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小歡喜》劇照
學者許紀霖稱劉擎為“中國知識界一個獨特的存在”,羅振宇稱劉擎為“教授中的教授”,劉擎撰寫的西方思想界年度述評,被陳嘉映譽為“國內沒有第二個人能夠寫出來”,這些充分印證著他在學界公認的才華和分量。
2020年12月,劉擎憑借《奇葩說》從象牙塔走進大眾娛樂視野,開始了“破圈”之旅。他從哲學角度出發(fā),為觀眾思考日常生活提供了理論性視角。為什么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學生都不快樂?如何讓學生快樂成長?父母應該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劉擎教授對此作出回答。
文 | 馮燕,編 | Chelsea
學生的身份是多重而矛盾的,一方面,他們承受著深重的學業(yè)壓力,現(xiàn)實生活被父母嚴格把控;另一方面,他們又處于人生自我意識最強的階段,從心理上將自己視為具有事件決定權的成年人。
時代贈與學生自由,又催化著他們迷茫。
現(xiàn)在的學生不快樂
20世紀80年代,剛上大學的劉擎描述身邊的一切“像高速攝像機下綻放的花”--人的衣著變得鮮亮,精神世界亦豐富多彩。
而現(xiàn)在的生活,所有的事情都被數(shù)字化,可以被添加標注。孩子的愛好不再單純是愛好,“連街舞都開始考級”,由此那種曖昧不清、昏暗不明、野蠻生長的領地越來越少,而這些領地正是可以逃逸、放松的地方。學生的周末成為了周一至周五的延續(xù),他們無處可逃。
在“十三邀”官方微信公眾號,《壞消息是我們好像沒有辦法,好消息是我們仍意識到這是個問題|十三邀×劉擎》這篇推文下,一條長篇評論吸引了我的注意。
評論是一個對前途迷茫焦慮頗深的00后,看似享受著一流的教育,讀著令人艷羨的專業(yè),實際卻因為選擇“向錢看”的專業(yè)“一面迎合一面掙扎”,面對7位數(shù)的學費“覺得疲憊......”
或許家庭條件優(yōu)渥是個例,但“現(xiàn)在的學生不快樂”早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吨袊睦斫】祱蟾姘灼凤@示,中國約27%的年輕人有心理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抑郁。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以前很多學校免費給學生做心理咨詢,但現(xiàn)在因為需要排隊,每天只有八個免費的咨詢名額。
無獨有偶,有父母發(fā)現(xiàn)自己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喜歡玩減壓玩具。深入觀察得知,減壓玩具在小學生中非常流行,文具店里面有大量的減壓日記、減壓筆、減壓玩具。
劉擎分析道,在這個一切都可以數(shù)字化的時代,同學之間有比較,老師之間有壓力。學生所在的賽道非常明確:把分數(shù)放在第一位,畢業(yè)之后就是財富、工作第一位。職場和社會邏輯早已入侵學生生活,畢業(yè)就業(yè)只是學業(yè)的延續(xù),在比較之中跑著一輩子的馬拉松。
反觀劉擎所成長的八十年代,“人的物質沒有滿足,中國經過巨大混亂時期突然開放之后,學生相對單純,相信學業(yè)的重要性,相對比現(xiàn)在更集中精力在學業(yè)上?,F(xiàn)在的孩子比較心猿意馬,發(fā)展人脈為先的傾向越來越強。對未來就業(yè)的緊迫性和生活壓力的焦慮,有期待和落差?!?/p>
當下學生更容易感受精神貧瘠,心理受創(chuàng)。他們沒有掩體,因為他們被精細到分鐘。哲學回暖的一大部分原因,就是現(xiàn)在人的精神疾病越來越明顯。人的精神壓力,面臨著意義匱乏的問題。
早慧代替不了閱歷,快樂在于獲得價值
“知道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在劉擎看來,這是因為這些道理不是自己的道理,想要知道很多道理,必須要儲備閱歷。
很多道理我們都有所耳聞,但是沒有實踐過。所以這些道理都是浮于表面的認知,并非知行合一的結果。有“知”沒有“行”,所認知的道理只能停留在腦海中,并不作用于生活中。
