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少年殺人之后,司法如何“贖罪”?

作者:南都觀察家 發(fā)布時間:

少年殺人之后,司法如何“贖罪”?

作者:南都觀察家 發(fā)布時間:

摘要:預防少年違法犯罪,需要整個社會的努力。

lum3n-187468-unsplash.jpg

圖片來源:unsplash

 3月28日,四川省寶興縣警方發(fā)布警情,五龍鄉(xiāng)小學對面小賣部內發(fā)現(xiàn)一女尸,受害者(48歲)為小賣部的老板娘,嫌疑人系三名未成年人,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4歲。據(jù)知情人士透露,三名嫌疑人曾在受害人店中購買食物,由于三人身上沒錢,遂萌生搶劫意圖,并與受害者發(fā)生沖突,受害者在反抗過程中被捂住口鼻導致窒息而死。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已經(jīng)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本次案件又引起社會各界對該問題的新一輪思考。方法論層面的探討始終被過度提及,或許我們需要反思,應如何從根源上認識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且當未成年人犯罪發(fā)生后,我們該如何真正有效應對。

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發(fā),未成年人實施嚴重危害社會行為等惡性案件也屢見報端。今年2月,一篇名為《工讀學?!吧驿洝保喊胧兰o減少過半,有學校多年無生源》的報道讓“工讀學校”這個名詞重回大眾視野。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引發(fā)大眾熱議,在過往的討論中,有人呼吁修改刑事立法,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以應對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的嚴峻形勢。而此刻,工讀學校制度又仿佛成為紓解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良藥。

然而,無論是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還是工讀學校制度,這些“頭痛醫(yī)頭”的辦法無疑忽視了更深層的問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究竟為何,我們如何面對未成年人犯罪。

如何應對未成年人犯罪:中國臺灣與日本

未成年人犯罪作為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迄今,在聯(lián)合國出臺的關于少年司法的規(guī)范性文件中,《聯(lián)合國預防少年犯罪準則》(“利雅得準則”)非常關鍵。“準則”明確提出,預防少年違法犯罪,需要整個社會的努力。

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確立了針對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制度。日本的少年司法制度經(jīng)歷了90年的實踐與發(fā)展,較為成熟、完善,中國臺灣地區(qū)在學習日本相關制度的基礎上,發(fā)展出“少年事件處理法”機制。

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qū)的相關法律都提到,立法的目的是促進少年的健全發(fā)展,對出現(xiàn)違法行為的少年,施行以矯正性格和調整環(huán)境為內容的保護處分。在面向成年人的刑事審判制度(刑事程序)之外,建立少年審判制度(少年保護程序)和兒童福利制度(兒童福利程序)。整個體系呈同心圓結構,以少年為核心,構筑起一個保護圈,親屬和教育者為第一層、司法及行政機關為第二層。只有當?shù)谝粚颖Wo圈被破壞或不起作用時,第二層保護圈才會取代第一層的責任者的地位,直接處理少年問題。

此外,兩地法律都明確規(guī)定“少年法院”是處理相關問題的專門機構。少年法院由受過專業(yè)訓練的法官、少年調查官、少年保護官、心理輔導員、心理測驗員共同組成,主要審理內容有二,一是少年的違犯事實及理由,二是少年應如何被保護。少年法院的具體工作為調查違法事件中少年的有關行為及該少年的品格、經(jīng)歷、身心狀況、家庭情形、社會環(huán)境、教育程度等,并從法律、社會、心理等領域做出相應處置。

對違法少年的懲治,從拘束程度可分成機構式與社區(qū)式兩種類型。機構式拘束是通過行為矯治和隔離監(jiān)禁等渠道,達成對違法少年的懲治;社區(qū)式拘束則重視對違法少年的保護,采取非監(jiān)禁式、去機構化的個別化處置手段,予以輔導和治療,同時遵從“標簽理論”,避免違法少年直接進入監(jiān)獄系統(tǒng),被貼上標簽,變成“真正”的犯罪人。

針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或犯罪行為形成的原因,在少年法以外,日本與中國臺灣地區(qū)也相繼建立了相應的反家暴、家庭照顧等各方面的社會福利體制,形成了從事前預防到事后教化的完整處理機制,應對少年違法行為。

被制造的兒童與被制造的罪犯

1962年,菲利普·阿利埃斯出版了《兒童的世紀》(Centuries of Childhood)。在阿利埃斯之前,“兒童”似乎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兒童的世紀》則逐漸讓社會大眾意識到,兒童其實也是一種社會建構。

從十七世紀開始,工業(yè)社會需要大量的規(guī)范化工人,為了保證男性工人(勞動力)源源不絕,社會模塑出婦女的形象以完成勞動力再生產(chǎn),兒童的概念隨之被塑造出來,青少年的特質也被標準化。

