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伊里奇在《去學校化社會》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很具挑戰(zhàn)性的觀點:學校取代了教會,成為現代化的神權機構。
他認為,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已經把學校當成不可或缺的社會元素,把教育當成必須且不可繞過的生命手段,但這些觀念都是應該被質疑的。
如果我們看一個問題可以回到源頭,找到元問題,那么一定會有不一定的視角。
所以伊里奇問:人類為什么要受教育?不受教育可不可以?或者說,歸根結底,受教育是個人的自由還是應該被強制?
伊里奇認為它是一種個人自由。因為人的生命的自我實現,只關乎上帝,而與他人無關。你需要什么,就學什么,想怎么學,就怎么學,想跟誰學,就跟誰學,這完全是個體自由的選擇權利。但學校的出現,完全消解了個人的這種自由性。
通過兩百年的努力,“學校壟斷了知識,否定了其他教育途徑、教育方式、教育資源的價值和地位,造成了學校教育工作者、學生和家長對教育機構的依附和心理無能?!蔽覀儗⒅Q之為“知識的壓迫”。
在上月我們的論壇中,我們也提到“知識的壓迫”。它與商品的統(tǒng)治是一回事,都建立在權力的不對等上,或者說,建立在對產品的壟斷經營上。知識,在現代社會也是一種商品。尤其是在所謂內容付費的大潮下,這種商品性更加明顯了。
知識的壟斷直觀體現就是學校的層級。我們把知識分成各種層次,然后逐一填充到幼兒園到大學的過程,并賦予這些機構的運營人員以職責。學校的成果,則通過文憑的形式與社會流動掛鉤。
所以,一個神權化的機構就產生了?!叭藗儗W會了需要學校,往往就會不加思索地認為,凡教育上的問題,只要向學校增加投資,改善管理,就能得到解決。而人生的大問題,只能委托專家們去做。這些專家要領取高額薪俸,成為真理的代言人?!?nbsp;
伊利奇認為,現代學校所造成的知識層級,還直接催生了階層分流。這不僅阻礙真正的教育,而且造就了無能力、無個性的人,并帶來了社會兩極化和新的不平等。
當然,這只是伊里奇的部分想法,他還有非常長的論證過程。這些想法其實并非毫無道理。我以前曾說,對一個教師或家長來說,你要考慮“如果沒有高考你會怎么做?”,這個問題產生的答案很可能才是教育的真正目標。實際上,我們也可以這樣講,“如果沒有學校教育,你會怎樣生活?”這個問題的答案,才關乎人生命真正的意義,也包括一個人如何在現實世界生存下去的方式。
這些觀點看起來匪夷所思,但胡適先生講,可以“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雖然學校體系短時間內不可能消亡,但想一想這些問題,對教育的本質理解卻非常必要。
我們仔細看一看學校體系的構建,會發(fā)現它的出現是非常晚近的事情,也就是說,學校從來不是一個社會組成的充要條件。人類自身的生存,與學校沒有必然的關系。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想要在社會上立足,想要尋求一個完滿美好的生命,學校教育并非一個必然的途徑。如果學校不是一個人最好的選擇,他完全可以繞過學校,直接去尋求能夠達成目標的路徑。
伊里奇列舉了四個可能。最重要的一個是“人人互聯”。意思是,現在是一個人人可以互教的時代,通過互聯網和建立起來的人際網,人們可以學習各種所需的技能。學校將慢慢變得不重要。它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個學習中心,只是提供各種各樣的人和技能罷了。
所以,學校不應該成為一種信仰。人最重要的,乃是找尋自己的生命。在這一點上,學校尚不能壟斷所有途徑。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白卷”,作者白宇極。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