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才極有可能成功?

作者:郭兆凡 發(fā)布時間:

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才極有可能成功?

作者:郭兆凡 發(fā)布時間:

摘要: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大問題

FtSyfe1ibtfM2QicvDgdOaRhQsHF80W8D3lI2NGe3Sy2kVNkzdZalKqRAoibpk8TIv2MEyqqVcKPdBicMrRaoHyecQ.jpg

*作者:郭兆凡,C計劃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清華大學學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碩士,曾任職于高盛集團、21世紀教育研究院

大學畢業(yè)幾年后,我決定轉行做教育。觸發(fā)這個決定的,除了一直以來的興趣,還有這樣一件事。那好像是我的印象中,第一次以旁聽的身份坐在教室里,一個高中語文老師在講著一篇我現在已經完全記不起來的課文。由于實在無聊,我有很多時間去觀察,有學生在發(fā)呆,有的在看課外書,有的在小聲說話,有的看手機偷笑,認真聽課的沒有幾人。這或許都是司空見慣的場景,但那一刻卻深深的觸動了我,頭腦中有個盤旋不去的問題:老師,以及其他的成年人,真的有權利浪費別人的生命嗎?

進入教育行業(yè)以后,因為工作原因,我有幸走訪過幾十個嘗試教育改革的創(chuàng)新案例,對比過不同情境下學生們完全不同的生命狀態(tài)。后來創(chuàng)業(yè)做C計劃,自己也會做講座、工作坊、在線課程,更深刻的體會到教育的不易與深邃。今天,想和你分享一點我的思考。

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大問題

談論教育的時候,眼前的小問題總是很容易被人們關注到。孩子能考上哪所學校?這學期某門課考了幾分?會背誦幾首唐詩?得到老師的哪些夸獎?參加了幾個興趣班?

然而更重要的問題卻常常被忽略:當下以及不遠的未來,社會和個人面臨著哪些重要問題?這些問題和教育有什么關系?

看看我們成年人的世界。

在個人層面,很多人面臨著精神世界的匱乏。

終其一生都:

  • 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優(yōu)缺點、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和人生的目標。劉鑫在江歌被殺的那夜之前,或許從沒想過,自己在重大事件中會如何抉擇。很多人用最惡毒的話語、甚至觸犯法律的行為,攻擊出軌的明星、虐待小狗的人,在替天行道的過程中,可能也沒有深刻的思考過什么樣的道德觀念和行為邊界是更合理的。很多人考研、考公務員、結婚、離婚、成為房奴/孩奴,可能也沒搞清楚這是不是想要的人生。

  • 不能主導自己。喪劇之王《馬男波杰克》里的馬男總是處在自我厭惡和否定的狀態(tài),總向自己發(fā)誓,不要再傷害別人,要少喝酒,少浪費時間,要去跑步,要把握自己的人生。但他從未做到。元旦忙著定計劃,圣誕忙著做總結的很多人們,或許從不敢比對計劃和總結?;蛟S每個人,都該先學會和自己和平相處。

FtSyfe1ibtfM3ZPWh50to6o3E9iay2Aqn4lsak0mN7CQg4YI7hqVTvibnU6AyNDXkiaib0zRics7FuNeD00yYURKQECQ.jpg

  • 不能發(fā)揮自己的潛力?!读瞬黄鸬柠溕獱柗蛉恕分械呐?,如果沒被丈夫拋棄,在50年代的背景下,可能想不到自己會成為有獨立思想的脫口秀演說者。在困境中突破自我的人們值得被敬重。但難道一定要遭遇巨大的傷害才能絕地逢生?在任何環(huán)境下,人能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呢?而一些應試教育的受益者,可能看到自己得到了高薪而穩(wěn)定的工作,卻忽略了自己有可能失去了興趣愛好,失去了在不確定中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勇氣,失去了無數更好的可能性。

FtSyfe1ibtfOV4xzj4r9UqdcjCSABLMsOWQo8KtVqQBZltv6ge8wsJNpwlJMEBE1J7RL79SvfHYu5uNgTPYcKHg.jpg

在人際層面,很多人很難建立信任、親密、持久的關系。婚姻的意義是什么?友誼的價值是什么?能不能和父母和解?婆媳、妯娌、同事、師生間的矛盾是否難以避免?那種發(fā)自內心的、真誠的、動人的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變得如此少見,而什么都不相信的犬儒主義變得如此盛行。

