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力”與“寫作力”是奠定孩子終身學習的基礎(chǔ)能力,它們讓孩子擁有更廣闊的視野、更多元的思考。外灘教育一直倡導這兩項能力,并持續(xù)報道和推廣國內(nèi)外語文名師教育理念。此次,外灘君收集到臺灣超級語文名師陳麗云老師,同時也是港澳臺等地語文教材編寫專家。她不僅對語文教材深有研究,更有29年一線授課經(jīng)驗。走遍兩岸三地的語文課堂,她發(fā)現(xiàn),孩子讀再多也不會寫,最根本原因就是閱讀力無法真正有效轉(zhuǎn)化為寫作力。
陳麗云老師
針對全球15歲青少年,由亞太經(jīng)合組織(0ECD)每三年公布一次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歷來關(guān)注閱讀素養(yǎng)。上海作為試點代表中國參加測試時,曾在2009年和2012年兩次奪得全球第一,一度讓我們陷入一片歡騰。
事實是,雖然上海的PISA成績很高,但閱讀興趣指數(shù)非常低,可能20%都不到。
針對讓我們國人有點沾沾自喜的PISA成績,陳麗云一針見血指出背后我們看不到的問題。
陳麗云又是誰?且聽外灘君介紹一番:
她是臺灣康軒版語文教科書編委會主任委員暨編寫委員
(康軒版教材是臺灣地區(qū)使用最為普遍的教材之一);
她是香港培生朗文出版社語文編寫作家,撰寫香港與澳門的語文課本;
她還是臺北教育大學講師;臺北市圖書館、臺灣藝術(shù)大學等兒童寫作班總策劃……
所以,把陳麗云叫做“臺灣超級語文名師”,一點不為過。
語文教學碩士出身的陳麗云,常年輾轉(zhuǎn)于港澳臺三地,推廣讀寫教育,培訓一線語文老師,每年受邀巡回演講、公開課與師訓工作坊上百場。
她也是各大報紙雜志專欄教育作家,已出版著作有《寫作好好玩》、《寫作有妙招 閱讀一把罩》、《閱讀有妙招 教學馬上好》、《我會寫日記》、《目標寫作教學寶典》等20余本。身兼數(shù)職的她,29年來仍堅持在一線,在臺灣的一所國小當閱讀老師。
只有在一線,才能知道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陳老師深知這個理。因為足跡遍及兩岸三地與新加坡,陳麗云老師對華語世界語文讀寫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了如指掌。
閱讀成績高,閱讀興趣低,這說明什么?或許我們的孩子又陷入了應(yīng)試怪圈。缺乏興趣,幾乎成了所有教育問題的根源。那在讀寫教育中,孩子興趣不大,到底是因為什么?
因為缺乏了一座橋梁,那座連通閱讀力和寫作力的橋梁。
陳麗云總結(jié)道。
這座橋梁的缺失,正是目前兩岸三地語文教學中,遇見最大的問題。陳麗云指出,要讓孩子的閱讀力轉(zhuǎn)化成寫作力,還需要很多道程序。如:
從學習閱讀(Learn to Read)到閱讀學習(Readingto Learn);
從讀“多”到讀“懂”:閱讀有三個層級;
從閱讀力到寫作力;
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以“寫作”為導向的閱讀;
寫作力有四個層級;
……
那么,如何真正有效搭建起這座橋梁,讓孩子的閱讀力轉(zhuǎn)化成寫作力?外灘君帶大家看看臺灣超級語文名師陳麗云的讀寫教育觀。
“在我看來,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
通常來說,語文教材有兩種特性——人文性和工具性。人文性關(guān)乎精神與情感,比如上完一節(jié)語文課,要讓孩子們感受到: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他人的“愛”,激發(fā)出此類情感。
那何為工具性?就是要在語文課上,落實“語用”——語文是拿來實用的,讓語文課成為孩子們學習傳情達意并能實際運用的工具。
陳麗云從自己的教材編寫經(jīng)驗來看,一些文章會被選入語文教材,那一定是因為它承擔了“增加孩子對母語文化認同”的作用。同時,所有的語文教材也都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但陳麗云發(fā)現(xiàn),很多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偏向于人文情感的教學,而忽視了語文的工具性。
“語文老師千萬不要耕了別人的田”,陳麗云總是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在各地講學時,陳麗云旁聽了很多老師的公開課。她發(fā)現(xiàn),很多語文老師把語文課上成了別的課,從而耕了別人的田。
比如,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有一篇課文叫《蝙蝠和雷達》,這是一篇說明文,很多老師就把它上成科普課,太重于內(nèi)容的講解、大量補充科學內(nèi)容知識。
但是,在陳麗云看來,如何有次序、有方法、有程序性地介紹說明事物的方法,比如,舉例說明、詳略得當和用詞準確,才是語文課該教出來的,也就是教出語文的工具性,關(guān)注表達,落實語用,抵達語文課的本質(zhì)。
“這文章作者是怎么編排結(jié)構(gòu)的?又是怎么寫出來的?”除了內(nèi)容上的情感之外,還要教出形式,形式就是教出寫法,“工具性”這三個字才能真正落實到位。
陳麗云老師的培訓課深受各地語文老師的歡迎
很多老師教完一篇課文,都會進行主旨上的升華——“我們要愛自己的家鄉(xiāng)”、“珍惜家人”等,可是老師沒有通過這篇文章告訴孩子這兩種情感是如何被表達出來,孩子就永遠學不會表達。
毋庸置疑,學習語文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能夠傳情達意。那么,如果孩子沒有學會表達的方法,他們又如何傳情達意呢?
