校園建設的主旋律;打造寧靜的學校生活,營造認認真真的教學與學習的氛圍;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更多的幽默和藝術感,校長管理學校應當有“幸福先于優(yōu)秀”的觀念,支持教育工作者的自由和“慢節(jié)奏”,以使中小學校能夠成為遠離煩躁的“圣地”。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原題為《中小學教育應當崇敬樸素和簡約》)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