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如何設計一所低收入社區(qū)的學校?一個真實的案例

作者:曹蔚 發(fā)布時間:

如何設計一所低收入社區(qū)的學校?一個真實的案例

作者:曹蔚 發(fā)布時間:

摘要:一個城市里的低收入者是不會消失的,我們希望這些家庭里的孩子,能以某種方式做好進入這個社會的準備,并有機會在這個社會里過上好的生活。

pexels-photo-551581.jpeg

圖片來源:Pexels

11 月最后一個周日,光澗實驗室舉辦了第九期「Do It Today」工作坊。這次的主題,是用 Design Workshop 這套創(chuàng)新設計的方法論來設計一所低收入社區(qū)的學校。

這并不是一個虛構的話題,而是光澗實驗室的伙伴,社會創(chuàng)新項目「科蚪」,正在試圖解決的問題。在工作坊的當天,科蚪的創(chuàng)始人歐陽艷琴,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個真實的生活在北京的低收入家庭的故事?;谶@些用戶故事,大家在 Design Workshop 的方法論引導下,討論了一個低收入社區(qū)的學校真正要為社區(qū)家庭解決的具體問題是什么,并產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

因為 Workshop 的時間有限,當時我們沒法把完整的案例分享給大家。希望通過這篇文章,有更多人了解「科蚪」這個項目,了解為什么要設計一所低收入社區(qū)的學校。

在這次 Design Workshop 之前的一周里,成千上萬的低收入者流離失所,他們曾經聚居而成的社區(qū)也面臨消失。這讓我在主持 Workshop 的時候,有一種儀式感。

Workshop 的參與者,有來自公益基金會的,有長年從事教育工作的,也有互聯(lián)網的產品經理。大家很快就投入到了用戶故事當中,沒有人對命題本身提出質疑,當然這也是我們要求的。而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個月科蚪和光澗的內部討論當中,我們自己在反復地質疑和思考:在政策大環(huán)境下,外來務工的低收入者是否還會留在北京?他們是否愿意為孩子的教育買單?

最初我認識科蚪的創(chuàng)始人歐陽艷琴的時候,科蚪在北京做的是針對幼學銜接階段的樂高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ametics) 課程。她希望通過大幅度降低課程的研發(fā)和運營成本,讓低收入家庭也能負擔得起好的教育內容。一節(jié)樂高課,她只收每個孩子 40 塊錢,大約是市面上的樂高課程 1/10 的價格。即使如此,要找到愿意為此付費的家長并說服他們購買,也需要時間和努力。我問她,為什么不通過公益或政府途徑募集到資金然后免費為家長提供課程?她說,我做這個課程是想要切實影響這些孩子和家庭,而不僅僅是尋求精神上的滿足,只有家長愿意掏錢才能證明課程是有用的、是得到他們認可的。我是被這個回答打動的。只有把解決用戶真正的問題放在首位,我們才有可能做出有價值的產品。 

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找到正確的問題。這是光澗參與到科蚪的項目里的原因,我們希望通過光澗的方法論來幫助科蚪提升創(chuàng)新探索的效率。成為合作伙伴之后,我們會更關注對真實用戶的了解和洞察。我們需要在用戶洞察之中找到正確的問題。

一個低收入家庭的月收入只有幾千塊,打工子弟學校一個月的開支就將近 1000 元,在此之外,這個家庭還愿意為什么樣的教育內容付費?樂高課程是不是這樣的內容?這是我們之前一直存疑的,隨著科蚪實際工作的推進,也漸漸地驗證了課外的樂高課程在當下不是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但事實并沒有我們看起來那么顯而易見,這里有幾個用戶洞察:

  1. 低收入家庭在教育上的付費意愿并不低,基本上在 20%,甚至更高。如果是一個三口之家,父母都工作,家庭月收入在 6000 元的話,20% 就是 1200 元。

  2. 由于戶籍問題,大部分低收入家庭無法進入公立教育體系,所以私立的打工子弟學校學費就占據了他們開支的大頭,但大部分打工子弟學校教育資源很差。

  3. 和所有家庭一樣,低收入家庭也希望孩子能通過教育過上比他們更好的生活,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但他們沒有很好的知識儲備,去判斷什么樣的教育能做到這一點。

  4. 在學校之外,家長愿意額外花錢的動機更多的是托管,而非教育。由于低收入家庭的家長工作時間較長,托管的需求是十分強烈的。如果托管能提供更好的內容,家長是愿意在預算范圍內付出差價的。

所以,樂高課程這樣一種普適的好的教育,當然是能幫助用戶的,但困難在于它需要家長付出全日制教育之外的錢,而它的價值又不在家長現(xiàn)在的認知范圍內。于是我們又回到了「解決什么問題」的討論。

但這時,科蚪遇到了更大的困難。由于政策原因,五環(huán)外的打工子弟學校、菜場、活動空間被悉數(shù)拆除,原先的聚居社區(qū)被打破,社區(qū)里的人群開始大量轉移,孩子甚至整個家庭的去向都搖擺不定。科蚪的用戶還有嗎?當我們把這個尖銳的問題拋給歐陽時,歐陽選擇了走到這些用戶身邊去。 