在社會層面,很多人很難應對當代的問題和沖突,也很難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

社會問題存在于各個領域。公司招不到稱職的人才,環(huán)境污染和飲食安全問題影響廣泛,官僚和學術尤其腐敗,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缺乏社會責任甚至違法的企業(yè)比比皆是。如何分析問題的原因?如何積極采取行動?很多人想不到分析的思路,也找不到應對的辦法,更沒有行動的勇氣或決心,流于網絡上的謾罵和譏諷。

社會沖突撕裂著不同的階層和身份。過去的一年中,陜西孕婦跳樓后家屬和醫(yī)生的沖突升級,湖南16歲學生刺死老師,紅黃藍某幼兒園老師針扎幼兒,大學生李文星疑被傳銷組織害死,于歡刺死辱母的催債人。這些沖突發(fā)生的深層原因是什么?普通人應該如何看待這些事件?如何避免類似的沖突再次發(fā)生?

未來的挑戰(zhàn)來自于信息化和全球化。谷歌研發(fā)的阿爾法狗(Alpha Go)閱讀了大量棋譜,擊敗了人類圍棋界排名第一的柯潔;隨后開發(fā)的阿爾法元(AlphaGo Zero)不依賴人類玩家的信息,快速戰(zhàn)勝了所有之前的阿爾法狗系列。機器替代流水線上的工人早已實現,或許在不遠的將來,人工智能也會取代不少律師、會計師、精算師等腦力工作者。另一方面,全球化的中國企業(yè)可能感受到了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和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做代工和小商品的中國企業(yè)也感受到勞動力更低廉的東南亞國家的挑戰(zhàn)。

FtSyfe1ibtfM3ZPWh50to6o3E9iay2Aqn4zibaZ5Pl2Xtdv2k9ZjwHia8AUQUahZc4PJy5cHQMy8FkVGJzm9gsnPeA.jpg

這些問題,是教育的責任嗎?應該等它們發(fā)生以后再去解決?還是通過好的教育預防這些問題?

這些確實不僅僅是教育的責任,制度和文化更難逃其咎。但這些問題和教育都有密切的關系,成年人總是容易忘記這一點。

以高考為目標的應試教育,能否讓孩子建立起經過審慎判斷的道德觀念和價值體系?有沒有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有沒有激發(fā)孩子的潛力?有沒有關注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習慣的養(yǎng)成?能否讓孩子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能否讓孩子應對信息化時代的諸多挑戰(zhàn)?是否培養(yǎng)了孩子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如果學校和家庭教育沒能完成這些責任,甚至起到了反作用,把孩子自學的權利都剝奪了。我們又怎能指望接受了應試教育的孩子在成年之后,面對種種困境,就可以逃過抑郁癥、逃過青年迷惘、逃過中年危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人生的逆轉,促進社會的和諧?

就像教育紀錄片《極有可能成功》( Most Likely to Succeed)(2015)上所說的,過去的幾十年中,名牌大學畢業(yè)生就意味著好的工作,但在未來的幾十年中,情況很可能并非如此。當學歷不等于能力的時候,當人們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獲取更多教育資源的時候,面對信息化時代對個人更高的要求,高學歷也會被社會淘汰,中產也將不再意味著穩(wěn)定。

FtSyfe1ibtfNibbNddibrQV9XicjnuRxiaiajibkBaBNf6oib8HRFZ7ONzdpMuwiaaQRrNPulOaMibF1han5zCqs5XbOwicZA.jpg

如果我們對這些大問題缺乏思考,我們的孩子很可能會因為我們的無知,成為最直接的受害人。

有可能的出路

現在的教育制度沒能跟得上快速變化的社會,沒能有效預防和解決日益激增的問題,還有出路嗎?

