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 阿槑 11 月 12 日
“這并不是一個很fancy的過程,而是有很多基礎的工作,我們干的很多都是臟活累活”,回顧這五年的歷程,技術出身的肖盾如是說。將產品打入體制內,覆蓋 8 萬多所學校, 4000 萬用戶,一起作業(yè)如何實現(xiàn)從 0 到 1 到的突破,跨過了哪些坑?在 11 月 12 日的 2016 GET教育科技大會上,一起作業(yè)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肖盾分享了他們這五年來的故事。
從 0 到 1 ,教育信息化面臨的三大難題
從一起作業(yè)的經歷出發(fā),肖盾的經驗是,教育信息化從無到有,需要跨越三大鴻溝:
一是物理環(huán)境限制
一起作業(yè)目前覆蓋了300多個城市,而不是1000多個城市,肖盾解釋說,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受制于物理條件的限制,目前仍然有很多地區(qū)網絡環(huán)境比較差。而且直播、網絡視頻等對帶寬、網絡環(huán)境和運維的條件要求更高。
二是技術與應用的鴻溝
在推動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仍然有很多技術上需要突破的難題,比如作業(yè)場景下數(shù)據的搜集,如何識別手寫的數(shù)據,這方面仍然需要長時間的訓練。
在目前這個階段,技術在教育場景的應用,仍然有很大的鴻溝。根據肖盾的觀察,學校里所使用的技術大多是5年前就在社會上普及的,對前沿科技的應用并沒有那么積極。
三是老師、學生和家長的使用動機
根據一起作業(yè)的經驗,口碑傳播在教育領域并不存在,即使做了大量線上運營也很難達到效果。因此,肖盾的觀點是,教育產品并不只是產品,本質上是一種服務,所謂“有溫度的教學服務”,這正是一起作業(yè)的地推人員在校園里在做的工作。
針對以上三個問題,一起作業(yè)在過去五年花了很多精力去做改進。
從 1 到 100
而在物理環(huán)境、技術環(huán)境和動機問題解決之后,如何實現(xiàn) 從 1 到 100 的跨越?肖盾認為,最關鍵的是內容,更準確地說,是優(yōu)質內容,這就需要做到結構化、教研化和本地化。
結構化:通過機器打標簽,以及專家系統(tǒng)的輔助,將碎片化的內容輸出為結構化的內容。
教研化:由各個學科的專家,教學、心理學、教育學的專家對碎片化的內容進行梳理,輸出有組織的結構化的內容。
本地化:目前一起作業(yè)覆蓋 300 多個城市,2000 多個區(qū)縣,各地區(qū)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并不完全相同,需要做大量本地化的工作。
以下整理自肖盾的演講實錄:
前面幾位分享的都是體制內的各位大佬,我們公司雖然被介紹成一家體制外的公司,剛才說了不管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是體制內,我們是一家政治絕對正確的公司,也算體制內的公司,只不過是民營企業(yè)。我是來自一起作業(yè)的肖盾,一起作業(yè)是一家非常年輕的企業(yè),剛剛過了5歲的生日,過去5年的創(chuàng)業(yè)實踐里,我們踩了非常多的坑,前4年是每年虧損,到今年慢慢越虧越少,但整體還在虧損,像沒上小學的小孩還在蹣跚學步,還在一點點探索世界、還在成長。
讓學習成為美好體驗
我們公司叫一起作業(yè),今天分享的主題叫“一起作業(yè),一起成長”。
