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 來源:腦極體,作者藏狐
談到開學,線上教育一定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網上授課,不僅成了讓所有學生“口吐芬芳”的夢魘,也讓老師們提前開始焦頭爛額。
說“夢魘”并不夸張。
一方面疫情沖擊之下,不僅原有的線上教育機構如猿輔導、有道精品課等都開始提供免費的在線直播課和自學課程,多數線下機構也為了規(guī)避停課退費選擇了線上直播平臺授課,再加上學校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一時間無數課程涌入,學生們被即將迎來的超量補課安排得明明白白。
而對于老師來說,本身就已經焦頭爛額的教學,疊加上遠程互聯網的低管控模式,會直接導致教學效果下滑。加上要重新編寫教案、制作PPT,學習直播平臺的交互方式,堪稱史上最難“再就業(yè)”。
而在疫情發(fā)展之初,大家還在感慨線上教育的春天來了,但當教育部正式發(fā)文集體網上沖浪,原本準備大干一場的各種網課平臺卻有些偃旗息鼓。我們能從中看出怎樣的門道,線上教育的未來又是不是偽命題呢?
薛定諤的線上教育
一邊,鼠年春節(jié)A股開市至今,在線教育股接連出現漲停。
而另一邊,“沒有意義”“沒有效果”,是師生對于教學搬上網絡最大的槽點。還有不少網友沖進App Store,給相關平臺打出了“五星好評”——每天一星、分期付款的那種。
線上教育平臺瑟瑟發(fā)抖:球球大家別說了,再說我們的底褲就要被扒掉了。
一直以來,互聯網工具提質增效、5G落地的質量飛躍、知識下沉的教育普惠、付費課程的市場規(guī)模,一系列綜合因素成就了在線教育的龐大市場。
根據艾瑞咨詢《2019Q3中國在線教育行業(yè)數據發(fā)布報告》,2019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guī)模預計達3133.6億元,同比增長24.5%,預計未來3年市場規(guī)模增速保持在18-21%之間。
但與此同時,新東方、好未來等線下培訓業(yè)務照樣沒有“被顛覆”。
其中的核心原因,即線上教育的力所不能及之處,也因此次疫情帶來的增長而被掀開:
1、“畫餅”的C端
所謂線上教育的“春天”,其到來首先要建立在剛需和市場規(guī)模之上。為了防控疫情大家被封閉在家固然是催化劑之一,但在更長期的時間內,升學、考試、作業(yè)、就業(yè)等才是線上教育的“真·剛需”。換句話說,線上教育首先要與結果掛鉤。
但縱觀一些K12平臺或類似MOOC模式的成人教育網站,無論電商模式、O2O模式,最終都只有兩個交付方式:
要么單向傳播,通過錄制等方式來進行授課,這種互動性較弱,跟蹤量化很難,不僅考驗著學生的自制力,也難以明確其在當前教育體系中的實際效果。結果就是家長和職業(yè)者不愿意買單,從而讓平臺的內容停留在簡單、娛樂化的層面。
要么是重度交互,讓老師參與到監(jiān)督和管理中來,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學習效果,但不是需要支付較高的、不亞于線下的課程費用,就是讓老師的工作強度加重,要不斷互動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甚至還要免費幫“拉新”,這也是這次學校老師與學生紛紛給App打出“差評”的原因。
2、虛幻的B端
有人會說,既然C端只是一個講給資本“畫餅充饑”的流量故事,那么直接與B端進行勾兌呢?
to B的生意也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直接與擁有采購決定權的區(qū)域教育主管部門合作,打造有針對性、高質量的課程體系。但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產品是非標品,即幼兒教育、K12、成人教育等的體系都各不相同,而當前國內對網絡學習的接受度還遠沒有達到支撐那么多線上教育平臺的程度,并且也對平臺的課程開發(fā)定制能力提出了一定的挑戰(zhàn),自然也就不足以支撐面向B端需求的優(yōu)質內容產品研發(fā)。
另一種則是平臺作為技術服務商,只提供線上授課渠道及支撐技術,類似于此次頻繁出現在師生當中的“釘釘”。
實際上,《教育法》中已經增加了“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的訴求,那么政府教育機構能否成為在線教育平臺的新機會?
