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垃圾分類怎么講?北京上線首個垃圾分類系列微課

作者:方怡君 發(fā)布時間:

垃圾分類怎么講?北京上線首個垃圾分類系列微課

作者:方怡君 發(fā)布時間:

摘要:課程由市教委同市城市管委聯(lián)合錄制,覆蓋大、中、小、幼不同學段。

微信截圖_20200522093303.png

*來源:新京報,作者:方怡君

到2020年底,北京各學校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普及率要達到100%。隨著北京當前各級各類學校都陸續(xù)開學復課,垃圾分類教育被提上日程。

6月起,北京中小學陸續(xù)復課。根據市教委要求,學校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成長規(guī)律,將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融入相關課程。5月15日,8節(jié)垃圾分類知識教育線上微課在北京“空中課堂”上線。課程由市教委同市城市管委聯(lián)合錄制,覆蓋大、中、小、幼不同學段。

師生“跨界”開講垃圾分類

“它不是億萬年造山運動形成的自然山體,它是人類造成的山。它的儲量每天有2.77萬噸,而且還在增加……”5月8日下午,北京市第五中學老師董雁來到錄影棚,錄制了一期題為“開采北京的金山”的線上視頻微課。

“以’開采北京的金山’切入,主要是想換一個嶄新的視角讓學生對于垃圾問題有更震撼的認識,通過巨大的反差喚醒我們的思考,改變我們的意識?!倍阏f道。

這節(jié)課程面向全市所有中學生。4月底,北京市教委、市城市管委聯(lián)合錄制8節(jié)垃圾分類知識教育線上微課,每節(jié)課20分鐘以內,貫穿大、中、小、幼各個學段,目前系列微課已在北京市“空中課堂”、數字德育網和各區(qū)各校的網絡教育平臺上線。

面向學生的垃圾分類課程應該講什么?怎么講?這些內容不是“現成”的,且沒有可參照的案例,需要進行開發(fā)。

接到錄制微課任務的當天,董雁號召了學校自然之子環(huán)保社團的骨干同學進行線上討論會。為了解學生對于此次垃圾分類新規(guī)實施的了解情況,董雁帶著學生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同學了解垃圾分類方法,超六成同學不清楚垃圾分類的后端去向。

基于此,董雁在設計課程時,著重講解了垃圾的去向問題,并倡導比垃圾分類更重要的是垃圾的源頭減量,即零垃圾的理念,課程中她還向學生介紹了生活中可行的實踐經驗。

記者注意到,在董雁的微課上,還“空降”了兩位學生小講師,從設計問卷、寫調查報告、準備宣講腳本、錄制視頻……兩位同學全程參與?!拔蚁M苡型g人的感召引領,年輕人中的榜樣可以更有力量。”

“垃圾分類課不僅僅是講怎么分”

此次上線的垃圾分類知識教育線上微課,共有8位教育工作者參與錄制。有多年深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從業(yè)者,也有“跨界”講分類的學科教師。朝陽區(qū)白家莊小學何學志是一名信息技術老師,也是朝陽首批垃圾分類志愿講師。在此次線上課程,他要承擔的是面向中學生的微課錄制。

不同于小學生,跟高中生講課時,課程的深度、形式都需要作出調整。“你的語氣、語調、語速都是需要有適當調整,有時候我會不自覺地變回來,所以錄制的過程中NG了幾次 ?!?br/>

除了講解的節(jié)奏、形式有所變化,何學志認為,在課程設計上,也要結合年齡和認知特點作出調整?!案變簣@里的小朋友講什么是廚余垃圾,我都會作出類比——人不吃,小豬吃了會生病的是有害垃圾,小豬可以吃的是廚余垃圾等等。過程中,也可采用有獎答題 分類小游戲等等,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跟高中生講,我可能會跟他們聊生態(tài)文明、聊可持續(xù)發(fā)展,甚至會談到未來相關的職業(yè)發(fā)展?!?br/>

“不同學段學生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比虆⑴c課程研發(fā)設計的北京市朝陽區(qū)教育研究中心科研員劉潔對此感同深受,“高年級的孩子可能會講,為什么其他垃圾能焚燒,它焚燒的時候會發(fā)生哪些化學反應?再比如,燒到多少度不會產生二噁英?!?br/>

早在2018年,劉潔參與組建多名在職教師組成的“垃圾分類志愿者講師”隊伍,在全區(qū)學校和社區(qū)中開展垃圾分類志愿服務宣講。在她看來,垃圾分類課程不僅僅是講垃圾怎么分,而是把它作為一個教育的途徑、抓手,探索多學科融合背景下的垃圾分類教育?!安粌H僅是一個習慣養(yǎng)成的教育,還要從各個學科的角度找到生發(fā)點。把垃圾減量變成我們的常態(tài)生活,讓垃圾分類成為我們的日常習慣?!?br/>

垃圾分類需要家校監(jiān)督指導和評價

今年5月,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簡稱“新《條例》”)正式實施,北京生活垃圾分類步入新階段。

根據《北京市學校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方案》,學校可結合科技小發(fā)明、藝術小創(chuàng)作等活動,鼓勵學校、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推廣生活垃圾分類與減量的科技發(fā)明,鼓勵師生開展廢物利用、資源可回收等創(chuàng)新項目和藝術創(chuàng)造。

“垃圾分類的一些內容聽起來抽象。實際上是真實生活中的綜合實踐學習,通過持續(xù)的做中學,持續(xù)的學中做,循環(huán)往復,直至垃圾分類成為新的生活方式?!倍阏f。

不少老師表示,分類習慣的養(yǎng)成和培養(yǎng)是開展垃圾分類的第一個難點?!拔覀円郧笆遣环诸?,所以首先是要改掉習慣,然后是形成習慣。這個過程需要家校的監(jiān)督指導與相互評價?!焙螌W志說。

北京市白家莊小學探索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生態(tài)文明教育十余年。學校副校長李穎認為,垃圾分類要突出家校共育和評價導向。學校的做法是,組建教師、家長志愿培訓團隊、學生垃圾分類講解員和監(jiān)督員團隊,指導每個家庭實施垃圾分類,在家庭中進行垃圾小調查和家庭分類大比拼,為從未有過這方面習慣的家庭助力,帶動整個區(qū)域的垃圾分類。

除了生態(tài)文明建設,垃圾分類也是社會精細化治理的重要內容。劉潔認為,做好垃圾分類的前提,是要想清楚基于什么樣的站位來思考這件事情。“你可能覺得生態(tài)文明它看不見摸不著,而實際上,踐行這一點匹夫有責。做好垃圾減量,這就是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邁出的第一步?!?/p>

本文轉載“新京報”,作者方怡君,編輯蘇季。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新京報;
2、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新京報
芥末堆商務合作:王老師 18710003484
  • 垃圾分類怎么講?北京上線首個垃圾分類系列微課分享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