先說一起作業(yè)的使命叫“讓學習成為美好體驗”,我想這可能也是所有做教育行業(yè)的人、所有對學習關注的人共同的使命,讓學習成為美好的體驗。如果我問大家“你們覺得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體驗是什么?”我想大家會有非常多的答案,但是我可能不用統(tǒng)計也知道,這里頭非常多的答案其實和學習是沒有關系的,大部分人并不會覺得自己在學習上的體驗是非常美好的。什么是美好體驗呢?我也說不太清楚,反正是一種感覺,這樣一種感覺挺虛幻的,感覺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目標,我們這5年來一直在想“怎么能讓學習成為一個美好的體驗”,現(xiàn)在還在努力。
讓一個事成為美好,它會經歷怎樣的過程?我們覺得萬世萬物大概都是這樣的,一共三個階段:從無到有,從有到好,從好到美。如果說今天教育信息化在哪個階段,我覺得三種階段都有。
我們有一個用戶在湖南湘潭使用一起作業(yè)4年時間了,這個用戶每天在平臺上讀英語,他讀英語分數(shù)很低我們發(fā)現(xiàn)幾個問題:
在湖南整個地方,湖南湘潭也包括很多小孩讀英語的時候L和N是不分的,講中文也是一樣的,老師、家長都是這么講的,數(shù)據分析也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問題。這個小孩非常獨特,每天讀英語的時候有很強的噪音在后面,后來我們跟他打電話聯(lián)系,看是否換個麥克風或者安靜的環(huán)境?后來發(fā)現(xiàn)實際是這樣的情況,他們家總共不到十平米,他和爸爸媽媽住在一起,爸媽每天晚上打麻將,小孩在打麻將旁邊讀英語,我們問他“你為什么每天讀英語?”他覺得如果我能學好英語,也許就能夠從單詞走向世界,走向更遠的地方,我聽了以后非常感動。湖南湘潭大概70萬人口,在中國所有城市里大概排名150名,這個小孩沒有任何機會可以好好練英語,他的老師不是特別會說英語,家人每天打麻將,對他的英語學習不是那么重視。他自己不知道為什么,心中有這樣一種力量就去學習,每天在這兒練習。
如果我們放眼中國去看,這樣的用戶更多,即使是在北京,城區(qū)和郊區(qū)也是不一樣的,即使是看海淀區(qū),比如最好的學校像人大附中、附小、中關村小學,跟開車15分鐘去唐家?guī)X小學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即使在最好的學校最好的班級,班內學生的情況也是非常不一樣的。這就是第一階段的問題,從無到有的問題。
昨天一個嘉賓也分享了,他所統(tǒng)計的中小學實際上在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的不到10%,這個還是有問題的,因為一起作業(yè)一家就超過了10%。如果說常態(tài)化使用,真的把信息化手段作為主菜在課前、中、后都能應用起來,確實還是非常初級的階段,剛剛開始,還是蹣跚學步的階段,我覺得今天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大部分的問題還是從無到有的問題。
從 0 到 1:教育信息化需要跨過的三個鴻溝
這幾種階段是并存的,先講從無到有的階段,有這樣幾個問題:
一是物理環(huán)境的問題。為什么一起作業(yè)只推廣了300多個城市而不是1000多個城市呢?現(xiàn)在我們碰到的最大障礙是學生,包括在學校里、家庭里它的硬件、物理環(huán)境、網絡環(huán)境還沒有完全接入好,中國應該有不到50%的家庭有通過互聯(lián)網、通過信息化手段學習的能力,剩下50%的學生實際上在今天信息化的時代還是被遺忘掉了。世界銀行也發(fā)了這樣的報告,信息化的鴻溝還是非常巨大的。
我們現(xiàn)在非常欣喜的看到,盡管這個鴻溝非常巨大,但是它其實是在慢慢縮小的,教育部發(fā)布了“三通兩平臺”的戰(zhàn)略,教育中長期規(guī)劃綱要里也把教育信息化列為非常重要的戰(zhàn)略。從國家層面到省市區(qū)縣各個層次到學校都在積極響應、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進程。我們現(xiàn)在確實也發(fā)現(xiàn)非常多的學校,即使是一些農村的學校,這些學校里甚至有互動電子白板,學生用的機房。
