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志龍博士
作者:錢志龍博士,獨立教育學者、探月學院督學、惠靈頓(中國)理事、北京中國學中心董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奴隸社會(ID:nulishehui),不端不裝有夢有趣的原創(chuàng)文字,聽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者講自己的故事。
2017 年 1 月,我以一種略帶戲劇化的方式被迫離開了我所熱愛的校長崗位。卻因禍得福地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從運營一所學校的柴米油鹽的疲憊,和整天擔心孩子受傷,家長咒罵的精神牢籠里掙脫出來。讓我終于有時間靜下來讀一讀那些買了沒時間讀的書;見一見教育圈內外那些優(yōu)秀而有趣的人;最關鍵的,去思考那些我一直推遲去認真思考的問題。
帶著這些靠干想無法解答的問題,我決定出去看看中國的其他城市,那些教育政策相對寬松的地方,學校正在發(fā)生什么變化。去看看世界的其他國家,那些我們認為極其發(fā)達或極其落后的地方,正在發(fā)生著什么事情。人家的學校是什么樣子的?學生是如何學習的?整個世界的發(fā)展趨勢是怎樣的?教育在這樣的趨勢里將要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01
在這一年里,我去了據(jù)說人民很窮但很幸福的國家 — 尼泊爾,在釋迦摩尼的出生地藍毗尼的寺廟里,觀察寺廟和學校的異同,也在沙彌學校和孤兒院里,看這些一無所有的孩子是怎樣的生命狀態(tài);
▲ 送尼泊爾孤兒院的孩子上學
去了以創(chuàng)新和教育聞名世界的以色列,拜訪了 80 高齡的歷史學家 Meron Medzini,聽他從歷史的角度來解釋教育的事;
▲ 以色列 Gordon 師范學院校長
也去了一窮二白的肯尼亞,在內羅畢最大的貧民窟,艾滋病感染率高達 40% 的基貝拉村里,協(xié)助某石導演和他的“人類之光”攝制組拍攝關于人類幸福的紀錄片《無用》;
▲ 肯尼亞基貝拉貧民窟的孩子
還收集了今年差點兒拿到教育界的“奧斯卡” — WISE 獎的 Mike Wamaya,看到他如何通過芭蕾讓食不果腹的孩子看見希望。
當然,我也去了全世界教育資源最豐富的美國,三次。前兩次分別拜訪了美國最創(chuàng)新的高中 High Tech High、最創(chuàng)新的大學 Minerva University、最創(chuàng)新的 IT 職業(yè)學院 Make School;在灣區(qū)學費最貴的私立高中之一 Sonoma Academy 帶了一個中學生的夏令營;參加了最有可能推動美國基礎教育變革創(chuàng)新的校長群體 NAIS — 全美獨立學校聯(lián)盟的年會;也參加了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潛能激發(fā)大師 Tony Robins 的“Unleash the Power Within”的 Boot Camp。
第三次,我和王建利博士,以及探月學院的 Jason 一同去了 Stanford 最具創(chuàng)新精神的 D School 和教育學院的 Fab Lab,聽說了 Open Loop 開環(huán)大學的創(chuàng)舉;在 Google 報告廳聽了曾在 4 個國家建了 400 所“希望學校”的 Adam Braun 介紹在正在打造的連鎖創(chuàng)新職業(yè)學校 Mission U;參觀了引領整個美國科技進步的 MIT,和他們用項目制學習構建的跨學科創(chuàng)新學院 Media Lab;在 Harvard 教育學院和商學院,我們見到了幾位哈佛教育論壇的主席,并跟來自中國的研究生們分享了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的現(xiàn)場……并在行程的最重要一站,我們在美國頂尖私立學校 Hawken School 見到了發(fā)起 MTC(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基于知識掌握的成績單聯(lián)盟行動的英雄 Scott Looney 校長。
