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 寧寧 8月8日
在中國,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跟隨進城務工的父母離開家鄉(xiāng),但無法享受城市同齡兒童的受教育機會,也被排斥在鄉(xiāng)村教育體系之外,只能在一些民辦或公益學校中接受教育。他們也被稱為流動兒童。
據長期關注流動兒童群體的民間公益機構“新公民計劃”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北京0-19周歲流動兒童和青少年有93.3萬人,有37萬多人通過“五證”考核,獲得進入公辦學校讀書的機會,還有近8萬流動兒童被擋在公立校門外,又上不起昂貴的私立學校。他們可能是三環(huán)邊上小區(qū)對面菜販家的兒子,也可能是地鐵口賣烤冷面的女兒。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共有110所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為這8萬流動兒童提供教育機會。
放眼全國,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推測,流動兒童數量已達3581萬。截至當年底,全國約有205萬流動兒童就讀于打工子弟學校。 這些學校普遍存在硬件落后、師資不足的情況,還有一些證照不全,隨時有被取締的風險。
針對打工子弟教育質量問題,過去十年間,新公民計劃通過捐建學校,到資助優(yōu)秀教師、孵化教育產品等方式,試圖改善其教育質量。 但由于政策、環(huán)境等多種問題,新公民計劃的探索之路走得并不容易。
圖片來源:新公民計劃官網
捐建學校卻沒有“善終”
“中國的教育,要么是占主體的公辦學校,要么是那些收費高昂的私立學校,而這兩者都不適合打工子女?!毙鹿裼媱澃l(fā)起人徐永光曾在接受媒體收集時說。1989年,他注冊了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發(fā)起希望工程公益項目,資助貧困地區(qū)失學兒童。
近十年來,隨著城鎮(zhèn)化的高速推進,大批農村孩子隨父母進城,成為流動兒童。據新公民計劃統計,流動兒童數量從2000年的1982萬增長到2010年的3581萬人。該群體的教育問題也隨之進入人們的視野。
2007年,南都公益基金會成立,徐永光任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作為資助型基金會,南都公益基金會推出新公民計劃,包括新公民學校項目和新公民計劃公益項目,服務農民工子女。最初基金會計劃投入1.5億元至2億元,用5到10年的時間,在全國捐建100所民辦公益新公民學校,每所學校的捐資額在150萬至200萬元之間,預計將有5萬名農民工子女受益。
徐永光曾表示,新公民計劃探索的打工子弟教育“第三條道路”:政府給予扶持,學校性質是民辦公助;社會投入給予資助,社會資源進入學校;家長適當支付一些學費。
他曾舉例解釋這種模式的社會效益,以北京來說,政府財政為公辦小學學生每人每年投入大概一萬元,如果用“第三條道路”的模式,在社會資源的介入下,政府每年只要向每個學生投入一千元就能解決正常的教育問題。
但這一模式并未取得理想的發(fā)展,截至2010年底,新公民計劃僅支持了11所打工子弟學校。新公民計劃現任總干事魏佳羽分析,打工子弟學校多為民辦,且運營得好的學校不多,資金進入學校后,有沒有用到實際辦學中很難控制。作為一個公益機構也很難接手整個學校的后續(xù)運營。
另外,受各地政策影響,打工子弟學校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學校舉辦人很難對學校做長期規(guī)劃和投入。如果沒有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學校教學質量就難以跟上去。魏佳羽覺得,這已不僅僅是錢能解決的了。 2013年,新公民計劃退出了最后一所學校的管理,開始專注到其他項目中。
圖片來源:新公民計劃官網
資助老師亦不太理想
從2008年開始,新公民計劃同步推出另一個公益項目“微瀾行動”,通過評選“新公民園丁獎”,資助打工子弟學校老師。試圖從教師層面切入,改善學校教學質量。
2012年以前,該項目主要是每年從打工子弟學校的教師中評選出獎項,并為獲獎者頒發(fā)獎金。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有400多所學校參與,每所學校先選出兩位老師??偼度?00多萬元,其中獎金有50多萬元。該項目人力投入成本巨大。打工子弟教師群體沒有現成的網絡渠道,無法通過網絡連接,只能靠人力到一所所學校了解情況。幾年之后,新公民計劃覺得這種方式對老師的支持還遠遠不夠。
2012年后,新公民計劃開通了小額基金資助,對教學有任何想法的打工子弟學校老師都可申報,資助資金最高800元。四年后,這條路又陷入了尷尬境地,找不到好的老師了?!叭绻蠋熡辛讼敕?,我們有很多辦法可以解決,但難在他沒有那么多想法和意愿,給什么呢?”7年來,反復與這些學校打交道后,魏佳羽說,已經看不到這條路的盡頭。
在他看來,打工子弟學校最缺的是能教課的老師,至于教得好不好屬于次之的矛盾。缺乏師資的情況下,現有教師工作量大,老師很難再有心力去做其他教學計劃。
魏佳羽認為,教師層面有效的介入方式是與教師連接,“陪著老師,他需要什么,就支持什么。”這要深度的溝通。但這對本身人力就不足的公益機構來說,是很大的挑戰(zhàn)。
孵化公益機構但水平有限
2016年新公民計劃對外發(fā)布“邑思行動”,孵化專注某項教育產品與服務的公益機構。為打工子第學校開設性教育課程的希希學園便是孵化的機構之一。
今年3月,北師大兒童性教育課題組設計與編寫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曾一度引發(fā)輿論的強烈關注。性教育再次成為全民討論的話題。希希學園的進校課程正是北師大兒童性教育課題組依據《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研發(fā),小學階段共72課時,課程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每學期6課時。
但一年后,“邑思行動”面臨與捐建資助學校同樣的困境,僅僅靠錢解決不了機構的問題?!盁o論資金還是能力上,都超出了我們現有水平?!蔽杭延鹛寡?,雖然這件事情很值得做,但目前不適合做。
在解決流動兒童教育的問題中,新公民計劃遭遇的挫折并不是孤例,其他介入者也面臨各自的難題。
新公民計劃做了一個流動兒童教育公益組織圖譜,圖譜中有四類主體參與這個領域。打工子弟學校是最直接的介入者。魏佳羽分析,學校面臨的普遍難題是怎么確保收入以維持運營。現在大多數還是以學費收入為主,對于非營利的打工子弟學校來說,處境更為艱難。而能把好的教育理念落地的學校少之又少。
圖片來源:新公民計劃官網
嘗試用線下空間服務流動兒童
魏佳羽認為,更有效的是為流動兒童提供專業(yè)、優(yōu)質內容或產品的機構。他分析,從學校和教師方面改善打工子弟教育質量的方式,目前來看效果有限。他把目光聚焦到兒童本身。針對學前階段,新公民計劃打算做線下實體學習空間。
剝離了學校環(huán)境的實體空間,在魏佳羽看來有諸多的可能性。他認為,如今線上資源已經很充足,只要找到合適的人,把這些線上課程資源體系化地梳理成適合孩子的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就不愁。他對線下空間老師的要求是,不一定最會教課,但要最了解這里的學生,知道學生需要什么樣的課程,能夠陪伴學生完成這些課。
魏佳羽想把這種空間做成家長付費制。他分析,流動兒童的父母也面臨和雙職工家庭一樣的難題,沒人看護孩子,而對0-14歲孩子的家長來說,這是剛需。另外,他認為,流動兒童家庭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缺錢,購買力不是問題。
魏佳羽說,這是目前他所想到的最有可能持續(xù),而且效果可能還不錯的介入方式?,F在項目已經啟動,計劃先在北京進行試點。
來源: 芥末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