我能看到現(xiàn)在物理環(huán)境的鴻溝在慢慢縮小,當然客觀地講這還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包括在欠發(fā)達的地區(qū),網絡速度的問題。如果要讓學習體驗好的話,可能不光傳輸簡單的文本,還需要聲音、動畫、視頻甚至實時的視頻包括直播等形式,而這些手段對帶寬的要求非常高,對網絡環(huán)境、運維要求也非常高,這些東西需要大家一點點建設。但我現(xiàn)在看到的趨勢是非常好的。
另外兩個事情更隱性一點。一個是技術。
一方面,我個人認為還是有非常多的技術需要去突破的,比如我們做的作業(yè)場景,學生大部分的作業(yè)還是在紙上做的,也沉淀了大量的數(shù)據,我們認為這些數(shù)據對學生學習是有巨大幫助的,但是這些數(shù)據無法快捷地收集上來,需要把手寫的數(shù)據識別出來,手寫的識別技術還沒有實質的進步,識別出現(xiàn)錯誤影響很大。包括我們最早做的語音的識別技術,學生說英語,我們判斷他英語說的準不準,像這樣的技術到今天還有很大的提高余地的,有待進一步突破。
同時,我看到另外一個稍微隱性一點的現(xiàn)象,我每次參加行業(yè)大會都有一個感覺,說的特別嗨,包括我也是。我是學技術的,對技術非常感興趣,現(xiàn)在應該不算技術專家,但是至少是個科技愛好者,我說得非常嗨會講很多很有意思的東西,比如怎么用大數(shù)據做教育,怎么講比較流行的自適應學習、AR、VR這樣的技術和教育結合起來。拿VR舉例,不知道在座的男生有多少拿VR看小電影,我買了非常多的VR設備,但是并沒有達到常態(tài)化的使用,我覺得如果這樣的應用場景都還沒有常態(tài)化使用的話,教育這樣的應用場景會有非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
可能今天研發(fā)是OK的,有巨多的VR公司找到一起作業(yè),說我們有特別牛的產品推給老師學生用,我覺得是扯。在現(xiàn)階段我能看到的現(xiàn)實情況是,大家YY的特別多,有很多概念被炒出來,但是我們和校長、家長、學生交流,發(fā)現(xiàn)他實際上在使用的教育信息化的產品是非常少的,這些產品里面科技含量的東西基本上都是5-10年前的水平,這是我們看到的另外一個比較隱性的鴻溝。
還有比這再隱性一點的鴻溝或者困難,這是從無到有階段最大的困難:在科技和教育結合這件事情上,我們在認識上還沒有達成共識,至少沒有公開達成共識。
之前我去研究美國的報告,美國已經達成共識了,在今年發(fā)布了一個報告說教育和科技結合這件事一共有三個討論的話題:做不做、什么時候做、怎么做。這三個話題其中第一個話題已經不用討論了,要做這已經是確定的方向,什么時間做也不用討論了,一直在做,只不過報告上說未來5年會相比過去的50年投入更多的資源,怎么做的問題大家都沒有想清楚。
而在中國,現(xiàn)在做與不做的問題還沒有公開的表態(tài),我們經常跑到教育局、跑到學校里,包括個別家長還會對教育跟科技的結合有非常多抵觸的聲音,這里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比如對視力是不是有影響,我們雖然開發(fā)了視力保護功能的軟件;以及對小孩上網是不是有控制,我們也開發(fā)了管家,黃賭毒的東西不讓小孩看,凈化他的網絡環(huán)境;有人說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是不是影響思維呢?我們不知道開發(fā)什么樣的東西能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個人覺得現(xiàn)在在全國范圍內還沒有公開的在認知上達成共識——大家覺得教育和科技結合是一件好事。