▲ MTC 發(fā)起者 Hawken 學校 Scott 校長
其實我們早就知道,用一場標準化的考試,用幾個冰冷的分數(shù),絕不可能精確的描述和評價一個立體鮮活的孩子。我們也早就知道,用一種方法、一種尺度去評價猴子、大象、金魚、老鷹爬樹的能力是既不科學也不人性的。越來越多的數(shù)據(jù)顯示,標準化考試的成績并不能有效的預測學生在大學乃至大學畢業(yè)之后的表現(xiàn),而那些不太容易測量,也不太容易量化的軟實力才對孩子一生的發(fā)展更重要。
但我們?yōu)榱藞D方便,為了所謂的“完全公平”,湊合著這一用就用了幾十年。
更可笑的是,水漲船高的標化考試分數(shù)也已經(jīng)無法幫助高校甄別出他們想要的真正人才。打個比方,清華大學要招 300 個好學生,收到 3000 份申請,300 分滿分的考卷前 1000 人的平均分是 298 分,你說怎么選?美國大學雖然為了維系生計,不會拒絕中國留學生每年貢獻的萬億美金學費,但他們從來沒有停止抱怨過為什么這些從成績單看上去品學兼優(yōu)的孩子在美國大學的學術環(huán)境里卻捉襟見肘、舉步維艱。
更糟糕的是,無論是中國的高考,還是美國的洋高考,當這根標化考試“指揮棒”沒被撅斷之前,所有的學校和家庭都會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提高標化考試成績上,“素質教育”和“因材施教”的口號喊得再響也沒用,學生沒有時間去做跨學科的、項目制的學習,沒有機會實現(xiàn)個性化、差異化學習,也沒有辦法培養(yǎng)、發(fā)展那些真正重要的軟實力。
所以,當我聽說MTC這件事的時候,我興奮得夜不能寐。盼了這么多年,終于有人勇敢的站出來說一句:Enough is enough!。在去年的 NAIS 年會上,Scott 振臂一呼,說要徹底改寫美國高中申請大學提供的成績單,要用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培養(yǎng)的能力及核心素養(yǎng)的全方位的綜合評價,來替代原來單一粗暴的 GPA 和 SAT 標化成績。
截止到今天,以 Phillips Exeter Academy 為代表的幾百所美國優(yōu)質私立高中已經(jīng)加入 MTC 聯(lián)盟,以常春藤大學為代表的幾百所美國頂尖大學也已經(jīng)表態(tài)愿意接受Alternative替代性的成績單。還有幾百所公立學校在排隊等待聯(lián)盟向公立學校開放名額,像 High Tech High 那樣的特許高中除外,而探月學院即將成為第一所參加這個聯(lián)盟的海外學校。
Scott 校長還跟我們分享了一個好消息,曾推動美國高考SAT 改良的學術總監(jiān) Stacey Caldwell 今年 1 月出任 MTC 的 CEO。稍微懂點內幕的人都不難發(fā)現(xiàn),SAT 身后的 College Board 美國大學理事會是近年來讓標化考試的災難愈演愈烈,折磨美國高中生越來越狠的元兇。它的核心成員的倒戈,也暗示著這場新舊體制的博弈將引起美國教育圈不小的震蕩。
02
其實每一個國家我都可以寫洋洋幾萬字的訪學報告,但當編輯啦啦問我,這一圈走下來,觸動最大的一個地方是哪里?我想了一秒鐘:尼泊爾。
小沙彌們每天早上 4 點半起床,每天。我們周一到周五工作,周六周日會睡個懶覺,他們不會。他們高度自律,師父不在,他們也會這樣做。然后他們念經(jīng)打坐,每天都花很長很長的時間去思考,深度的思考,思考那些我們這輩子都沒有思考過的問題,那些教科書上沒有的東西,跟考試無關的東西。
▲ 尼泊爾沙彌學院18羅漢
這 18 個 11 歲到 17 歲的孩子,會照顧自己,也能照顧別人。師父在外面弘法的時候,他們很自覺地學習,大孩子幫助小孩子。他們畫畫,他們的畫特別特別的干凈,跟他們的眼神一樣干凈。他們也和這個年齡段的其他孩子一樣會調皮,但他們不會做任何傷害別人的事情。
尼泊爾的冬天也是有蚊子的,我們看見蚊子就會拍死它。但是他們不會。“難道就因為蚊子讓我們很癢,我們就有理由剝奪了他們生存的權利嘛?!”這就是慈悲,我們學校里不會教這個。跟他們在一起的一星期,表面上看是我在給他們上課,其實是他們在教我,教我一些很重要的功課。