這里就需要先解答一個疑惑,如果線上教育平臺“工具SaaS化”,那么“去教育”之后它如何與BAT這樣強大的技術工具支撐,畢竟線上教學對網絡的要求還是很高的;而如果平臺堅持“教育理想”,甘當人梯,又如何奠定自己的核心技術競爭力,本就成本高企的商業(yè)模式能否保證盈利?至少目前我們能看到,猿題庫已經將自己的to B業(yè)務賣給了今日頭條。
3、虛無的“普惠”
互聯網平臺進軍教育市場時,喜歡講的故事之一就是“普惠”,通過技術力量改變師資力量不均衡的現狀,縮小發(fā)達地區(qū)與偏遠地區(qū)的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公平。我們也確實見到了許多“送知識下鄉(xiāng)”的案例。
但與此同時,必須承認的是企業(yè)始終是需要以盈利為目的的,在ToVC(面向風險投資人)的信息中,看到最多的依然是“估值”,這就意味著,線上教育平臺必須講出一個可復制的增長故事。
要么是流量,比如猿題庫在上線一個月之后就開始永久免費,通過圈養(yǎng)流量來實現商業(yè)目標,“免費模式”也決定了網課質量走向大眾化,只能作為線下教育的補充。要么是付費,提供針對部分高凈值人群的教育服務,如高端外語私教課程,而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教育不平等的現狀。
實際上,這次體制內院校組織的線上課程結束之后,教育平臺面臨的、在高端消費品和普惠公共服務之間的選擇,將直接拷問靈魂。
幾年前,當直播平臺YY推出獨立教育品牌“100教育”時,線下教育的市場標桿新東方CEO俞敏洪曾經在朋友圈憤憤不平,他說——在線教育對于傳統(tǒng)面授是一種挑戰(zhàn),但我更認為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互補而不是取代。
站在今時今日,我們依然不難得出結論,在線教育仍是一道可有可無的“甜點”。
變化來自何處?教育科技差異化的三個要點
當然,特殊時期的集體“線上化”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些變化:
一方面,各種線上教育應用正在全面優(yōu)化,在效果導向上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比如可以線上完成簽到、提問、交作業(yè)等流程,想偷懶并不那么容易,也更利于老師監(jiān)督。這也是讓無數學生產生“憤怒”的根本原因,因為不僅不能偷懶,反而比真正上課更緊張了,畢竟一旦被點名可沒有同桌能夠抄答案了。
而另一方面,較長時間(最長長達兩個月)的線上教學,也會讓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對線上教育該如何參與,磨合并培養(yǎng)出長期習慣,這也將改變在線教育的“痛點”,打通從C端(家長)到B端(學校)的整個鏈條。
當疫情過后,在線教育平臺能否迎來真正的“春天”呢?其中或許有三個前提需要注意:
首先,是技術的差異化。
目前來看,市場化的線上教育平臺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技術變革上,除了在課程內容上發(fā)力之外,在流媒體技術、人工智能算法、教學在線化產品等領域,如何發(fā)揮科技公司的賦能價值,做好線上線下資源的中間層,將直接決定平臺的前景。將線下搬到線上的簡單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已成“明日黃花”,技術高地才是硬性指標。
其次,是內容的差異化。
除了傳統(tǒng)教育歸于公共服務,線上教育平臺在一些差異化領域也可以打造出稀缺優(yōu)質的強勢內容,進而追求較大的商業(yè)變現。尤其是在一些素質教育模塊,如STEM、編程、人工智能等品類。
一方面避開了頭部平臺在核心課業(yè)上的血海競爭,同時也彌補了學校教育師資短期內難以到位的現狀,有助于快速建立品牌優(yōu)勢及口碑。
最后,是交互的差異化。
在傳統(tǒng)電商模式和O2O模式的單向輸出基礎上,借助5G低延時網絡、AI流媒體、云游戲等一系列新技術所帶來的新交互潛力,實現傳統(tǒng)教育及線上平臺所缺乏的高效雙向交互,比如利用AI個性化算法投放AR答題互動,讓老師實時掌握教學進度等等,這些都能夠讓教學效果有了可期待的保障。
總體而言,師者不僅需要傳道授業(yè)解惑,教育要注重的是言傳身教。因此,線上平臺永遠無法取代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傳承與交流。
但作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它也讓“國家隊”越來越重視線上與線下的結合,逐步走向國民教育領域的舞臺中央。屆時,市場化的教育平臺將何以自處?行業(yè)格局將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洗牌之后,故事正在變得愈加精彩。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腦極體”,作者藏狐。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