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界的底層代碼是怎樣的?當代人們在兩種世界觀下思考或行動:一種是牛頓世界觀:這個世界是線性,連續(xù),可以被預測的。另一種是達爾文世界觀:世界是非線性,不連續(xù)的,無法被線性預測,因為事物都在隨著時間發(fā)生變化。由于人類的認知局限,使人類只能活在自己的思想通道里。相比而言,達爾文世界觀更適合這個世界。
如果世界是非線性,不連續(xù)的,如何讓生活及學習更適應這個世界? 本文解釋了為什么學習應該是非線性的,以及非線性學習過程應注意的3個關鍵點。
一、為什么學習應該是非線性的?
線性教育或者非線性教育?這是個問題。
我們的學生時代大部分時間,是按教學系統(tǒng)的要求在固定的時間塊內學習特定內容,學習像工廠流水線模式,是線性教育。
離開學校,很多人是通過跨學科,實際場景和經(jīng)驗等方式進行學習是非線性教育。
兩種教育模式實質是兩種世界觀的沖突。當代的線性教育與達爾文世界觀相違背,尤其在這個時代表現(xiàn)尤為明顯。世界是非線性的,學習是為了更好的與世界相處,所以學習也應該是非線性的。
二、當今信息時代與線性教育的矛盾
我們的教育經(jīng)歷已顯示出線性教育的弊端,而Z一代(1995—1999年出生)表現(xiàn)尤為明顯。
Z一代生活在最具破壞性同時又最令人興奮的時代:信息時代。由于科技與生活的無縫融合,帶給世界的變化是呈成指數(shù)級增長的。這種變化也給教育系統(tǒng)帶來震蕩,Z一代——將觸摸屏融合到生活中。Z一代通過點擊按鈕或滑動屏幕獲知大量信息。這一代學生也是歷史上創(chuàng)造內容最多的一代學生,他們比我們學生時代的學習方法要多得多。世界的變化對學習所帶來的影響比任何一個時代都大。
世界的非連續(xù)性指數(shù)變化,使得“讓學生脫離流水線式的線性教育,讓學習更適應時代需求”成為迫切問題。
三、實現(xiàn)非線性教育的三個關鍵點
如何實現(xiàn)非線性教育,讓學習更適應時代需求?以下三個關鍵點旨在滿足Z一代學生非線性教育的需求——限于2016到2017學年。
1、廣泛使用異步技術,讓學習充滿活力
隨著在線學習平臺和社交網(wǎng)絡的興起,學生可以進行連接,溝通并與老師或同學進行合作,使學習有機會跨越學校圍墻的限制,得以在全球擴展。曾經(jīng)學習過程中,時間,空間及地域這樣的鴻溝不可逾越,現(xiàn)在學習過程,可以無關時間,空間及地域。
老師——不只是學生——期望更多以學生中心的學習。2015年教育者挑選的10佳教育科技產(chǎn)品中,有5個是因為“鼓勵學生獨立學習”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而被選中的。 —————— TEACHERS KNOW BEST, 2015
使用科技,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可以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學習地點,而且可以進行多維度縱深學習。同時還可以連接老師和同學,發(fā)揮社交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
Daniel Pink在《The New Social Learning》一書前言中總結到: “從多方面來看,學習是件社會活動。從幼兒園的玩樂時間,到大學的學習小組,到工作時的項目小組,社交一直是點燃學習動力的源泉。”
所以,擁抱科技吧。
2、教育內容要為適應學生較短時間的注意力現(xiàn)狀作出改變
我們正在迅速成為被各種“信息提示音”分割的社會,我們已經(jīng)對以各種方式強塞給我們各種信息習以為常。
Z一代平均一天就瀏覽成千上萬條數(shù)字媒體,所以教育者要提供與學習相關的數(shù)字媒體,這種方式更利于Z一代在短時間注意力范圍內接受大量信息。我們不僅要提供多媒體形式的學習內容,而且還要提供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和利用多媒體去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
如果我們在教育中使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學習效果會更高效,在這里科技是學習的有力工具。
3、關注并提升學生的全球視野與能力
通常認為:Z一代一生中會有10到14次更換職業(yè)或跨行業(yè)的需求。如果假設為真,老師不可能在學生的學生時代,教會學生所需的所有職業(yè)技能。
我們必須考慮提升學生的四個關鍵性技能: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思維。
除此之外,我們也需要提供跨學科課程,以便讓學生有機會領略到:知識是如何應用到實際的有意義的生活中的。我們應該教育學生如何利用科技去解決當?shù)?,民族,全國以及全球性問題。毫無疑問,就是培養(yǎng)學生跨行業(yè)所需的必要技能。
作為教育者,如何面對校外各行各業(yè)迅速變化的時代需求,我們必須考慮到世界的非線性,非連續(xù)性,以便采取更多更有意義的學習策略。你加入到這個進程中了嗎?
注:作者非常理性地從世界觀出發(fā),指出線性教育不適合真實世界的原因。而且考慮到世界的非連續(xù)性變化,提出非線性教育的3個關鍵點也只是針對Z一代2016到2017學年,可見作者的謹慎與深刻。
本文來自投稿,編譯:郎愛君。
原文來自:Goodbye, Linear Factory Model of Schooling: Why Learning is Irregular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