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青塔(cingta-com)
又是一年秋招季。又到了一邊為畢業(yè)論文焦慮頭禿、一邊為招聘職位獨自消愁的路口。當然,每年比職位本身更容易引發(fā)熱議的,往往是直擊靈魂的“薪酬”。
對于早早確定去企業(yè)工作的斗士來說,“薪酬”是滑動鼠標、肉眼可見的數(shù)字,沒有你想不到,只有你夠不到;而對于那些苦讀十數(shù)載、一心留高校的碩博應屆生,“薪酬”仿佛成了無限神秘的未解之謎,你用盡力氣旁敲側(cè)擊,最后也只能在拿到工資條后,長嘆一聲:唉,原來這就是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
模糊不清、美化夸大、文字游戲……今天,小編就來陪你一起排排有關高校薪酬的大坑,看看這些隱蔽的套路,我們?nèi)绾瓮昝酪?guī)避!
01“按事業(yè)單位標準”,是什么標準?
如果你成功通過了一所高校的簡歷篩選,又過五關斬六將地殺到簽訂三方的環(huán)節(jié),大概就會在前往人事處的路上,偷偷暢想合同上工資一欄的數(shù)字,然后盤算著吃頓大餐慶祝一番。但事實是,你會看到涉及薪酬待遇的部分,只有一句“按事業(yè)單位統(tǒng)一標準”。
這說了等于沒說的標準,究竟是什么呢?
一般來說,高校普通教師的薪酬由工資性收入和非工資性收入兩部分構(gòu)成。工資性收入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補貼獎金,這些收入通常指代“按事業(yè)單位統(tǒng)一標準發(fā)放”的那部分錢。初入高校工作的“青椒”、輔導員以及行政人員等教職工,拿到手的大都是工資性收入,不同層次、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學科體系的高校略有差別,但也與當?shù)氐南M水平大致成正比。而非工資性收入包括科研收入、評審費、稿費等等,隨著年限積累和職稱評定,這個類別的收入將逐漸成為決定你薪酬天花板的關鍵因素。
02“年薪”的奧秘,你思考過嗎?
除了“按事業(yè)單位標準”的說法,還有一類薪酬說明比較常見——年薪。仔細瀏覽各大高校官方網(wǎng)站或者青塔人才網(wǎng)的招聘信息,便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院系直接負責或項目制的碩博人才引進,會標注“年薪10萬起”“年薪15萬”這樣尚可接受的條件。看到這兒,“小白”應屆生天然地認為,10萬、15萬,就是實實在在到賬的真金白銀。但其實,打包宣傳的“年薪”,往往囊括了五險一金、各項福利、甚至年終獎;換句話說,凡是能加進去的所有稅前收入,組成了傳說中的“年薪”。
咱們再折合月薪算一筆賬,就知道實際落袋為安的收入縮水幾分了。
以年薪10萬為例,假如正常除以12個月,倒推平均月薪應該是8000元左右;但實際上,正向思維下的薪酬是:拋除每個月1000-2000元不等的住房公積金,500-1000元不等的“五險”,再按稅前收入扣除幾百塊的個人所得稅,最終剩下5000-6000元。這中間的“差價”,不存在欺騙或造假,而是一種文字游戲般的繞圈子。之前傳得沸沸揚揚的“復旦大學教授工資條”事件中,令人咋舌的“應發(fā)15335元”和“實發(fā)8271元”,便是另一種佐證。此處并沒有“黑化”高校待遇的意思,畢竟住房補貼、安家費、科研啟動費等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也是有益補充。只是想提醒大家,謹慎理解高校的薪酬,若是非常心儀的學校,更加需要多面詢問,盡量避免“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扎心局面。
03 地域之間,薪酬差別有多大?
“每個月拿著4000、5000塊的工資,都不好意思和家里人說?!?/p>
“你坐標哪里啊,這么低,我大概到手8000元?!?/p>
在某學術(shù)科研論壇上,輸入“全國高校講師薪酬待遇”進行檢索,上萬條留言信息使這一話題熱度高居不下。對比地域之間的薪酬,也成為眾多碩博應屆生決定去向的徘徊之處。
通過論壇留言和私下了解,目前從地域來看,高校新進教師薪酬:一線城市>東南沿海城市>中西部城市,到手月薪分別在8000元起步、6000-8000元、4000-6000元,與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水平密切相關。除此之外,不同層次、不同學科的高校薪酬也會略有差異。從高校層次來看,頂尖高校與普通公辦學校的薪酬差距不大,反而民辦和??茖W校比前兩者高出一截;從學科分布來看,理工科和醫(yī)科出身的應屆生薪酬明顯高于文科。至于這樣的薪酬分布是否公平合理,以及怎樣實現(xiàn)收入的快速增長,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總而言之,全國各高校之間的薪酬會因地域、層次、學科等影響而呈現(xiàn)不同,但這種差別并不失控。無論你進入哪所高校工作,暫時的薪酬也只能決定起點,未來的高度還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04 相對客觀的薪酬,去哪里了解?
相比于公司企業(yè)的“明碼標價”,高校薪酬確實無法準確了解。有人說,在市場競爭壓力的驅(qū)動下,前者需要以“高薪”這張明牌吸引人才來保持向前趨勢;而后者因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穩(wěn)定自由的“鐵飯碗”標簽能天然吸引高學歷人才,即使模糊薪酬也無妨。我們暫且不去評價它的正誤,而嘗試把視線拉回到求職者身上。
也許碩博畢業(yè)進高校是順理成章的選擇,也許教書育人是從小到大的夢想,但能拿到多少工資、實現(xiàn)經(jīng)濟獨立一定也是占較大權(quán)重的去留因素。
那么,應該通過哪些渠道去了解相對客觀真實的薪酬呢?
首先,爭取“官方回應”。前面提到,一般情況下,碩博應屆生的引進都是由高校人事處組織考核,基本都是“按事業(yè)單位標準”發(fā)放工資;但也有一些學校是院系直接負責,這時詢問和談判薪酬的空間比較充分,完全可以大膽提問,在雙向選擇原則的引導下為自己爭取利益。
其次,求教于同?;蛲星拜?。在前來面試或者拿到offer時,先控制住自己的激動情緒,及時發(fā)動身邊的人脈資源進行求證。同校前輩無疑是對薪酬具有發(fā)言權(quán)和可信度的不二人選,同行前輩則會憑借經(jīng)驗給出相對實際的參考建議。
本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青塔”。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來源:青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