出路,或許是從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轉向培養(yǎng)能力和品質為主的教育。這包括但不限于:

  • 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創(chuàng)造力(Creativity)、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簡稱4C,為核心的軟能力/soft skills)

  • 品質:自信、毅力、勇氣、求知欲、思想開明等

這時候,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依然重要,但它們不再是筋骨、而只是血肉。知識被重新組織起來,為能力和品質服務,為解決問題服務。當知識真正被活學活用的時候,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可能更加深入,但也可能犧牲掉一部分知識性內容,例如少學了幾個方程式、少記了幾個化學公式。

《極有可能成功》提出了一個實驗性的可能出路。這個影片紀錄了High Tech High(簡稱HTH)這所發(fā)起于美國加州圣地亞哥的學校的教育方式。這是一所沒有分科教學、沒有教科書、沒有學期考試的學校,沒有特殊的生源(公立免費學校,隨機抽簽入學),大學升學率卻達到98%,平均成績比本地區(qū)高10%。17年間,它的模式復制到13所學校,涵蓋小學到高中。HTH主要運用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Learning,簡稱PBL)的方式,學生們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項目,為了完成項目,需要應用跨學科的知識,側重培養(yǎng)核心的能力和品質。

FtSyfe1ibtfNibbNddibrQV9XicjnuRxiaiajibXP4m4BK1rlWgiaibWGic7X3jqDrK4qUIOiaPvUiaYt2csGBzibnaanZUEgmQ.jpg

雖然上述數據并不能說明這些學生就能更好的在未來社會生活,但影片希望展現的是這種教育方式對人能力和品質的培養(yǎng)。影片記錄了剛入學的9年級的2個新生班,在古雅典課程中的學習體驗,核心展現了兩個孩子的成長和變化。由于HTH的老師有極大的教學自由,兩個班的項目并不一樣。

A班的老師組織了大量蘇格拉底式研討會,通過討論、詰問和寫作的方式,探討古雅典時期的制度和文化,然后由學生分組自編自導自演同主題的戲劇,并和現代巴基斯坦社會聯(lián)系起來。這個故事核心展現了一個小姑娘從內向羞澀,成長為自信的團隊領導者的過程。

B班的任務是分組研究文明從興起到衰落的原因,提煉出背后的理論,然后運用物理學知識,用齒輪、木板等工具,分組制作展板,來反映文明興衰的理論。最終各個小組的展板和一個大轉盤有機的結合,形成一副美妙的、運動的圖景。這個故事核心展現了一個男孩開始時非常自信,卻因為不聽取別人的意見,導致小組沒能及時完成任務。學期結束后,他又用了四周假期的時間,重新研究并完成了項目。影片中的老師和一些鏡頭也試圖告訴我們,這樣的個人成長絕非個例。學生們的專注、反思和成長,是影片關注的焦點。

這自然不是唯一的嘗試。在歐美,有各種形式的探索,從STEM教育(融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可汗學院,到各種形式的課堂改革。在中國,也有應試教育之外的諸多嘗試,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梳理了很多案例。比較典型的像是冬青和大車老師作為家長在11年前開始創(chuàng)辦的日日新學堂,在借鑒和摸索的基礎上,關注孩子本身的成長。

FtSyfe1ibtfM3ZPWh50to6o3E9iay2Aqn48ys9DNkABRdibkcfylEaWoFeyJ4AMZmgrtDgcicFfKibyyZGZjQc0wMPA.jpg

當然,不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教育形式并不都是好的,我也見過不少偏激的、狹隘的、違反人性的教育探索。這些創(chuàng)新的教育項目,往往也面臨諸多挑戰(zhàn),曲折前行。而且,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也不全壞。但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目標并不相同,給孩子帶來的改變也不一樣。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怎么判斷呢?不以高考的分數為主要標準,還能夠評價這些教育探索的好壞嗎?

上周我組織了兩場《極有可能成功》觀影會,約300人參加的現場,這是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

FtSyfe1ibtfM2QicvDgdOaRhQsHF80W8D3hkvx7vZ4IQ705jE60QKWapq4W9ySsfllaGmfcPRIhbBvmoEaYIzRFQ.jpg