但是,這是成人為少年設定的理想目標,并非以少年為主體。若少年的行為不合于理想形象,自然不會被社會所需求。達不到要求的少年長期欠缺社會的注目和關愛,容易充滿沮喪、挫折感,變得毫無自信并無法找到自身的定位,以致有些人出現(xiàn)不良甚至犯罪行為。

《2017年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報告》顯示,未成年人犯罪以暴力犯罪、侵犯財產(chǎn)犯罪為主,與大眾媒體所呈現(xiàn)出的未成年犯罪多為重大、惡性刑事案件的印象并不完全相符。另外,僅有50%左右的未成年犯在入監(jiān)前和父母長期共同生活;工讀生、未成年犯與父母關系很好的人數(shù)顯著偏少;未成年犯群體家庭關系中,父母要求嚴格、事事過問或經(jīng)常打罵、家庭暴力的人數(shù)顯著偏多。

未成年人犯罪源于諸多因素,家庭、學校、社會甚至國家都負有責任。可以說,大量青少年犯罪的行為是在這樣的一種社會情境下產(chǎn)生的:缺乏父母的監(jiān)管和教育,缺乏青春期成長最重要的社會支持和社會約束,缺乏社會生存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建立一個新的贖罪的司法

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需要規(guī)范化的勞力產(chǎn)出,因此國家通過各種制度形塑未來工人的形象,少年的成長便在成人建構的框架中被定型,當少年出現(xiàn)適應不良的狀況,便有可能步入不良少年的道路。所以成人應該在享受工業(yè)社會帶來的利益后,肩負起對少年的責任,正如臺灣大學法學系教授李茂生所講,“少年司法是贖罪的司法”。

贖罪的司法,是針對“對未成年犯罪強調‘愛’”的傳統(tǒng)社會觀念而言的,它強調的是,真正去想如何尊重少年,把少年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反省成人社會對其施加的整體規(guī)訓。要認識到,雖然少年需要為其行為擔負責任,但并非全部責任。社會必須明晰并承擔自身的責任部分,不再要求少年循著成人設定的目標直線前進,重視少年在此階段獨特的價值,對少年不可預測的將來持敬畏的態(tài)度。還原少年真正的模樣,讓少年找到多元未來的希望。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我國第一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專門立法。在其運行過程中,學者不斷指出相關的問題,包括法律定位不清晰,與其他法律銜接模糊;法規(guī)內容缺失保護制度、福利制度和司法制度;現(xiàn)行法律條文原則性過強,可操作性較弱;預防主體職責不明確,缺乏有效的追責機制等。自《刑法修正案》提出“社區(qū)矯正”概念后,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區(qū)矯正也面臨缺乏專門法律規(guī)范、缺乏專業(yè)矯正人員、矯正方法較為單一等問題。

更應重視的是我們面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態(tài)度。面對未成年人犯罪,我們不應簡單將違法者視為壞人,也不能僅僅強調“合法、非法”、“善、惡”的概念,這是對他們存在價值的否定。一旦存在價值被否定,他們的未來就沒有任何有意義了。唯有告訴他們,他們仍有存在的價值,并承擔我們本應承擔的責任,提供給他們必要的資源,促使他們擁有回到原點重新出發(fā)的信心與勇氣。

如果未成年人真的具有無限的可能和獨立于成人的自我價值,難道這些價值不值得我們以贖罪的心態(tài)去充實、維護嗎?


參考文獻
1. 李茂生. 少年事件處理法論文集:一部以贖罪心理與道德決斷形塑出來的法律 [M]. 1. 臺北:新學林,2018.
2. 路琦, 郭開元, 張萌等. 2017年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報告——基于未成年犯與其他群體的比較研究[J]. 青少年犯罪問題,2018(6):29-43.
3. 錢芳. 《利雅得準則》視角下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立法與實踐[J]. 青少年犯罪問題,2018, 218(05):22-28.
4. 雷瑤. 社區(qū)矯正法學思考——基于未成年人社區(qū)矯正視角[J]. 西部大開發(fā)旬刊, 2013(1):59-60.
5. 林春玉. 論未成年人社區(qū)矯正立法調整的完善[J]. 天津法學,2011(4):84-88.
6. 葛文文. 論我國刑法中備受爭議的刑事責任年齡[J]. 知與行,2019(1):73-77.
7. 李茂生. 後現(xiàn)代犯罪學的啟示與少年事件處理法[J]. 當代刑事法學之理論與發(fā)展——蔡墩銘教授榮退感念專輯 (學林),2002.
8. 劉建利. 日本少年司法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 青少年犯罪問題,2013, 2.
9. 吳孟竹. 少年司法保護制度之實踐與展望——以安置輔導為例[R]. 臺北:臺灣大學法律學院,2016.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南都觀察家”,作者章羅儲林。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wǎng)轉載文章,原文:南都觀察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南都觀察家
芥末堆商務合作:王老師 18710003484
  • 少年殺人之后,司法如何“贖罪”?分享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