“在我看來,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标慃愒圃谒秾懽饔忻钫?,閱讀一把罩》一書同樣強調(diào)了她的“語用”觀:
語文是個工具學科,通過文本不僅可以學到人文性,又可以學習語文表達的工具性。但最重要的是,應(yīng)該還是學語文的目的,是為了“運用”,而不是為了應(yīng)試與寫作業(yè)而已。
那么,當把語文當成一門工具性學科時,如何教閱讀,再從閱讀教出寫作力,那就成為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事了。
從學習閱讀(Learning to Read)到閱讀學習(Reading to Learn)
陳麗云告訴我們,除了我們廣為人知的PISA測試關(guān)注閱讀素養(yǎng),國際上還有一個測試,叫PIRLS(Progressing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促進國際閱讀素養(yǎng)研究計劃),是由國際教育成就調(diào)查委員會主持,研究在不同國家教育政策、教學方法下,四年級孩子的閱讀能力。
在PIRLS中,閱讀素養(yǎng)包含五個方面內(nèi)容:
1、學生能夠理解并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
2、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構(gòu)建出意義;
3、能夠從閱讀中學習;
4、參與學校及生活閱讀社區(qū)的活動;
5、從閱讀中獲得樂趣。
在這項調(diào)查中,香港四年級孩子的閱讀能力一直名列前茅。陳麗云介紹,香港的成功經(jīng)驗在于,他們將課外閱讀課內(nèi)化,直接從課堂教學中導入閱讀策略,協(xié)助孩子提升閱讀能力。
香港的教材以閱讀理解為主,整個單元都在教孩子讀懂文章的寫法。比如,一個單元教孩子讀懂說明文的寫法,另一個單元教孩子摘要策略、預(yù)測策略等。孩子有了方法以后,逐漸學會遷移,做形式多樣的閱讀報告:如戲劇、廣播、辯論賽。
這些訓練都是為了教會孩子學會閱讀的方法,也就是學習閱讀(Learning to Read)。陳麗云說,這一概念最初源自于國外,國外孩子很小的時候,學校老師就會教他們閱讀的方法,然后讓他們用這種方法去學其他科目,比如如何通過摘要了解全文,如何讀懂題干。
課堂上的陳麗云老師
很多孩子數(shù)學或科學不好,也有可能是他閱讀理解有問題,他讀不懂提干解釋。
孩子不了解題目想「說」什么?到底問題的重點是什么?他當然無法作答。
這可能是因為,很多孩子在日常學習中也許只是記憶背誦,或?qū)W習到零碎片段的知識,卻沒有掌握方法并且建置起能力。當他們遇到比較艱深或是沒讀過、沒學習過的問題,就無法理解更無法學習遷移。他們無法在閱讀中獲取有效信息,這就說明他們還沒有掌握“閱讀學習”(Reading to learn)的能力。
所以陳麗云老師主張,在孩子小學四年級以前,語文課上應(yīng)以“學習閱讀”為重點。
何為學習閱讀 ?