劉擎除讀書之外,一直活躍在作家、話劇、戲劇、演講等圈子里,尋找自己的熱情。他曾上過八十年代的雜志、獲得萌芽文學獎,笑稱自己本該走上“賴聲川之路”,也擁有過很多“半途而廢的燦爛”。
劉擎陶虹排練話劇《萬尼亞舅舅》
他表示,一個人的學識、經歷、見過的人、遇到的事,這些經驗的匯集以及對這個經驗做的反思,凝結成他自己的判斷力。經歷過更多的事,有更好的智識,從而更有可能有好的判斷力。
不得不提的是,現(xiàn)在大部分孩子的睡眠時間、戶外活動時間是不足的,盡管相關部門提出了要求,為學生減負,但真正能達到孩子所需要的空白時間依然很少。老師和家長喜歡去問孩子“你將來要從事什么工作”,但不太去問孩子“你將來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而從小被困在束縛中,背負著爸爸媽媽的夢想的孩子,如何可以輕裝上路呢?
教育的目標是為了人才培養(yǎng),而人才常常是在某項具體功能上表現(xiàn)良好的能力,當學生往這個方向發(fā)展,的確會有顯著的成果,但引發(fā)的情緒危機也恰恰在此:人不是簡單的功能性“工具”,人是一個豐富的、全面的、復雜的存在。
當教育只關注一個人的“功能”,而忽略了其與世界,作為一個共同體的情感、價值、歸屬感、人際關系,甚至道德,那么教育就會為這樣的工具主義付出代價。今天教育真正的問題根源:目標被簡化了,人被簡化成某種功能。功能越單一,從孩子到父母,就會越來越焦慮。
在被問到,“過去十多年,社會達爾文主義愈演愈盛,面對這種現(xiàn)象有怎樣的感受。”劉擎毫不猶豫“我會震驚?!痹谒磥?,一部分年輕人,相信實力、強力,這種想法是已經過時了的西方想法。這種弱肉強食的思想,在學術界是非常鄙夷且批判的東西。因為這是對達爾文的誤解,達爾文主義是適(fitness)者生存,而非強(power)者生存。
接著,劉擎反問道,特別現(xiàn)實主義的人,在這個世界上,真的吃得開嗎?當我們用現(xiàn)實主義來評價一個人的時候,無論是同學、還是同事,對于特別巧于心計斤斤計較的人,在任何領域都吃不開。而這種人,也同中國的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背道而馳。
“倘若年輕人都堅持憑借單純的野蠻暴力獲得榮譽,便成了西方十九世紀野蠻的再登場,這不是中華文明的復興?!?/strong>學生要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精神生活,在學習和成長中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幸運的是,這份認知是可以引導的。
父母該如何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
劉擎分享了自己生活中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在那個年代,劉擎的父親也像其他父母一樣打他。但是他的父親有一種開明,打完孩子之后會分析原因。有一次他的父親問他是否知道為何挨打,他回答前一天他犯了很大的錯誤,但是父親心情好,沒有打他。而那一天他犯的錯誤微不足道,父親心情不好,反而打了他。自此之后,他再也沒有挨過打。
劉擎稱,這是他“第一次感到話語的力量,孩子也可以批評父母,也可以和父母講道理。”可見睿智的父母,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更容易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
劉擎曾和梁文道、周濂參加過一個對話《年輕人為什么不快樂?》,對話中提到一對擅于培養(yǎng)孩子的父母。這對父母有一對雙胞胎,均在人大附中讀書,面臨著中考壓力。老師評價兩個雙胞胎“成績一直很穩(wěn)定,但是進步空間非常大”,實際上是在班級里排名倒數(shù)三四名的樣子。
然而父母和兩個孩子都不焦慮,因為“她們在別的地方找到了自信。首先她們情商非常高,和所有的同學都是好朋友。其次她們心靈手巧,可以做出很多有趣的卡片,甚至可以將這些卡片賣出去,然后給自己的媽媽買一個冰激凌。”她們自己在“內卷”的教育中,找到了一種可能性,或者說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片天地。
