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wǎng)
近年來,關于家長微信群的話題熱度總是居高不下。前有去年上海一小學家委會競選的截圖流出,競選家長的學歷幾乎是清一色的國內(nèi)外知名高等學府,也都供職于大型私企或國企,網(wǎng)友紛紛感慨,“激烈程度堪比總統(tǒng)競選”。
而后又有近期的“嚴書記”事件。5月11日,成都某幼兒園班上有位女孩打同學,老師將她單獨安排座位的決定誤發(fā)到了家長群里。隨后署名為“嚴某某媽媽”的家長在微信群里要求陳老師馬上在全班公開給嚴某某道歉,并抬出“嚴書記”作為要挾。緊接著,“嚴某某媽媽”又稱陳老師已被學校開除。同時還在群內(nèi)炫耀,嚴某某已被另一所學校錄取,且為內(nèi)定生。
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不少家長和教師表示,家長微信群的出現(xiàn)誠然給家校合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由此產(chǎn)生的問題也不容小覷。為此,我們從北京市某小學二年級的家長和教師中,選取了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不同職業(yè)、不同收入的13位家長和任教科目、任教年限都不同的5位班主任進行了訪談,從教師和家長兩個主體了解他們眼中家長微信群的問題所在。
教師說
教師關鍵詞一:無意義回復
接受訪談的張老師和王老師表示,在建立家長微信群之后,老師們不管發(fā)何種類型的消息,家長們都會爭相回復。微信群里明確表示過“家長不需要對通知類的消息進行回復”,但是“總有一些家長愛在下面發(fā)表情,說感謝之類的,也不好總?cè)ブ浦?,顯得不近人情”;李老師則補充說,家長微信群在設立之初,自己就在群內(nèi)發(fā)消息明確制止過“各種形式的打廣告和沒有意義的線上拉選票”,而且自己也嘗試制止過家長們的過度回復,但效果并不好,有時候還會讓家長產(chǎn)生誤解,“非但不回應家長的感謝,還要制止,我又剛當班主任沒幾年,家長自然覺得你年紀輕輕但高高在上,不容易接近”。
諸如“排隊回復”的無意義溝通給班主任們帶來了較為沉重的負擔,尤其是對于入職不久、缺乏與家長溝通經(jīng)驗的新手班主任而言,問題更為棘手。除此之外,這種“排隊回復”會造成重要通知被掩蓋,部分家長無法及時獲知重要信息,從而阻滯家校合作的有效性。
圖片來源:ShanghaiDaily.com
教師關鍵詞二:過度社交
孟老師表示自己所在班級有個別學生家長,經(jīng)常性地在節(jié)假日和課余時間利用微信群向她提問,由于微信消息具有實時性,而且微信群聊又屬于公共社交平臺,她必須及時且客觀地給予回復,但這種回復占據(jù)了很多的私人時間,她認為“微信群的出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導致教師沒有了嚴格意義上的下班時間”。孟老師還提出,由于自己最初對于班級家長微信群的定位是“溝通和共享”,因此家長微信群的活躍性也較強,但這同時也給她帶來了一些困擾,她作為班主任“似乎天然地就有義務參與到微信群關于教育問題的討論中去,不分時間,否則就是沒有盡到責任”。
由于微信群聊打破了溝通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因此在家長微信群建立之后,家長會利用微信群開展一些關于教育問題的探討,這種互動形式的出發(fā)點是良好的,但如果家長不注意把握互動的時間點及互動頻率,其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教師關鍵詞三:非理性溝通
張老師在訪談中分享了班級微信群中的一起沖突,她所在班級去年學生剛?cè)雽W不久,有兩個男生因為課間推搡起了肢體沖突,其中一位男生回家后告知了自己家長,該家長隨后就在微信群中公然指責另一位男生的家長,用語過激,而且并未還原事情的真相,只是一味發(fā)泄情緒,致使其他很多家長都產(chǎn)生了不必要的誤會。類似的班級微信群中的家長沖突在其他兩位班主任的訪談中也有提及。孟老師則表示,自己班級的家長微信群中有個別家長“非常熱衷于發(fā)言,而且特別喜歡分享一些毫無根據(jù)的微信文章到群里,有的東西完全就是誤導人的”。