就是重點學習閱讀的基本技能,如識字、問題概念、摘要、結(jié)構(gòu)等策略之后,孩子擁有了閱讀的方法,有了方法,才能進入“閱讀學習”階段。此時,閱讀已經(jīng)成為“工具性”技能,透過閱讀學習各科目的知識,孩子才能真正擁有帶得走的能力。
先讀懂再讀多,閱讀有三個層級
前面我們提到了PIRLS對“閱讀素養(yǎng)”的定義,再來看看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如何界定閱讀素養(yǎng):在于了解學生們是否具備了解、運用、反思文章內(nèi)容,達到實現(xiàn)個人目標,增進知識、發(fā)揮潛能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所以說,回到我們的課堂與家里,教學與陪伴孩子時,重點應(yīng)該放在孩子讀到什么?(內(nèi)容、形式)、讀懂什么?(主旨)、讀出什么?(寫作風格)。也就是說,閱讀應(yīng)該有策略與方法,而非重在生字、語詞逐字逐句講解。
這個觀點與陳麗云一直以來推廣倡導的“語用”觀——“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不謀而合。關(guān)于讀到什么,讀懂什么,讀出什么,陳麗云還有另一套說法,就是閱讀有三個層次:重點閱讀、精細閱讀、創(chuàng)意閱讀。
重點閱讀,屬于基本層級,吃桑葉吐桑葉,就是知道文章寫了什么,學到了內(nèi)容;精細閱讀呢,是讀出了文章的寫法;最難的是創(chuàng)意閱讀,要吃著桑葉卻吐出彩霞,不僅知道如何寫,還能寫得妙。
而創(chuàng)意閱讀最難教,但這又恰好是一個孩子最需具備的能力。所以,一節(jié)語文課里,老師應(yīng)該是“用教材教”,教出策略與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教教材”。
在陳麗云看來,孩子應(yīng)該先 “讀懂”,再“讀多”。這樣學習才能遷移,才能激發(fā)出孩子的自學力,真正的讀寫能力才會被構(gòu)建起來。
陳麗云老師的課堂現(xiàn)場
書永遠讀不完,讀再多也是填鴨式死背和生拼硬湊。我們談起閱讀教學時,總是朝讀大量課外讀物這個方向來思考,家長也熱衷于尋找各種書單。書單滿天飛,然而讀再多,沒有遵循方法讀懂,依然是一場虛幻,閱讀力是空的,更別談孩子的寫作力了。
所以,讀“懂”文章是怎么寫的?想表達什么,自然可以運用這方式短時間內(nèi)大量閱讀,甚至海量閱讀。
以寫作為導向的閱讀,才是閱讀力和寫作力之間的橋梁
太多孩子一聽說寫作文,心里就發(fā)怵,不想寫。
其實‘不想寫’只是孩子的表層情緒,而第二層真正的情緒是,‘我不會寫’。
陳麗云解釋,孩子不會承認自己不會寫,所以他就只能說不想。
“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寫?是因為方法不對”。因為孩子們的腦海里沒有可輸出的句型,心里有想法但是表達不出來;或者心里的想法和實際表達出來的已經(jīng)不同了。
但是,如果孩子發(fā)現(xiàn),你教了他一個方法,他就能用簡單的方式把想說的內(nèi)容表達出來,那他就會很有成就感。
換句話說,從閱讀到寫作,你得給孩子設(shè)置好學習的階梯,讓他一步步爬上去,從而產(chǎn)出他們想要的東西,而不是憑空讓孩子寫出來。這就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容易缺失的那座橋梁。
孩子看到彩霞很美,想寫下來,可是他不知道怎么寫。那么,老師在上課時,看到課文里有對彩霞的描寫,就要告訴孩子這是怎么寫的?!八?,孩子要讀懂,才可以寫好,知識才能轉(zhuǎn)換成自己的能力與素養(yǎng)?!?/p>
所以,陳麗云又再次跟外灘君強調(diào),語文課是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
“我常說,老師帶著孩子把課文讀完了,閱讀教學只完成了一半”,我們還得教孩子寫作策略。也就是在課堂中進行以寫作為導向的閱讀教學,關(guān)注文本寫什么以及怎么寫。這樣,孩子在閱讀完一篇文章后就可以掌握寫作技巧。
陳麗云老師的課堂現(xiàn)場
這種教學策略似乎和很多老師在采用的“讀寫結(jié)合”有些相似。然而陳麗云解釋,這兩者并不一樣。
我們常說的讀寫結(jié)合,仍舊是閱讀本位——以閱讀為主,寫作為輔,重在文本的讀懂、理解上?!白x寫結(jié)合”下,老師上課的重點是常常提問孩子是否讀懂了內(nèi)容,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和語文領(lǐng)域無關(guān)的內(nèi)容,還以為“該教的都教了”,結(jié)果孩子的語文基本能力沒有提升,老師們也一頭霧水。
但以寫作為導向的閱讀是老師在上課時,要時刻要考慮,教材文章里哪一點對學生的寫作最有幫助。閱讀教學明確指向?qū)懽髂繕?,關(guān)注文本寫什么,怎么寫,從而能真正發(fā)揮出語文的工具性。
若以閱讀為經(jīng),寫作為緯,有意識地打造讀寫課堂,搭好從閱讀力到寫作力的橋梁,孩子怎么不會寫呢?
