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傳統(tǒng)有效學習的在線應用(六):技能的培養(yǎng)問題

作者:蝦子摸象 歐陽驍 發(fā)布時間:

傳統(tǒng)有效學習的在線應用(六):技能的培養(yǎng)問題

作者:蝦子摸象 歐陽驍 發(fā)布時間:

摘要:陳述性知識的學習不同于技能的學習,但卻是技能學習的起點。

今天,我們講講技能的培養(yǎng)問題。蝦子曾問一個朋友40個課題中,這位朋友最喜歡或需要哪些部分?這位朋友答復:技能的培養(yǎng)問題、支架式教學的系統(tǒng)解決方案、知識的應用與問題解決訓練三個。從這個答復中來看,蝦子和歐陽看到的是:其實大家更加關注“做”的方面,也就是所謂的“實踐”。

關于“實踐”與“理論”之間的爭論,之前有簡單的提過,這里也不打算爭論。不過,蝦子比較喜歡的有兩句話,一句是“快速行動,比深思熟慮更重要!”;另一句是“總體而言,實踐總是先行于理論。”

回到我們的課題:技能的培養(yǎng)。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它是先把知識分類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陳述性知識是關于“是什么”的知識,是對事實、定義、規(guī)則和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識則是關于“怎么做”的知識,如:怎樣進行推理、決策或者解決某類問題等,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知識的運用”。(備注:教育心理學中,信息加工理論把知識區(qū)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而程序性知識對應的是技能,但是準確說,指的是技能在大腦中的知識存儲。因?qū)﹂喿x影響不大,本文中視“程序性知識=技能”,不做嚴格區(qū)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講,例如:四則運算,也就是加法、減法、乘法、除法四種運算方法。書上教的時候,總會教授它們的計算原則,當然包括相關的推論,甚至是一些技巧性的經(jīng)驗小結等。這些都可以被陳述出來,它們就是教育心理學上,認為的“關于‘是什么’的知識”,即:關于“加法”、“減法”、“乘法”、“除法”書上分別是怎么“說”的。

接下來,有一些小伙伴,掌握了這些陳述性知識,就開始解題。然后就發(fā)現(xiàn),有些題目雖然學習了基本的“陳述性知識”之后,還是不會解。這個時候我們就說,這些“學生還沒有真正學會”。也就是還沒有變成一種“技能”。這就是我們說的“程序性知識”。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這里會有一個小問題:從教學角度來說,“掌握知識”和“掌握知識的運用”是兩個階段?還是兩個方面?“程序性知識”(即:技能)的學習一定要以“陳述性知識”(即:關于技能的相關表述)的學習為前提嗎?

這一點,教育心理學上還有明確的說明:“陳述性知識的學習不同于技能的學習,但卻是技能學習的起點”。也就是說,教育心理學認為,應該對“需要掌握的知識”進行陳述,然后再進一步掌握其應用。這個就是我們通俗講的“理論課”的理論依據(jù)。進而,相應地“掌握其應用”某些被稱為“練習課”、某些則被稱為“實踐課”。

大體來說,這樣的說法也比較符合大家的經(jīng)驗。但是在某些領域,這個觀點也是會被挑戰(zhàn)的。其中,有兩種例外情況是這樣的。第一種情況是:打籃球。許多人并沒有上過什么“理論課”但是也學會了。雖然不一定能成為專業(yè)選手,但是說“學會了”應該也不算過分。這種情況如何解釋呢?

其實,這種情況還是算比較符合教育心理學所言,因為一來“專業(yè)選手”是很難不通過一定的專業(yè)訓練來提高的。而“專業(yè)訓練”,是一定會被“教授”某些訓練方法的。因此,這樣就符合理論了。另外的話,即使是非專業(yè)的訓練,看似沒有“被教授”,但可能說明,某些“陳述性知識”可能不是以“非常正式的方式”被傳遞的,它們可能在不經(jīng)意之間通過簡單的示范或者口述而傳遞。這樣的話,說: “陳述性知識的學習不同于技能的學習,但卻是技能學習的起點”。還是勉強說的過去的。不過關于這一點,過會兒我們還會從另外一個視角進一步說明。

另一種情況則是在某些領域,尚未構建起理論體系的時候,應當如何處理。就比如說,現(xiàn)在的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它的管理模式、營銷模式、技能的掌握方式,都有許多傳統(tǒng)理論是不能完全解釋的。

這兩種情況構成了技能培養(yǎng)的第一個問題:技能培養(yǎng)是否應當通過陳述性知識(包括對“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陳述,下同。)來傳遞?