因為沙彌學校沒有多余的床位,我必須下山去找地方住。地方很偏沒有旅館,于是我在一家孤兒院里住了一個星期。雖然出生不幸,但這些4到18歲的孩子相依為命的樣子,非常動人。早起的時候,他們每一個都會對著鏡子一絲不茍的梳著頭,大孩子幫小的上發(fā)油,編辮子,涂面霜,溫情無比的畫面,沒爹媽的孩子更知道如何詮釋互相照顧、相依為命的定義。吃完早飯,孩子們把自己的碗和用來抓飯的小油手洗干凈。孩子們整齊按年齡、學校分開排著隊,右手捂著胸跟學長姐念我聽不懂的誓言……他們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他們滿懷感恩之心,臉上一直掛著真誠的微笑。我工作過那么多學校,但是我很少見到這樣的微笑。
03
從尼泊爾回來,我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育真的出問題了。我們沒有搞明白上學和學習的區(qū)別,我們學校里在忙著教什么? 學術上我們叫它命題性知識,用大白話說就是那些要考的東西而已。而且我們知道這些知識考完了以后就沒有用了。
我們也誤會了教育和訓練的區(qū)別,我最尊敬的英國教育家肯·羅賓遜爵士說過一個很好的有關教育和培訓的比喻:“如果你的女兒從學校里回來說,爸爸,今天我們學校里進行了性教育,你會很開心,因為學校里為你做了一件你不太想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的女兒回來說,爸爸,我們今天學校里進行了性訓練,你會怎么想?”
但現(xiàn)在的學校做的最多的就是訓練的事情,跟教育關系沒什么關系。
研究證明,決定學習效能最關鍵的因素不是老師好壞、不是學校排名、而是學習動機。但我們卻恰恰不知道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們既不是為了求知而學習,也不是為了興趣而學習,更不是為了理想在學習,只是為了在下一個學段爭奪更稀缺的教育資源而學習,上一個好的小學是為了上一個好的中學,上一個好的高中只是為了上一個好的大學,僅此而已。
有點實力的家長就把孩子送去國際學校,或直接送去國外,以為搶到了一張諾亞方舟的船票。那讓我再跟大家分享一個“危言聳聽”的數(shù)字:美國大學里6年沒有拿到本科學歷就離開校園的本科生比例已經(jīng)高達40%。除了日漲夜?jié)q的大學學費讓很多家庭無力承受之外,也有更多的人開始質疑這筆“教育投資”是否仍然能像以前一樣保證合理的回報。
在和國內外近千名教育者對話的過程中,我也似乎觸摸到了一點全球范圍內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和脈動,迫不及待想要和大家探討教育乃至整個人類社會將要面臨怎樣的一場“滅頂之災”。這個世界變化的速度其實已經(jīng)遠遠超出我們的舒適范圍,而大多數(shù)人還活在自己給自己營造的安全感里,是因為他們習慣了看著腳底下還有多少人墊著底:無論時代怎樣變化,先失業(yè)的,先被社會淘汰的肯定不是我。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谷歌未來科學家雷·庫茲韋爾在他的《奇點臨近》一書中,預測超人工智能出現(xiàn)的時間點是 2045 年。也就是說,在 2018 - 2045 年之內,人工智能將用一個難以想象的速度攬下幾乎所有人類目前的工作。那些自以為站在金字塔頂高薪高俸的白領從業(yè)者無疑將會成為下一波下崗大潮的主力,包括但不僅限于曾被所有中國、印度、美國的家長們最希望孩子成為的會計師、律師和醫(yī)師。
因為失去價值而被歷史淘汰的也一定會包括薪水并不怎么高的教師們,尤其是那些什么都不管,只負責帶領學生刷題的高年級老師,以及像不符合時代需求的諾基亞生產(chǎn)流水線一樣的學?!傲魉€”。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還是像磨盤上的牲口一樣天天去課堂上學那些考完就煙消云散的知識,攢夠學分四年后換一張畢業(yè)證。
面對飛速發(fā)展且變幻莫測的未來世界,快速的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將成為最核心的生存技能之一,而絕不是僅僅靠一口流利的英文或哪所中外名校的一紙文憑?,F(xiàn)代意義上的高效學習不應該是用“4 年讀完本科”,“本科畢業(yè)馬上讀個3 年的碩士”,這樣大投入、長規(guī)劃的方式去進行,而應該是“學一點、做一點、再學一點”的節(jié)奏,是一群大人和小孩一起“試錯、反饋、迭代”往復循環(huán)的學習模式。