我的觀點是,這是好事,只不過要看什么是好事,哪些是需要再斟酌的,哪些深一點快一點,哪些淺一點慢一點。當然還有一些微妙的問題,比如舉個例子,有一次一位老師打電話到我們公司,說聽了你們課題的宣講會覺得非常好,我想使用,但是不知道怎么用,能告訴我怎么用嗎?客服說你有電腦嗎,把電腦打開,桌面上打開瀏覽器,老師什么叫瀏覽器,客服解釋瀏覽器怎么使用…對話大概是這樣的,而這個老師使用了兩三年,可以說對這個產品非常了解。
我們看到非常多的這樣用戶,前兩天還有一個北京大興的家長,我們公司在北京望京,有個家長早上6點鐘出來開車到我們公司,找到我,我問他什么問題?他說我的孩子要做作業(yè),不做作業(yè)就說他,我又做不了作業(yè),我問他為什么?他說不知道,你看看吧,我一看結果沒有電了,我們找了一個跟他電腦型號一樣的充電器充上電打開幫他登陸了一起作業(yè),孩子在我們公司完成了這次作業(yè),也是他第一份線上的作業(yè)。這就是最近發(fā)生的一件事情。
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服務
我覺得在信息化產品使用的過程中,我們曾經的理解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我們做一個好產品只要內容好、體驗好就會有很多人自然就會使用,甚至我們有個投資人叫雷軍他講,產品最重要的就是口碑,小米的推廣就是靠口碑,有一大堆用戶他們也會幫你傳播,我們本來也這么想,結果發(fā)現(xiàn)根本不是這么回事,我們產品已經用很長時間的所謂粉絲,用了三年有個新功能出來了他都不知道。比如英語繪本多了500本,你看一下。他看了說真好,怎么不早告訴我呢?其實推出來半年了,想讓他用就不用。現(xiàn)在的教育產品根本不是產品,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服務,這種服務不是冷冰冰的,大家說我們地推能力非常強,我們全國上下有近400多地推的人,在我們看來他們不是做地推是做教學服務的,他們更多是一種有溫度的對老師的教學服務,跟老師講怎么用信息化手段更好的更有效率的幫助你教學,幫助你教學和成長。
關于動機,我覺得未必所有的用戶對學習這件事變的更好、更有效率、更有效果這件事看的那么重,這件事情需要大家一起去解決,這是根本的問題。這些事情是一起作業(yè)過去5年花很多時間做的事情,我們希望我們的產品是每天都用的,所以我們花了那么多時間做了不是特別科技的,非?;A的臟活累活。
從 1 到 100
下一步是從有到好,當物理環(huán)境、動機環(huán)境解決了以后,需要什么樣的跨越呢?從1分到100分,關鍵是什么?我們覺得叫內容(即content),只有好的內容才能讓學生滿意。很多人說今天教育行業(yè)已經不缺內容了,這樣說也有道理,很多同行說我們有上千萬的題庫,巨多的課件、視頻,這確實是事實,我們不缺內容。但是大家知道教育行業(yè)不是要多的內容而是要好的內容,“好”的定義現(xiàn)在還是非常差的,有幾個臟活累活要做。我們要把內容碎片化、結構化,每道題真的要打非常多的標簽,每個專家需要按照知識體系把知識點梳理出來,每個內容都做標注,這是內容碎片化的過程。
還有內容統(tǒng)一化的過程我們叫教研化,這更是專家型的,需要各個學科的專家,對學生成長比較懂的專家,發(fā)展心理學、心理學、教學法、教育學的專家,他們需要對碎片化的內容進行整體的梳理,我們推送給老師內容不是零散的是有組織的,是為學生學習成長的目標服務的,當然還有一個事更加勞動密集,叫本地化,看似中國是一個大綱,但是有幾十個版本的教材、一千多個城市、兩千多個區(qū)縣、幾十萬所學校,這些地方的教學目標是不一樣的教學方法也不一樣需要的內容也不一樣,所以這個基礎上要做大量本地化的工作,從有到好的過程在我看來也不是特別高科技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需要大量的臟活累活這樣的過程。
暢想未來......
