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芥末堆 4月6日 郭瑞嬋
在視頻平臺學習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習慣。如果有一天,你屏幕對面的老師是一名小學生、初中生,你會驚訝嗎?
實際上,一群兒童知識博主正活躍在視頻分享平臺中。他們在視頻中有模有樣地分享奧數(shù)、編程、區(qū)塊鏈、歷史、汽車等知識,被網(wǎng)友們夸贊為“人類滿級幼崽”。
“這腔調太像老師了呀”“像極了我大學教授”,這樣的評價在已出圈的兒童知識博主視頻中隨處可見。除了嗓音稚嫩,他們的語言風格、肢體語言與現(xiàn)實中的教師相似,使用的語氣詞也如注入靈魂般讓人仿佛回到了課堂中。
這也引來了更多的討論。部分網(wǎng)友認為,“幼崽”們超綱學習是一種“內卷”,不僅“卷”了同齡人,也“卷”了步入社會的成年人。更有網(wǎng)友擔心,這類視頻是否涉嫌作秀,利用未成年人賺取流量。
事實是否如此?芥末堆觀察到,對于站在攝像機前講課的“幼崽”們而言,拍視頻或更多源于他們對某一類知識的濃厚興趣。也有“幼崽”家長向芥末堆表示,拍視頻當“小小老師”是一種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孩子鞏固知識。
但在網(wǎng)絡世界中,來自各方的揣測與評價難以避免,兒童知識博主們要如何應對?
知識區(qū)新力量
盡管兒童知識博主在知識區(qū)仍屬新鮮力量,但他們之中已經有成功出圈的博主,在平臺中熱度頗高。
在兩則觀看量達700萬的視頻中,分享的主題分別為《漫談豐田汽車》與《聊聊英國歷史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者出自一位小學生博主“保守派車迷劉同學”,后者則是一位八年級的中學生博主“黃埔之星”。
其中,“保守派車迷劉同學”目前仍堅持更新,在平臺已經積累了29.8萬名粉絲,上傳的9個視頻總播放數(shù)為1497.5萬。劉同學主要分享關于寶馬、奔馳等汽車品牌的技術知識,在視頻彈幕中,小小年紀的他被網(wǎng)友們喚做“劉教授”。
在視頻彈幕中,劉同學被網(wǎng)友們喚做“劉教授”
而在兩位博主之前,更早為網(wǎng)友們熟知的兒童知識博主是“小學生Vita君”。2019年,當時正準備上二年級的Vita開始在視頻網(wǎng)站上傳Swift Playgrounds(蘋果推出的編程學習App)的通關教程。
比起現(xiàn)在,在Vita剛分享課程時,年幼的知識博主更為少見,網(wǎng)友們對這位知識區(qū)新人非常好奇,Vita和他父親也因此接受了不少媒體采訪。視頻出圈后,Vita收到來自蘋果公司CEO庫克的生日祝福,并參加節(jié)目《最強大腦》。
今年,Vita正在上四年級,但他已經成長為平臺里成熟的UP主,粉絲數(shù)26萬。他的賬號設置了多個專欄,除了有早期的Swift Playgrounds系列教程,還有后期出的密碼學科普、散裝算法、散裝數(shù)據(jù)結構等系列教程。
在最新一期教學視頻中,Vita講解“?!钡暮x以及實現(xiàn)例子。在熱評中,甚至有自稱程序員的網(wǎng)友表示,Vita講的內容比大學教師要更細致與清楚。
Vita得到的認可與走紅,帶動了更多學生加入到知識視頻的創(chuàng)作中,如7歲博主“探索者Ongo”與6歲博主“涼茶家有二寶”。現(xiàn)在,網(wǎng)友們再刷到一位正在講課的小學生博主,或許已不再那么驚訝。
芥末堆注意到,與專業(yè)知識博主不同,或囿于學業(yè)繁忙,兒童知識博主鮮少能保持頻繁的更新,Vita上次更新的視頻還停留在去年的10月7日,“探索者Ongo”的最新視頻停留在去年7月27日,劉同學也是時隔近5個月才恢復更新。
據(jù)B站2021年Q3財報會,B站用戶平均年齡為22.8歲,86%用戶在35歲以下。B站CEO陳睿在Q4財報會上表示,過去90后、00后為平臺主要用戶,2021年B站用戶正向85后、80后滲透。而據(jù)浦銀國際于去年10月發(fā)布的分析報告,年輕一代依然為B站的核心用戶,19-24歲用戶占比為61%,18歲以下用戶占比為19%。
一個普通且努力的孩子
人們總是好奇小小年紀的博主拍視頻的原因,以及他們如何拍視頻。在這之中,有網(wǎng)友質疑,“幼崽”們是自愿拍視頻,還是另一種用以獲取流量的方式?