怎么評價學生的軟能力和各種習慣或品質?這種評價當然是可行的,但確實比考察記憶知識要難得多。需要不斷探索這樣的評價體系,現在也已經有一些成果,有選擇題形式的測試,還有運用綜合評價的方法。例如針對批判性思維能力,有加利福尼亞批判性思維技能測試(CCTST),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即設計SAT,GRE,托福等考試的機構)初步研發(fā)的測試,思維能力測試(Thinking Skills Assessment,簡稱TSA,被用于牛津劍橋等高校部分本科專業(yè)招生前測試),美國批判性思維協(xié)會(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ty)設計的針對閱讀和寫作的測試。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即PISA測試)在2015年也開始嘗試測試學生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美國21世紀技能合作組織(簡稱P21)對學術和實踐領域的研究,針對合作能力,會評價小組和個人的任務產出以及溝通技巧,有時會輔以錄像等手法;針對溝通能力,會借鑒商業(yè)領域的電梯游說測試法,以及醫(yī)學、媒體領域的評價方式;針對創(chuàng)造力,則可能會從發(fā)散思維、產品評價和自我評估三方面進行評價。

當然,上述評價在中小學中的應用還很不成熟,但在出現完善的體系之前,每個老師和家長,只能抱著高考的大腿么?

有時候,我覺得人們過于迷戀以測試為標準的評價體系了,而忽略了更核心的:孩子本身,他們的興趣、感受、思想和變化。

當老師和家長們焦慮,不看分數,怎么知道孩子學到了什么?這時有沒有反問過自己:你有沒有通過平等的溝通和真誠的關懷,去了解過孩子?

孩子喜不喜歡TA現在學的東西?有沒有讓TA充滿熱情的事情?TA對世界充滿好奇嗎?TA關心社會和他人嗎?TA喜歡提問嗎?TA了解社會、學校和家庭中發(fā)生的事情嗎?TA對這些事情持有什么看法?TA評價是非對錯的標準是什么?TA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和別人的關系?TA用什么心態(tài)迎接新的一天?TA所接觸到的資源是否豐富?質量高不高?這些資源豐富了TA的眼界,還是限制了TA對自我和世界的探索? 為了解決問題,TA做出過哪些嘗試?……

很多時候,或許是與孩子間的交流太膚淺、或許是關注孩子的側重點有偏頗,成年人和自以為熟悉的孩子之間,并沒有發(fā)生深刻的連接。當我們放下焦慮,用心關注孩子本身,關注那些分數之外更重要的問題,就更可能區(qū)分,什么是更好的教育。

FtSyfe1ibtfM2QicvDgdOaRhQsHF80W8D3w5lZVhqqccCNXboQ6hnZk6mymtcPabwXHogzKde2r53hPGQE439luw.jpg

批判性思維

既然教育應該從單向講授知識,轉變?yōu)橐耘囵B(yǎng)能力和品質為主,但如果全方位改革的學校這么少,如果應該培養(yǎng)的能力有那么多,作為家長或者一個普通老師,可以怎么辦?

我覺得一種有效的方式,是從培養(yǎng)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入手,因為這個能力和其他能力密切相關,更基礎,更重要。

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有關思維的能力和品質,決定人應該信什么和做什么。這是一種獨立的、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維方式,雖然它與感性并不矛盾

它有三個關鍵詞:不懈質疑、多元意見、理性判斷。它也是在西方有兩千多年積淀,數十年學術研究的、具體的思維方法。它讓我們把思考和判斷的過程顯性化,看到自己和別人哪里出了錯、哪里應該被改進,最終幫助人明智決策、解決問題。

質疑,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谂行运季S的明智判斷,能幫助人改善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而批判性思維也要求人們有挑戰(zhàn)權威的勇氣、對解決復雜問題有耐心和毅力、要有開明的思想、有好奇心和謙遜的態(tài)度。

所以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撬動其他能力與品質的便捷之路。但是現在的學校教育普遍沒有培養(yǎng)這種能力,反而更可能打壓孩子的質疑意識與好奇心,該怎么辦呢?這就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家長,提供給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也需要更多的教育官員、校長和老師,意識到提高自身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性;當然,也需要直接面向孩子的課程。任何年齡段的人,只要有學習和改變的意愿,接受恰當的訓練,思維能力也會明顯的提高。這就是C計劃的初衷。

無論時代怎么改變,無論挑戰(zhàn)變得多么艱巨,這種明智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鐵飯碗”。它塑造著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人,也影響著這個社會的未來會走向何方。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C計劃”,作者郭兆凡。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C計劃;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C計劃
芥末堆商務合作:王老師 18710003484
  • 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才極有可能成功?分享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