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現(xiàn)在一些教育管理都“電子化”(“網(wǎng)絡化”)了,好多事通過某些APP完成,微信群也成了老師布置作業(yè)、家校溝通的平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成了人與手機或電腦屏幕的交流。
我從來不反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進入教育領域,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新的科技將更新我們的教育教學手段,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比如,對大班額學生的作業(yè)檢查,有時候的用手指輕輕一按,便一目了然。這的確是進步。
但我反對一切都“電子化”,因為面對面被“屏對屏”取代,教育所應有的人的氣息、人的溫度便沒有了。
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要關注心靈;不只是看知識的正誤,還要看精神的善惡。就算是知識傳授,我們也不僅僅看結果,還要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專注度、求知欲、情緒狀態(tài)思維方式等等因素,因為知識不是唯一的目的,更重要的還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而一旦沒有了人的氣息和溫度,真正的教育便消失了。
去年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未來教師會消失嗎?》。我愿在此重申該文中的一些觀點——
教育本身并不只是灌輸知識和傳授技能——知識和技能在教育的過程中,都是人格的載體。那真正的“教育”究竟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引領、情感的熏陶、價值觀的引領……一句話,教育是指向人的靈魂的。所有學科知識的學習都是人格形成的渠道之一——雖然是極其重要的渠道。天地人、德智體、真善美……構成了教育豐富多彩的內涵。雅思貝爾斯說:“教育,是關于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笔玛P靈魂,豈能交給沒有靈魂的網(wǎng)絡與機器人?
教育,更多的關注不是因果,不是規(guī)律,不是物性,而是價值,是精神,是人性。真正的教育過程,從來就不是師生之間單向的“我講你聽”“我說你練”的工程式的“機械操作”,無論教育者還是被教育者,雙方都不是冷冰冰的“程序載體”,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教育實踐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不是人與物的關系,而是人與人的關系――準確的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須——或者說已經融為一個整體。
一些機械的重復性的操作,可以通過現(xiàn)代技術取代,但從這些“機械的重復性的操作”中解放出來后,教育者更應該有充足的精力對準學生及其父母的精神世界——面對面的談心、家訪,還有手拉手的遠足,甚至完全融為一體的摸爬滾打……這些“古典”的方式永遠不會過時,而且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教育還原成“關于靈魂”的事兒。
信息時代,教育應該因科技而如虎添翼,而不是被科技吞噬。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鎮(zhèn)西茶館”,作者李鎮(zhèn)西。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