就人的天性而言,人們對陌生領域的學習,其實是有一定程度的探索欲望的。當某種動機出現(xiàn)時,例如:我們覺得某個領域的知識有趣、有用,而我們又覺得自己能掌握它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去探索它。但是這種探索如果缺乏指導,而又為探索者所掌握的話,通常會有一種“實踐出真知的味道”,更甚至于出現(xiàn)“無師自通”、“高手在民間”等的現(xiàn)象。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點來講的話,似乎也是認同這一點的。這就是我需要討論“技能培養(yǎng)是否應當通過陳述性知識來傳遞?”這一點的原因。

更進一步,這還會引起第二個問題:技能培養(yǎng)是否能夠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來操作?因為如果能通過陳述性知識來傳遞,那么我們就可以很好地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來完成“信息加工”過程。所有的知識都將被“信息化”,并加以有效的組織。

而如果不能的話,在線教育將會失去半壁江山。因為教育心理學還認為:技能從心理表征的角度來看,分為兩類,一類是動作技能,一類是心智技能。并且“任何技能類的知識,都是需要實際操作,才能獲得相關的活動經(jīng)驗的,并進而通過習慣的形成來掌握相關的技能,例如:游泳?!憋@然,在互聯(lián)網(wǎng)線上部分玩實操,顯然是比較困難的。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以動作技能為例來看,它的形成包含幾個階段,有兩種較為流程的階段模型,內(nèi)在邏輯也差不多。

一個是菲茨與波斯納的三階段模型,分為:認知階段→聯(lián)系階段→自動化階段

認知階段:指知道相關的陳述性知識; 聯(lián)系階段:指把整體的動作,分拆為N個組塊,并使組塊之間發(fā)生自然的聯(lián)系; 自動化階段:也就是我們說的習慣成自然;

另一個模型是馮忠良提出的四個階段模型: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練;增加了一個“定向”階段,實際上是細化了學習目標,大同小異。

而心智技能有兩點是明確的:(1)心理學家把心智通過肢體動作對外操作的分為:動作技能,而把通過心理活動對內(nèi)操作的分為:心智技能。(2)心智操作的基本流程與動作操作流程是類似的,根據(jù)馮忠良的模型分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nèi)化。

但是心智技能的細化是不明確的,《當代教育心理學》2007年4月第2版這一版中是這樣說的:“關于心智技能形成的問題,心理學界至今仍無定論?!敝赃@樣說的原因在于,馮忠良模型中的,是以原型為討論對象的,但是他沒有解釋“原型形成”,而“原型形成”本身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并且在原型操作過程中,這個原型還需要經(jīng)過調(diào)整,然后才內(nèi)化。這個部分是沒有定論的。前蘇聯(lián)學者的模型總結是五個階段:

1. 活動定向階段:這是個準備階段,目的是領會活動任務;

2. 物質(zhì)活動或物質(zhì)化活動階段:這個階段是利用實物來演示;

3. 有聲的言語活動階段:即用語言對實物演示過程進行“陳述”;

4. 無聲的外部言語活動階段:即“陳述”通過語言機能,被組織為大腦意識,不僅包括語言信息,可能還包括將陳述在大腦中形成新的形象;

5. 內(nèi)部言語活動階段:這里的內(nèi)部言語活動,是指自己覺得懂了,心智技能是自己習慣的、自動化的;因為不需要考慮“交際交流”,只是自己覺得熟練即可,因此被稱為“內(nèi)部言語活動階段”。

在企業(yè)管理領域,其實是非常強調(diào)實踐的。因此企業(yè)領域,大量的實踐都被以一種“流程化、標準化”的實踐所統(tǒng)治著,這種標準化,甚至被冠以“全面流程管理”之類的殊榮,其背后可行性的依據(jù)之一就來自于“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在信息加工心理學中,主要是以流程形態(tài)進行標準的?!睋Q言之,它們是可以被表達成“陳述性知識”的。