再簡單暢想一下,如果把這些事都做了,完成物理環(huán)境接入,技術問題解決一些,動機問題解決一部分,內容做好,做到結構化、教研化、本地化,我認為作業(yè)這個單一場景日活能達到大概兩億。但實際上這和我的設想還有挺大的出入,我認為今天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并沒有對教育理念有特別大的改進。
前幾天教育部發(fā)布了核心素養(yǎng),6個核心素養(yǎng):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實踐創(chuàng)新和責任擔當。這個框架出臺以后學術上有爭論,但是我看完覺得太棒了。再想想今天中小學教學課程里,包括作業(yè)場景練習的內容里頭,有多少是真正能去培養(yǎng)未來人的核心素養(yǎng),真正能為它做出很多貢獻的?實際上我覺得有限。在我自己的知識體系里,剛才說的確實是三個維度,知識和技能、(共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我們發(fā)現(xiàn)隨著自己的數(shù)據的積累,在知識和技能維度上數(shù)據越來越多;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數(shù)據是寥寥無幾的。我們就想如果我們做到100分,做到大家都在用了,常態(tài)化了,怎么辦?我也請教了一位大師,他說了一句話,說什么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大家可以選一下,復利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什么叫復利?簡單說就是利息,存錢,一塊錢,明天有一塊零一分,大家知道如果存一年到年底有多少錢?大概是37.78元,每天有1%的利息,到年底翻37倍,假設一個公司每天有1%的成長,一年后這個公司會翻37倍,這就很夸張了,如果一個人每天有1%的進步,到年底就是37倍的進步,愛因斯坦說的這句話還是挺神奇的事情。前幾年出了一本書《從零到一》里面有一個指數(shù)增長,這確實是很多公司增長的規(guī)律指數(shù)型增長,今天收入兩個億,過一年變成二百億,確實非??鋸?,這也是看起來很神奇的事情,確實是很偉大的利益。
但是這個東西的本質是什么?法國著名作家伏爾泰說過一句話“天賦是持久的忍耐”。我曾經自己覺得天賦是持久的激情,后來想了想好像挺矛盾的,激情是不能持久的。這可能也是復利的本質,如果一個人堅持做一件事情,堅持的時間足夠長,忍耐的時間足夠長就會自然形成一種天賦,我覺得人的培養(yǎng)就是這樣的。如果有這樣機制讓每個學生都能專注忍耐持久的做一件事情,能做九千多天,應該每個人會做一好的事情,這就是挺美好的一件事情。
我想如果要有這樣一種美好體驗的感覺,大概學習對我的感覺就是這樣的,經歷了千辛萬苦,但是最后超越了自己,去達成了學習的目標,自己成長了。我覺得非常幸運的今天我確實在做一件事情報答我的恩人,今天在這個時代能把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三個詞“全球、教育、科技”結合做一個討論,真的非常有意義。教育這個詞是對我個人影響最大的,我按照剛才的精神有一個小小的建議,我們把這個會改個名字,把得到變成給予,get 變成 give。其實技術本身是個手段,最后我們還要達到的目的是教育,教育是一種愛,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我覺得全球、有趣、多元的教育是最有意思的。
家庭VS校外
一起作業(yè)也是把家庭教育和校外結合起來的一家企業(yè),在過去五年時間做了四千多萬的用戶,七萬多所學校。有很多人問我,為什么一起作業(yè)發(fā)展這么快?我每次回答都是一樣的。有個很短的用戶的故事,有個小孩上課遲到了,老師問他為什么遲到?他說學校有個牌子,我按牌子做的,上面寫的“前方有學校請慢行”,這是個非常有意義的牌子。我認為一起作業(yè)做的是非常艱難的事情,影響人類未來的事情有多大呢?我們需要個性化地做,我們需要用數(shù)據化的方式做很多判斷,所以我們做得很快。但是我認為我們還應該慢一點,我認為我們一起作業(yè)還是一家非常慢的公司,當然任何事情做很長時間都會有很大的意義。
關于一起作業(yè)
“一起作業(yè)”這四個字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意思很簡單就是大家一起做,如果讓我做廣告的話,我希望有更多能力的人加入我們(教育)行業(yè),不一定加入我們公司,大家一起把“讓學習體驗更美好”的這件事做好。
第二就是從初開始,把每一點點事情做好,讓每個學生、每個家長在每時每刻都能享受到最優(yōu)質的、量身定制的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
我就講到這些,順著這條路往會走,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走在繼續(xù)探索的路上,這是條非常漫長、非常美好的路途,能和大家一起作業(yè)、一起成長,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戳這里查看所有嘉賓精彩演講,立即永久保存,感謝【印象筆記企業(yè)版】友情支持。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