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關于校園里的人臉識別技術

作者:焦建利 發(fā)布時間:

關于校園里的人臉識別技術

作者:焦建利 發(fā)布時間:

摘要:在校園里的人臉識別,“共享”自己的哪些數據以及什么時候共享數據方面,學生和教師并沒有選擇權,也沒有辦法進行自我策劃和限制。

微信截圖_20210203085647.png

*來源: EduTech自留地(ID:ET2018A)

在技術派教師微信圈子中,圈友 Make 轉發(fā)了來自微信公眾號鳳凰網財經的一篇題為《監(jiān)控那個“壞學生”》的文章,這篇文章是鳳凰網財經轉發(fā)自微信公眾號深燃的。

文章關注的是,1月28日,一份來自河南鶴壁高中的“違紀情況通報”,該通報公布了學校高三年級1月18日-1月24日的違紀情況:

3班XXX上課睡覺、4班XXX在抹護手霜、5班XXX考試睡覺、7班XXX向別人傳爆米花.....

這份“通報”在諸多社交平臺上流傳,引發(fā)巨大爭議。

微信圖片_20210203085801.png

21世紀,我們生活在一個攝像頭和面部識別系統(tǒng)無處不在的生存環(huán)境之中,在每一個人的周圍,射頻識別芯片和電子收費器隨處可見,具有定位和位置跟蹤功能的智能手機,使得個人隱私與技術倫理問題空前突出。

今天,面部識別技術現已被引入到人們公共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治安、社區(qū)管理、銀行、交通、以及校園和學校生活....

這些試圖將人工智能技術、新型傳感器、大數據、以及面部識別與檢測技術集成到包括中小學校的學校教育實踐之中,試圖解決諸如校園安全、自動注冊、門禁、監(jiān)考、課堂紀律、以及學生情緒檢測等問題。

到目前為止,這些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視為對常規(guī)學校系統(tǒng)的一種重要補充。然而,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科技工作者,必須要深刻地和清醒地認識到:校園里的攝像頭和人臉識別,在產生可能的預期的積極效應的同時,勢必會帶來諸多許多其他社會挑戰(zhàn)和問題,需要特別加以關注。

你知道,

在這黑洞洞的攝像頭的背后,

誰在瞪著大眼睛看著你嗎?

你知道,

誰在以什么目的何種方式

在使用你的授課和影像嗎?

你知道

到底誰在為你的肖像權負責嗎?

之前,2019年9月,自留地君曾發(fā)表過一篇推文,題目是《教室里的攝像頭與人臉識別技術》。

最近一些年,人們開始對人臉識別與面部檢測技術表現出濃厚興趣,試圖將其作為學生在面對面的課堂教學以及在線教學情景中“參與”和“投入”學習的一種指標加以應用。在每年的展會上,也總是可以看到不少類似的系統(tǒng)和產品受到人們的關注。

學生的諸如眉毛抬高、眼瞼緊繃和口腔凹陷之類的面部動作,面部微表情狀態(tài),以及眼動眼神等,也許可以讓我們瞥見學習者的思考方式、專注程度、學習體驗等等。

不少研究人員試圖以此作為證明學生是否(不)參與面對面或在線學習環(huán)境的一個指標。作為一種持續(xù)、非侵入性的方式......,來了解學習者當前心態(tài)的某些方面',這是人們對面部識別興趣日益增長的重要動力。

當然,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做一種合乎人的目的性的存在,在校園中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也有許多問題和擔憂,這些隱憂使得人們對學校中的面部識別技術的實施產生了進一步的嚴重懷疑。這些懷疑和爭論包括:

由于面部識別技術量化和構造學生面部數據的統(tǒng)計過程本質上是機械的和簡化的,在增加算法輔助和技術支持的同時,它可能會導致學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減少,從而使得學校交流變得非人性化。

面部識別是機器學習的結果,這就使得人臉偵測識別系統(tǒng)會偏重于“檢測”和識別出的某種人群,如黃種人或白人,而對其他性別和種族無法“識別”,導致事實上的歧視。

在校園里的人臉識別,“共享”自己的哪些數據以及什么時候共享數據方面,學生和教師并沒有選擇權,也沒有辦法進行自我策劃和限制。這也增加了關于學校面部識別系統(tǒng)的“知情同意”承諾的不足。在這一點上,與教室里的攝像頭所帶來的倫理挑戰(zhàn)是一致的。

面部識別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技術。這些技術將繼續(xù)被學校以各種意圖和理由所采用,從在校園安全,到更好地指導老師在教室內的注意力。

這個是大趨勢,銳不可擋!在整個2021年,以及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各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以及教育科技研究人員、相關的企業(yè)和廠商,都將會持續(xù)關注和推進該技術及其在學校場景中的應用。

教育工作者現在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是,是否存在某種方式,重塑這些技術,以實現更有益的、和/或更好的、更加合乎人的目的性的現實未來前景。

參考文獻:
Mark Andrejevic & Neil Selwyn (2020)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s: critical questions and concerns,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45:2, 115-128, DOI: 10.1080/17439884.2020.1686014
Brenda Leong (2019) Facial recognition and the future of privacy: I always feel like … somebody’s watching m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75:3, 109-115, DOI: 10.1080/00963402.2019.1604886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EduTech自留地”,作者焦建利。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EduTech自留地;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EduTech自留地
芥末堆商務合作:王老師 18710003484
  • 關于校園里的人臉識別技術分享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