有一天,歐陽對我們說,她去拜訪一個還在運營的打工子弟學校時,發(fā)現(xiàn)這個學校正好缺老師,她就主動攬了初三班主任的活。這讓一個創(chuàng)業(yè)的事情看起來十分漫長。但對于社會創(chuàng)新項目來說,要真正理解一個社會問題并解決它,需要耐心。

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積累用戶故事并產生更多洞察的機會,于是用 Persona 的方法論幫助歐陽梳理了如何收集和理解用戶故事。

一個月后,我去歐陽所在的打工子弟學校做了一節(jié)課的志愿老師。這個打工子弟學校在一座氣派的國際學校的背后,有 500 多名學生,不到 20 個老師連軸轉地上著不同的課程。老師們看起來疲憊不堪,甚至在考試時只想著把答案告訴學生了事。 

歐陽聊了聊她積累的用戶故事。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不可能再回到他們父母的故鄉(xiāng)。不能接受和父母分開,難以再融入鄉(xiāng)村生活,鄉(xiāng)村教育資源稀缺,而縣城寄宿學校的成本并不比北京低,這其中的任何一個原因都會讓他們決定留在北京。僅僅是就讀于北京的民辦打工子弟的學生人數(shù)就有 9 萬人,即便政策在驅趕他們,他們也不會在一夜之間消失。

另一方面,他們之中只有極少數(shù)人能夠走上升學的道路。由于學籍制度的影響,他們無法就讀北京的高中,而回到老家考上高中的機會也并不大。即使能夠考上高中,有些家庭也負擔不起學費。

在各種矛盾的夾擊之下,打工子弟學校里每往上走一個年級,學生人數(shù)就越少,能夠認真投入學習的人更少。但與此同時,這些家庭,無論父母還是孩子,又確實懷抱著過上更好的生活的美好愿望。

如何讓這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北京獲得教育,讓他們不升學也能過上比父母更好的生活?這是我們開始思考的問題?,F(xiàn)在的打工子弟學校肯定不提供這樣的解決方案。歐陽漸漸把方向確定在設計新的全日制的教學內容來替代掉現(xiàn)有的打工子弟學校提供的內容。

假如不以升學為目的,公立教育體系的課本就可以被割舍,轉而去幫助學生培養(yǎng)基本能力、探索未來的人生方向、并為之做好儲備。而目標人群也明確在了即將走入社會的中學階段的學生。 

在這樣的思考基礎上,我們把科蚪的案例搬到了開放的 Design Workshop 上,希望能為歐陽在機會點的選擇和解決方案的設計上提供更多的靈感。這些思考,是我們在發(fā)起 Design Workshop、設計一個解決方案之前必須要做的。我們要對大方向有一個準確的判斷,清楚當前業(yè)務最重要的具體挑戰(zhàn)是什么、以及目標用戶到底是誰。 

在參加 Design Workshop 的 4 個組中,有 3 個組選的機會點都是基于不再走升學道路的判斷想要去幫助孩子們儲備走上社會的能力,其中 2 個組討論的是建立自我認知能力,而另一個組討論的是和社會新興崗位接軌的能力培訓。還有 1 個組選擇的機會點,就很不一樣,是從培養(yǎng)父母和社區(qū)的角度切入的,因為父母是子女教育的決策者和輔助者、又是子女最重要的陪伴者,而低收入社區(qū)的父母在這些角色上的能力是缺失的,他們認為,應當集合社區(qū)的力量去彌補這個能力,同時幫助父母獲得能力的提升。雖然所有組的解決方案里都會提到借助社會資源去提供課程或培訓,但這個組調動的是用戶本身的資源,這是非常有意思的。

因為這是一個體驗版的 Design Workshop,所以日程壓縮得非常緊,大家的很多主意不能深入地討論,但每個人的想法都是對科蚪有啟發(fā)的。歐陽也會在近期做出自己的解決方案,跟大家分享。

一個城市里的低收入者是不會消失的,這是由經濟決定的,并不是一個行政命令就能改變的。改變的只有他們的處境。在他們的處境看起來變糟的情況下,我們希望這些家庭里的孩子,不會被社會拋下。他們仍能以某種方式做好進入這個社會的準備,并有機會在這個社會里過上好的生活。

關于光澗實驗室

光澗實驗室希望幫助正在尋找業(yè)務突破的團隊,掌握有啟發(fā)意義的、通用的創(chuàng)新方法論,并為他們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想了解更多光澗實驗室積累的產品設計、產品營銷、人才管理等方法論,請關注公眾號:光澗實驗室(ID:lightstream0)。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光澗實驗室”,作者曹蔚,芥末堆經授權轉載。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光澗實驗室;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光澗實驗室
芥末堆商務合作:王老師 18710003484
  • 如何設計一所低收入社區(qū)的學校?一個真實的案例分享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