我并沒有鼓勵大家都退學的意思,也并非想一棍子打死所有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只是想提醒大家,雖然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教育,在過去的幾十年遙遙領先于中國,但目前我們遇到的是一樣的挑戰(zhàn),一樣逃不過時間車輪的碾壓。不是我觸他們眉頭(上海方言烏鴉嘴的意思),說不定“船大難掉頭”,那些百年歷史、百年盛譽的名校也同時積累了百年包袱和百年灰塵,可能需要更長的調整和應對時間。
Scott 校長預計 MTC 要用 5 - 7 年時間完成 New Model 的開發(fā)和落地。第一,我們等不起,中國 0 - 6 歲兒童總數(shù) 1 個億,6 年就是 2 個億,想想他們的未來我就睡不著覺。第二,從以往的經(jīng)驗來看,美國挖一個地鐵口的時間,中國三條地鐵線都建成了。就像我亦師亦友的同事王建利博士常說的:“說不定我們彎道超車的時候到了!”所以,我們不光要參與 MTC 在美國的行動,我們還要在中國同時推動并加速它的發(fā)生。
所以,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我們現(xiàn)在需要的不是小修小補,我們需要的是一場變革。
04
值得慶幸的是,在中國,一場偉大的教育變革正在悄悄醞釀。一方面,從國家“新高考”、“自主招生”的政策出臺開始,在中國最高教育科研機構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國際比較教育研究所王素所長的帶領下,以 STEAM 為代表的教育創(chuàng)新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經(jīng)費支持,自從 2017 年 3 月,《中國 STEAM 教育發(fā)展報告》公開發(fā)布之后,很多視野開闊、敢作敢為的公立學校校長已經(jīng)邁開了大膽的改革步伐。
與此同時,來自民間的教育創(chuàng)新也已滿地星火,漸成燎原之勢。我非常尊敬的兩位前輩,不遺余力的在為這場野火火上澆油:從來不怕說真話,對中國教育的亂象疾呼不止的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老師,和用媒體人的犀利和文人的風雅砥礪、推動教育變革的蒲公英教育智庫及《新校長》《星教師》雜志、蒲公英泉源學校的掌門人李斌老師。
每年由蒲公英教育智庫發(fā)起的以“未來”為題的教育創(chuàng)新年會,以及由 21 世紀教育研究院組織的 Learners’ Innovation Forum for Education — LIFE 教育創(chuàng)新論壇都是每個對教育有情懷、有想法的人不容錯過的教育盛會。 除了這兩場年會,這兩個機構一直以來還用期刊、書籍、專訪、培訓等不同形式不遺余力的搜集、整理全國教育創(chuàng)新的范例,為更多希望變革的學校積累了寶貴而實用的經(jīng)驗和教訓。
我多么想一一拜訪所有這些正積極探索著教育創(chuàng)新的機構,但終究是一具肉身。這一年里,盡了我最大的努力,走訪了以探月學院和一土學校為代表的近 200 所國內外學校和教育機構,受益匪淺。除了和黃兆旦博士共同發(fā)起了一場國際教育創(chuàng)新論壇,我還做了幾十場演講和培訓,寫了兩本書和 30 余篇微信公眾號文章。
反正我的死黨已經(jīng)調侃我不做教育家而要做呼吁家了,那我就索性再扯開喉嚨喊一嗓子:如果我們還希望在 2045 年奇點到來的時候,有一群 20 - 30 歲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年輕人可以跟人工智能對話或對抗的話,我們必須在 2018 年毫不猶豫的開始這場全民的行動,讓更多的跨界人才和資源果斷加入這場激動人心的教育變革,像一土學校和探月學院一樣,勇敢而堅定的邁出順應時代變化的步伐,才有可能讓中國的千年智慧重放光彩,讓中國的下一代成為拯救世界的英雄。
(本文轉自奴隸社會,作者錢志龍)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