博主“涼茶家有二寶”的媽媽孫穎(化名)告訴芥末堆,讓孩子拍講課視頻,與流量和粉絲都無關,“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孩子通過當‘小小老師’去長期堅持學習?!?/strong>
“涼茶家有二寶”的小小UP主叫昱博,今年6歲正在上一年級。去年10月,他在媽媽孫穎的引導下開始拍攝、更新視頻。
在視頻中,昱博常常以“我是6歲的昱博老師”作為開場白,他講解的內容主要是奧數(shù)題目以及編程。孫穎告訴芥末堆,昱博從小就對數(shù)學額外感興趣,他的夢想是做數(shù)學家。平時,昱博就習慣于自學數(shù)學,“經常我一推開門,他就處在心流的狀態(tài)中,自驅力還是比較強的。”
孫穎表示,她讓昱博拍視頻主要基于三個原因。一是,昱博很喜歡Vita,希望能向Vita學習;二是,她希望借助拍教學視頻,讓昱博鞏固自己學到的知識;另外則是,通過講解訓練昱博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
她說道,雖然是自己先提出的想法,但是昱博在嘗試一期后也對拍教學視頻有了興趣,性格活潑的他在鏡頭前能適應得很好?!靶∨笥讶绻麤]有濃厚的興趣,你就算逼著他拍,他也不可能拍好的?!?/p>
至于視頻的內容,孫穎表示,“我們也沒有很刻意地為了拍攝去學習,倒是因為學完了新章節(jié),剛好可以去拍攝。”
而在一個視頻的產出中,父母扮演的角色很重要。為了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昱博在拍攝時不打草稿,只能臨場發(fā)揮,因此他需要在拍攝前多次練習。孫穎說,“這個過程中,他其實也特別煩躁,有時候會懷疑自己?!?/p>
遇到這種情況,孫穎只好在拍攝前陪著昱博一遍一遍地梳理思路、組織語言,還會講一些名人小故事為昱博打氣。她希望能借此讓昱博懂得堅持的重要性,“沒有堅持的熱愛,不是真的熱愛?!?/p>
從去年10月到現(xiàn)在,昱博一共更新了40個視頻。孫穎認為,拍了近半年時間,昱博的語言表達能力確實比剛上一年級時進步了。同時,她感到很欣慰的是,昱博最大的改變還在于,他懂得了堅持的價值。
她在昱博的賬號簡介中特地寫到,“一個普通且努力的孩子,希望結交志同道合的小朋友和大朋友?!?/p>
面對揣測
當“幼崽”們走到攝像機前,一個引人關注的議題是,如何保護未成年人免受網(wǎng)絡的傷害。對于兒童知識博主而言,他們無可避免地將要面對來自各方的評價。在這之中,有善意的鼓勵,有中肯的批評,也有惡意的揣測。
部分網(wǎng)友的評論 來源:微博
以“保守派車迷劉同學”為例,其走紅后,爭議聲也隨之而來。一些網(wǎng)友認為,劉同學在鏡頭前表現(xiàn)從容,實則是念稿子裝出來的,此外劉同學尚年幼,專業(yè)知識不足誤導觀眾。
劉同學父親為此回應表示,他也曾因害怕網(wǎng)絡攻擊,而勸劉同學停更。但劉同學堅決反對,他對父親說道,“我只是喜歡車,喜歡表達?!痹谒膱猿窒?,父親決定尊重其表達權。
但同時,劉同學父親不再允許劉同學直接與留言者互動,評論及私信都由其打理,或父子二人共閱。劉同學父親表示,“總之,在年幼的劉同學和網(wǎng)絡之間,橫亙著一個老劉。何時由劉同學單獨接管,視其年齡心智發(fā)展程度而定?!?/p>
孫穎也有著類似的觀點。她說道,無論評價是贊美還是批評,她都會毫無保留地告訴昱博,“我覺得讓孩子去面對一個真實的世界,成長會更快一點。”但她會始終陪伴著昱博去面對每一條評價。
對于一些惡評,孫穎會向昱博分析解釋,這是因為他人對他的了解還不足,“別人口中的你都不是最真實的你?!倍鴮嶋H上,昱博樂于傾聽建議,他經常向孫穎詢問是否有人對視頻提出了改進意見。一些善意的鼓勵,則會讓他非常開心,學習的動力也更強。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的提升,如今的孩子都已是互聯(lián)網(wǎng)原住民。網(wǎng)信辦數(shù)據(jù)顯示,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wǎng)民規(guī)模已達1.83億,未成年人的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達到94.9%。
高普及率下,不少家長談互聯(lián)網(wǎng)“色變”,近年來,針對未成年人網(wǎng)絡保護也多有政策出臺。3月14日,網(wǎng)信辦就《未成年人網(wǎng)絡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征求社會意見。
該《條例》提出,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通過網(wǎng)絡以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形式,對未成年人實施侮辱、誹謗、威脅或者惡意損害形象等網(wǎng)絡欺凌行為;網(wǎng)絡直播服務提供者不得為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網(wǎng)絡直播發(fā)布者賬號注冊服務;網(wǎng)絡游戲、網(wǎng)絡直播、網(wǎng)絡音視頻、網(wǎng)絡社交等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青少年模式。
在孫穎看來,當下他們這代人肯定是要和網(wǎng)絡深度捆綁的,與其想盡辦法避免孩子接觸網(wǎng)絡,不如利用網(wǎng)絡幫助孩子學習。在昱博不到2歲的時候,孫穎已經開始讓昱博通過平板玩益智游戲啟蒙思維。她發(fā)現(xiàn),經過啟蒙,昱博的數(shù)字敏感度和空間感比同齡孩子要強一些。
面對這些“小小老師”,網(wǎng)絡上既有認為這是“內卷”“揠苗助長”的聲音,也有稱作天才、神童的夸贊。
外人所不知的是,昱博在視頻中或展現(xiàn)了對數(shù)學的天賦,但他也有讓孫穎感到頭疼的地方?!八鋵嵤且粋€蠻普通的孩子?!睂O穎說,昱博只是展現(xiàn)了他對數(shù)學的熱愛,對于語文和英語則不那么省心,需要她經常在旁邊盯著他學習。
另一位博主“八歲程序員治平同學”的父親也向芥末堆表示,孩子只是對編程感興趣,沒感覺他有什么特別突出的地方。同時,他呼吁,希望媒體報道時不要夸大他的能力。
劉同學父親則回應道,“教授”、“天才”的稱呼,是解構與戲謔,也是網(wǎng)絡集體化娛樂的梗,他們將此當作一種善意的勉勵。“對劉同學來說,未來依然是迷霧中隱約可見的道路,伸向不可知的遠方。所能做的,只有把握當下。”
2、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