現(xiàn)在我們需要正式地來回答這兩個問題“是否應當通過陳述性知識來傳遞”?以及“能否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來培養(yǎng)”?然后我們還會簡要提提實踐的相關要點。

先解決第一個問題:“是否應當通過陳述性知識來傳遞”?前面我們提到了“教育心理學”中,明確指出是需要通過陳述性知識來傳遞的。但是我們也提出了兩個有挑戰(zhàn)性的場景。

但是,我們自我檢查一下,其實我們有沒有偷換掉一些概念,或者改變一些前提?其實是有的!因為教育心理學,寫作的視角其實是一個教師的視角,如果是一個教師,他肯定要教你的嘛,如果他要教你,那么他一定會把“知識”“陳述”給你(也就是我們說的“陳述性知識”)。而我們在講打籃球的時候,其實是在討論“以一個學生視角”來學習的,這兩個是不同的。因為學生可能確實是在實踐中通過自身體驗的,而不需要靠所謂的“教學”?這樣看起來學生確實有可能“僅憑興趣,無師自通” ?

答案當然也是否定的!因為無師,在上述討論中主要是指“無老師”;但不一定沒有教材。如果出現(xiàn)了“教材”就一定有“陳述性知識”!還有一種情況,是雖然沒有實體的“教材”,但是有“示范”。這種情況“示范”就是“教材”,而且可能是很好的“教材”。當然,作為學生也許還會否定自己學習了別人的示范。因為教育心理學里還有一句話:“學習者一旦學會某種技能,例如:游泳,反而可能忘記了或不能明確說出游泳的動作步驟和規(guī)則。”這句話是銜接在之前我們提過的之后的所有技能類知識的學習,實際上都需要以實操為基礎。即:

“任何技能類的知識,都是需要實際操作,才能獲得相關的活動經(jīng)驗的,并進而通過習慣的形成來掌握相關的技能,例如:游泳。學習者一旦學會某種技能,例如:游泳,反而可能忘記了或不能明確說出游泳的動作步驟和規(guī)則?!?/p>

也就是說,學生可能是通過經(jīng)驗學習的,它們只關注“技能”的掌握,而不關心“陳述性”知識為何!他們甚至真的認為自己能“無師自通”(盡管這個觀點并不正確,或者效率極低。)!而老師,因為履職的必要,通常需要以陳述相關知識為起點。但這樣的方式,往往又導致另一個重要的情況:脫離實踐。最典型的例子,發(fā)生在英語學科的教學上,其結果就是大量的“啞巴英語”出現(xiàn)。這看起來是一個矛盾點。一些聰明的老師,可能會因此選擇另一種教學方法,即我們說的“體驗式教學”。先做,再總結,提升到理論高度。他們也因此聲稱自己是“實踐派”。

這種做法,挺好;線下也挺奏效。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我們能在線上玩體驗式教學嗎?是否相關的教學內(nèi)容都適合體驗式教學呢?比如我們搞一個“體驗式編程”?“體驗式數(shù)學”?“體驗式數(shù)控操作”?之前我們提過了,線上的形式,更多會強調(diào)“信息加工”的邏輯,雖然它與“體驗式教學”在理念上并不會有直接的矛盾,但是操作起來,“信息加工”的邏輯會更強調(diào)“針對性”。而“體驗式”的起點則是從探索開始的。

所以第一個問題的更加像是在討論,學生到底是自學成才的?還是需要老師的輔導成才的?當然老師輔導的方式可能有很多種,包括:親自授課、制作優(yōu)質(zhì)的教材、制作示范視頻等。而我們的結論,根據(jù)我們的場景:“在線”,我們傾向于認為“更多提供”“優(yōu)質(zhì)教材或示范視頻”的方式,也就是說我們認同:應當通過陳述性知識來傳遞。這即是現(xiàn)在視頻教學(無論是直播還是錄播)存在的前提,也是翻轉(zhuǎn)課堂一類實踐存在的前提。在這些領域,應該說可以挖掘的點還有很多。例如之前,我們討論過的第四篇文章《傳統(tǒng)的有效學習的在線應用(4):知識的分類學習》就極大程度地拓展了這個領域。