陳麗云笑言。
寫作力,是判斷孩子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最佳指標
外灘君在收集過多位外國讀寫教育教授,他們都普遍反映,中國學生在寫作時,往往辭藻華麗,但結(jié)構(gòu)混亂,觀點也不清晰不具體。而寫作力往往是一個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最佳指標,從一個人的寫作力就可以判斷他的閱讀力。
“對我來說,所有的語文教學最后輸出都在寫作?!标慃愒铺岬?。寫作力包含三個部分:審題立意、結(jié)構(gòu)組織和遣詞造句。
陳麗云在兩岸三地講學時發(fā)現(xiàn),華人普遍做的最好的就是遣詞造句,因為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造句,而最弱的一項就是組織結(jié)構(gòu)。
一篇文章的組織結(jié)構(gòu)反映的是一個人邏輯思考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也和老師的教學方法有關(guān)。如果老師在講一篇課文時,總是給孩子灌輸情感,而不分析文章是怎么寫的,那學生在寫作時很容易陷入“情感虛無”的狀態(tài)。
如在臺灣康軒版三年級上冊有一篇文章《安平古堡參觀記》。這篇文章最后一句是:這次的教學參觀,我看到了很多珍貴的古跡,也認識了安平古堡的歷史,收獲真是豐富?!?/p>
通過這一句總結(jié)的話,我們就知道前文一定會寫到古跡和歷史的部分。如果老師在上課時把這一點教出來,那學生以后就知道寫游記文章的結(jié)構(gòu)是這樣的:總(原因)-分(景點)-總(感受)”。
但是,如果孩子沒有形成這樣的邏輯思考習慣,那當孩子寫類似游記的文章,他的結(jié)尾會怎么寫呢?那可能是,“今天的參觀很有意義,我非常開心”。
除了“組織結(jié)構(gòu)混亂”是中國孩子寫作中的一大通病,“立意”也是一個大問題。如何才能形成獨特的立意,從而寫出出彩的文章呢?陳麗云說,“孩子得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現(xiàn)狀是,華人世界不是很重視思考類的教育,“我們很多人都是在別人眼里成就自己”。別人說好,我們就覺得好,但我們很少問自己,你反對嗎?你贊成嗎?你喜歡嗎?
這恰恰是國外從小學就開始重視的批判思考力,所以陳麗云特別在寫作力三個層次上,再加進了第四個層級概念:批判思考。
我們的孩子,到了二三十歲還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會什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陳麗云認為,這跟我們從小給到孩子的教育有著緊密聯(lián)系,就拿作業(yè)來說,我們就與國外孩子有著天壤之別。國外孩子的作業(yè)很少會考選擇題,從小學開始就寫報告,可反觀華人世界里,我們最喜歡考的就是選擇題,而選擇題,它是考不到思考的。
回過頭再來說,為何寫作是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最高體現(xiàn),是因為在寫作中,才能真正看出,一個人的思考力。
外灘君反復通讀陳麗云的兩本著作《寫作有妙招,閱讀一把罩》、《閱讀有妙招,教學馬上好》,深刻認識到,這些教學道理雖然說起來簡單,可是實踐起來并不容易。
咋聽咋看,似乎覺得并無太多新鮮之處,可是真想要達到陳麗云老師給孩子上課這純火爐青的程度,落實語文課的“語用”能力,讓孩子們的閱讀力有效轉(zhuǎn)化為寫作力,實在是難上加難。
最后,摘取陳老師《寫作有妙招,閱讀一把罩》一書中的一段話作為總結(jié):
陳麗云老師的讀書教育觀
從閱讀到寫作的歷程,必須經(jīng)過“記憶—理解—響應(yīng)”,從“讀過—讀懂、讀通—讀透”,才能轉(zhuǎn)化成自己的寫作力。這也是為什么要訓練寫作力,必先有閱讀力的主因。要有良好的寫作力,必得先“讀好書”。“讀好書”有兩大關(guān)鍵:讀好的書,把書讀好。
畢竟世上不存在沒有思考的寫作,只存在沒有寫下來的思考。然而思考、感悟若沒有記錄下來,就會稍縱即逝,甚是可惜!所以,閱讀積累后,就要大量書寫。只有寫,才會寫;只有會寫,才能寫好!
(本文轉(zhuǎn)自外灘教育,作者張瑤)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guān)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