雖然有些童年時代、少年時代的愛好,大概率不會變成今后的職業(yè),但是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讓孩子去時間自己熱愛的事情,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進取心以及應對挑戰(zhàn)的能力。如果他特別熱愛一件事情,就特別能夠有應對挑戰(zhàn)的愿望,并在最后自我驅動去克服那些困難。
家長時常恐慌“自己的孩子被別人家孩子超過了怎么辦?”。對此,劉擎指出,要擺脫教育焦慮,讓孩子快樂學習、輕松成長需要開闊的視野。未來世界復雜而豐富,家長要明白,一個孩子熱愛學習、與人為善、身心健康、擅于表達溝通以及與人合作……這些放之四海而有用的基礎能力,在任何行業(yè)都能快速成長?!拔覀兒鲆暳诉@些,抓住了一些特別皮毛、特別狹隘的解題技巧,很可能馬上就陳舊了,就像‘你拼命學算盤,計算機卻誕生了’?!?/p>
在他看來,足夠好的教育是,小心呵護孩童的早期成長,并慢慢發(fā)掘孩子的天賦,給予適當?shù)臓I養(yǎng),孩子自然會成長到自己應該長成的高度。
人的潛能多種多樣,同樣是在劇場,為什么大家都要看同一部電影?為什么不能有的人看話劇,有的人看昆曲呢?唯分數(shù)論的教育往往適得其反。
劉擎多次提到陸慶松的故事:
15進中央民族學院音樂系,后進入北京大學學習,畢業(yè)以后到清華大學工作。因為過的不快樂,五年后辭去體制內工作,生活在北京郊區(qū)。每周教一兩次鋼琴課,以此維持自己清貧的生活。他的房子是租的,沒有房也沒有車。只有一架鋼琴,和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有一次他的身份證丟了,去補辦。對方看到他的履歷,“北京人,北京大學畢業(yè),在清華工作五年后直到現(xiàn)在,沒有正式工作”一直以為是騙子,“這是騙子吧?怎么會有這樣的人?”
如果從外在標準看,他完全不成功,甚至是個Loser(失敗者),但他真正在過一種內在豐沛的生活,一種自己熱愛的生活。
“生活的空間好像在我們這里沒有多少選擇,陸慶松的故事卻給出了一個清晰的、另類的例子。他的生活是幸福的,因為它是有意義的。他的幸福絕對不是以財富、社會地位、名望、知名度......這些好像我們每個人都在追逐的一種指標來衡量的,他有他內心的意義和充實感。只是很多人做不到他這樣,他比很多人要純粹的多?!?/p>
或許這是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至少這代表了一種打破時代束縛的可行性。
父母的支持很重要。在大環(huán)境步步緊逼孩子情景之下,或許可以嘗試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結語
當我們把人生比作一場電影,如果每一秒、每一幀都是快樂的,那么這很難稱其為一部喜劇,甚至很難稱其為一部完整的電影。我們承認只有經歷跌宕曲折,電影才可能是一個有意義的故事。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讓我們的孩子永遠擁有享受快樂的能力,電影才會有一個好的結局。
關于劉擎
劉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紫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七季《奇葩說》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思想史、政治哲學、世界政治與當代政治思潮。著有《西方現(xiàn)代思想》《2000年以來的西方》《紛爭的年代》《權威的理由》等作品。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ischooledu”(國際學校在線,ID:Ischool_edu),作者馮燕,編輯Chelsea。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