但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實踐里,會要求“教師”這一傳統(tǒng)角色,發(fā)生一些變化。這一點,我們在第35篇《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誰的改變?:(1)教學設計者的改變》、第36篇《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誰的改變?:(2)教師角色的改變》、第37篇《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誰的改變?:(3)對傳統(tǒng)學校的挑戰(zhàn)》中還會去討論他們。

蝦子和歐陽都認為,如果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真的生根發(fā)芽,傳統(tǒng)意義上老師的角色是一定需要發(fā)生改變的。這種改變就好比“淘寶”對“傳統(tǒng)零售”的沖擊,是一樣的。而所有熟悉教育心理學的人,其實也都認同:老師應該成為導師,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從技術角度來說的話,我們完全可以把內(nèi)容(教材或者視頻)制作至不需要老師干預,學生基本就能掌握的程度。我說的技術,是指教育、教學相關技術。但是,老師們不用擔心自己不被需要了,未來會要求老師們以一種新的方式被需要。退一萬步來講,即使教育、教學相關的技術,沒有得到很大的發(fā)展?!皩煛比〈敖處煛边@樣的情況,也一直在發(fā)展,在企業(yè)領域的“企業(yè)教練”正式以這種方式存在的。正所謂:“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這個時候,其實我們已經(jīng)在部分地回答第二個問題了:技能培養(yǎng)是否能夠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來操作?

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知道技能分為兩個類別: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可以知道目前計算機硬件的發(fā)展,暫時還不能支持對我們的動作技能訓練,心智方面看起來也比較的困難。但是,前文的討論我們已經(jīng)知道,“動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可以被“陳述化”的。并且我們也主張通過“陳述化”的知識來教學。而且關于這種學習的教學效率的挖掘其實還有很大的空間。

這個道理,就好比一本教我們游泳的教材,雖然不能教會我們真正學會游泳。但多少還是教會了我們關于游泳的知識和各種動作要領。這方面的典型案例,算是金庸小說中的“王語嫣”了。將其發(fā)展至極致的效果,也就是站在慕容復旁邊指導一下慕容復出招。當然,這樣的效果,也就是算個60分。因此,慕容復最終也只是個二流貨。無法成為一等一的高手。但是大家也別小看慕容復,好歹人家也算個高手。王語嫣嘛,至少也算是個人物。

讀到這里,部分童鞋可能要失望了。言下之意,無法成為一等一的高手,多少有些遺憾。但是,我們還有但是的。兩個方面:第一,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打開了另外一扇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雖然操作起來并不容易,但應該還是很有前景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到優(yōu)酷或者在騰訊上搜索一個BBC的視頻,叫《人類心智:大智初開(1)》在15分鐘~22分鐘之間,介紹了一個奧運體操選手的訓練方法(見下圖中的選手),可以進一步地改善技能的掌握,并且它統(tǒng)一了動作技能的掌握和心智技能的掌握問題。比較科幻,推薦看看。同時也建議大家把《人類心智》這個紀錄片都看看,應該也蠻有啟發(fā)。

第二方面,來自這個時代的特性。這個時代,被譽為“知識時代”,知識型員工會越來越多,而企業(yè)員工也越來越需要在工作使用他們的生產(chǎn)資料:知識。這一點強調(diào)得越來越多,但是還不夠。按照知識型員工這一概念提出者德魯克的觀點,這樣的時代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特征:“曾經(jīng)是知識的東西正在變成信息,曾經(jīng)是技術的東西正在變成知識?!边@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因為德魯克口中的知識,是非常強調(diào)其“效用”的,也就是說他說的“知識”主要是指“在社會上有用途的程序性知識”。因此,我們換一個說法就容易理解了:“曾經(jīng)的那些能解決問題的動作技能、心智技能,正在經(jīng)由互聯(lián)網(wǎng)等方式得以‘陳述化’,并進而成為‘信息’,人們越來越容易地、可以順藤摸瓜地掌握它們;而一些過去的技術,在被寫入教材時,越來越被強調(diào)其用途,人們以‘知識的用途’來組織‘技術’的‘陳述化’,而將這些技術邏輯,以生產(chǎn)為目的,加以綜合應用則成為一種新的知識”。