微信群作為公開的社交平臺,如果家長的用語和表達僅停留在發(fā)泄情緒的層面,并沒有表現(xiàn)出理性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意愿,會給班主任的管理造成極大的困難。而且部分家長會在微信群里分享一些未經(jīng)考證的新聞或者沒有科學依據(jù)的教育類文章,例如未經(jīng)權威部門證實的教育改革信息、媒體為博人眼球夸大其詞的新聞、不符合教育基本原理的教育理念等等,這類型的資訊會引發(fā)微信群里其他家長的群體性恐慌情緒,甚至將部分家庭的教育引向歧途。
家長說
家長關鍵詞一:社交壓力
訪談中將近半數(shù)家長提及,在微信中積極地回應班主任的那些家長,讓在微信群中與教師的互動頻率較低的家長倍感壓力。朝暉的母親表示,“工作忙,確實沒時間實時回復,但就特別擔心老師覺得我們不重視孩子的教育,也不配合學校工作”,而婉婉的母親則認為自己“沒什么文化,也不會說話,怕萬一說錯了得罪老師,所以干脆不說,但也覺得不合適”。有一些家長還表示,個別家長在微信群里關于學生學業(yè)成績及課余活動的無形攀比,同樣給其他家長帶來了巨大壓力。
班級里家長的構成是多樣化的,家長之間的個性特征、受教育背景、從事職業(yè)都千差萬別,對待實時社交軟件的態(tài)度也不盡相同,這種差異導致了家長們微信群里呈現(xiàn)出的差異化的溝通方式。訪談結(jié)果顯示:從個性特征上來看,性格較為外向,表達意愿更為強烈的家長在微信群中與教師的互動頻率較高;從受教育背景上來看,學歷較高的家長在微信群中與教師的互動頻率較高;從職業(yè)上來看,工作強度較小的家長,特別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在微信群中與教師的互動頻率較高。因為現(xiàn)實原因無法實現(xiàn)與教師高頻互動的家長,在這些與教師互動頻率較高的家長面前會產(chǎn)生較大的社交壓力。而與教師互動頻率較高的家長,同樣也存在焦慮情緒,例如教師是否會因他們的高頻互動而產(chǎn)生負面情緒。
圖片來源:confidentparentsconfidentkids.org
家長關鍵詞二:公開獎懲
有8位接受訪談的家長認為,教師在家長微信群中公布成績、頻繁的表揚和批評“給家長和孩子都帶來了很大壓力”。
微信群建立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便利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微信群中公布成績或者發(fā)布獎懲信息也無可厚非,但如果過于頻繁地利用微信發(fā)布此類信息,會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家長“感到抬不起頭來”,這些家長又會把這種屈辱感和焦慮感轉(zhuǎn)嫁到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來,極有可能讓孩子陷于惡性的家校教育閉環(huán)中。除此之外,批評與表揚在現(xiàn)實情境中,很多都是針對個體的,公開發(fā)布在群內(nèi)非但是對學生和家長隱私的侵犯,也無法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家長關鍵詞三:過度參與
一些家長認為,學校給家長的負擔過重,“明明是學校應該承擔的教學任務,現(xiàn)在都要家長來承擔,還要在微信上打卡,學習之外還有綜合實踐課程,不幫孩子吧,孩子自己完成不好,幫吧,失了真不說,我們家長也沒那么多時間?!?/p>
隨著微信群的建立,很多教師都會講教學任務都下放到微信群中,要求家長代替教師來完成,比如課前要求家長輔助學生預習,課后要求家長幫助學生鞏固,更有甚者要求家長為學生講解課本內(nèi)容,教師只負責檢查是否完成。而且在小學低年級階段,課外實踐活動和手工課程較多,而這一學段的學生很大程度上并不具備獨立完成這些任務的能力,基于考評制度,家長只能“代勞”。這些行為顯然已經(jīng)超過了家校合作的正常限度,是教師推卸責任的一種行為,但由于身份差異導致的教師與家長之間天然的不對等,使得家長無法推拒,只能被動接受。但長期處于這種家長“過度參與”的家校合作中,家長勢必疲于應對,甚至對學校教育和教師失去信心。
以上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都要求家長和教師之間能夠換位思考,建立群內(nèi)公約,注意溝通方式方法,明確溝通內(nèi)容,規(guī)范溝通語言,共同推動以促進孩子成長為核心的家校合作。
本文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終身學習實驗室”(ilovetulll),作者李焱如。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