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在“聚力鄉(xiāng)村教育振興——2019年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20+’論壇年會”分論壇“創(chuàng)新型鄉(xiāng)村學校構建”上的講話:重新定義鄉(xiāng)村學校。
從一位支教者“蛻變班”的故事談起
25歲的張鑫杰,是云南省臨滄市云縣漫灣中學的支教教師。去年7月,他參加了“美麗中國”支教項目,作為一名志愿者前往臨滄支教作為八年級133班班主任,他的生活與班里的學生們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這是一個從全年級后50名中選出25名學生組成的班級。
“如果再有機會教蛻變班,我會想要更早地開始,更早地關注到這些學生,讓他們更早地踏入改變的大門。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這個班級里,去充分地研究他們的心理和習慣,改善帶給他們的課程,發(fā)掘一種能讓其他項目老師和當地老師借鑒的關于后進生的教育模式,甚至能夠在更早的學段去改善大批量后進生的問題?!泵利愔袊?6-18屆項目老師 韓雨航說。
張鑫杰說:“在很多人看來,初中未畢業(yè)出去學技術對很多農村學生來說也是很好的一條出路。但是我們并不認為十幾歲的孩子僅僅有一條‘技術之旅’作為唯一的選擇是值得欣慰的事情,他們本應該有更多的選擇。
正路很多,除了學技術,他們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光中還應該有更多選擇,至少老師應該增加對每一個孩子的支持,充分挖掘每一個孩子的潛能,這也就是我常說的:在沒有付出努力之前,你憑什么覺得,有些孩子就該學美容美發(fā)?”
美麗中國的的支教者意識到對“后進生”的關注,無疑是很有意義的。因為在應試教育系統(tǒng)中,被關注的始終只是前10%的人。
這個概念可以放大:對于許多升學無望的農村學生而言,什么是他們需要的教育?
“重新定義農村學校”這個命題,前提是重新定義農村教育,是重新定義知識、學習和學校。
對農村教育的認識,首先是現(xiàn)實的層面:
基本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農村學校的硬件明顯改善,“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基本都解決了?!?/p>
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三類農村學校:縣城大班額、大規(guī)模學校,鄉(xiāng)鎮(zhèn)寄宿制學校、鄉(xiāng)村的小規(guī)模學校,其問題各不相同,針對的群體也逐漸分化。
許多農村學?!吧虾脤W”的追求,實際上成為對城市化的應試教育的追求。
問題是,對于許多學業(yè)成就尚不達標的學校,這是否是一種合理的目標?在西部農村、尤其是民族地區(qū),問題相當嚴重。多數學生沒有可能進入高中、大學。那么,對于他們,義務教育的功能和責任究竟是什么?什么樣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對農村教育的認識,還需要有超越現(xiàn)實的層面,超越性的反思。
如同一個國際組織《重新定義發(fā)展中國家的教育》的研究報告所稱,許多發(fā)展中國家輟學率很高,表面的原因如上學難(路途遙遠)、上學貴、上學對就業(yè)沒有什么幫助等等。
尋找背后的原因,是教育和生活的嚴重脫節(jié),“這種脫節(jié)在發(fā)展中國家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發(fā)展中國家的教育規(guī)劃通常采用的是著重關注數學、科學、語言和社會研究領域的西方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這些規(guī)劃將稀缺的教育資源分配給像希臘神話、素數理論或地殼運動這樣的課題,這些課題可能會提升學習者的智識水平,卻和貧困兒童生活狀況的改善沒有多少相關性。這些孩子最終的境遇恐怕還是在家庭或鄰居的農場工作,或者做點小生意。
然而,學校教育既不能教給學生管理自己稀缺資源的財商素養(yǎng),也不能在創(chuàng)造機會、保障生存、積累財富方面給學生提供指導。此外,生理健康是穩(wěn)定一個人的經濟狀況和生活質量的基礎,但學校很少為學生提供保障生理健康所需要的各方面支持。在貧窮地區(qū),預期壽命相對較低,不僅僅是因為醫(yī)療資源的缺乏。那些本可以采取簡單措施就預防的疾病,卻在貧困地區(qū)嚴重破壞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經濟狀況。其實基本健康生活習慣的指導(如洗手)就可以大幅減少這些疾病的傳播。
作者提出的解決方案也就順利成章:增加那些有助于提高發(fā)展中國家學生及其家庭、社區(qū)的生存狀況和身心健康的課程,并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學生的參與性,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學以致用。
長期以來,我們不證自明地認為提高學生分數就是教育質量。現(xiàn)在,需要有一場革命性的變革:
“我們堅定地相信,貧困地區(qū)的學生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學業(yè)方面的技能,而是能夠讓他們提升自己收入前景和身心健康的生活及生存技能。這些技能包括財商素養(yǎng)、創(chuàng)業(yè)技能、維持自身健康的能力以及一些管理能力,如團隊合作,問題解決和項目管理的能力?!?/strong>
這種模式被稱之為“為生活而教”。在這種模式下,學校的教育目標從“達到一定標準測試的考試成績”,轉變?yōu)椤皩W生及其社區(qū)的經濟和社會福祉產生積極的影響”。
教育的具體內容以及教學方法論也必須發(fā)生顯著的變化。首先,創(chuàng)業(yè)和健康模塊將是會所有小學生必修的課程內容。第二,該模式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 學生們以小組的方式進行學習,并且學會自行去解決復雜問題以及管理項目。
這正是Vicky在哥倫比亞的“新教育”項目的核心價值:與學習者生活相關的學習內容、在實踐中加以應用,以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過程。這三者的獨特結合,可以幫助學生們掌握一整套的知識、技能、態(tài)度,使他們在離開學校后,無論是去上大學還是留在鄉(xiāng)村,他們都能取得成功。這也是面向農村學生的素質教育的內涵。
是采取新的行動的時候了。我們需要繼續(xù)為提高學業(yè)成就而努力,但是要用“達標+成長”的評價取代單純的達標;同時,迫切需要找到一種能在貧困地區(qū)帶來社會和經濟變革的教育方式,要開辟新的方向,實施“為生活而教”。
這并不是全新的概念。早在一個世紀前,杜威和陶行知所倡導的“生活教育” 即已開辟了這一方向。陶行知提出“來自生活的教育,依據生活而教育,為改善生活而教育”,提出生活教育的五大目標“健康的體魄、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生產的技能,改造社會的精神”,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樣的原則,發(fā)明了“小先生制”等許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網紅村小”范家小學里,老師用平板進行教學
今天,我們迫切需要建立農村教育、農村學校新的認知和定位。要在課程學業(yè)之外,加強農村學生非認知能力即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增加口頭表達、健康知識、理財教育、信息素養(yǎng)、團隊合作、管理和領導力等方面的課程和教育。
這既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有許多教育工作者參與第一線的實驗,獲得經驗。如果每一所師范學院都有一所這樣的試點學校,那么“新農村教育”的實驗就有可能開展、起來,使許多無法勝任學業(yè)的農村孩子終身受益,走向未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21世紀教育研究院”,作者楊東平。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