知識的掌握效率必將應時代的要求,要求極大限度的得以發(fā)展。這也是蝦子和歐陽強調(diào)“《傳統(tǒng)的有效學習的在線應用(4):知識的分類學習》”一文重要性的原因,它可以說是“在線教育領域”的基石之一。因此,第21篇文章《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于腦特性的學習原則:(4)重拾“知識的分類學習”,知識掌握的芯片化》我們還將進一步討論它們。而這一切討論的基礎正是“越來越多的技能會以陳述性知識的方式出現(xiàn)”。如果大家有空,再去讀一下德魯克《功能社會》一書第14章《從資本主義到知識社會》中對“知識”和“知識社會”的專門討論會更深刻地理解這一點。

剛才也談到了視頻學習,蝦子和歐陽的觀點:視頻也好,文本教材也好,其實它們都是載體,是工具。而其中包含的教學邏輯才是關鍵的。當然,視頻相比文本教材的優(yōu)勢在于“多通道”,即可以調(diào)動更多的視聽加工。但是它也有劣勢,造價較高,技術復雜等。雖然現(xiàn)在看起來網(wǎng)絡要走向4G了,視頻也許能買個好價錢,但是對于學習者來說,學習體驗還是至關重要的(效率和效果),嘩眾取寵的教學資源比比皆是,簡單有效的內(nèi)容反而少得可憐。這一點附帶說一下。

臨近最后,我們再簡要說一下:技能培養(yǎng)的問題。

要說的有兩個要點,我們不詳細展開。一來其他篇幅中都會談到它們,二來在本文中展開篇幅又過于冗長了。兩個要點如下:

1. 所有技能的掌握都是需要練習的,因此有效訓練是個課題。這個問題我們在《傳統(tǒng)有效學習的在線應用(8):小步子教學與有效強化》中我們還會再講。

2. 技能培養(yǎng),其實就是游戲化中,談的比較多的“養(yǎng)成問題”,可以多參考一些游戲養(yǎng)成中的一些設計經(jīng)驗。

末了,還想談一個現(xiàn)象,就是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人不喜歡理論,而更強調(diào)實踐。這一點,蝦子和歐陽覺得,有一點“恨屋及烏”的味道。因為從上述的分析來說:學生都是喜歡“實踐(體驗)”多于“陳述性知識”,但是負責“教”的人,其實卻不得不從“陳述性知識”開始。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學什么技能的問題,人們之所以學習“技能”的原因在于,人們認為它們是有用的,所以學習它。但是傳統(tǒng)教學幾乎不強調(diào)我們學的那些知識有哪些“用途”?這一點違背動機原則。例如,學生們大多數(shù)對高等代數(shù)一類的課程,不感興趣,其原因并非這個學科沒有魅力,而是學習者無法感受到它的魅力?;叵肫饋?,十幾年前,中小學教學中還是有“應用題”的,后來據(jù)說因為“難度太高”,增加了學生課業(yè)負擔,就被“課改”了,至今貌似也沒有恢復。其中細節(jié)也許我們知道的并不清楚,但是現(xiàn)在的問題是,無論中學還是大學,所學的知識,在其實踐意義方面,幾乎都有這個問題。

難怪,大家對“知識”、“理論”越來越“鄙視”,因為它們中的大部分,對于學習者而言在實踐中確實不知道怎么用?時間長了,大家也就習慣了,這就是所謂的“恨屋及烏”,所有相關的知識都被“株連”了!

【推薦閱讀】

傳統(tǒng)的有效學習的在線應用(五):錯誤概念的轉(zhuǎn)變問題

1、本文是 芥末堆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可點擊 芥末堆內(nèi)容合作 了解詳情,未經(jīng)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zhuǎn)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務合作:王老師 18710003484
  • 傳統(tǒng)有效學習的在線應用(六):技能的培養(yǎng)問題分享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