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 吉吉 11月14日
11月14日,在以“共建丨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為主題的GET2017教育科技大會上,慧科集團首席戰(zhàn)略官、慧科研究院院長陳瀅從新經濟、新科技和新人才三個角度分享了他對新工科的一些觀點,以及慧科集團在新工科背景下的實踐經驗。
“新經濟核心的元素還是以信息技術,包括我們今天講的互聯(lián)網(wǎng)等來驅動形成的,實際上新經濟在過去30年就已經有了?!标悶]認為,新經濟背后的推動是新科技,而當新科技推動的新經濟發(fā)展,我們則需要更多的新人才。
陳瀅給出的第一個立論是:新人才、新工科的出現(xiàn),就是因為在新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需要更多掌握新科技的新人才?!敖逃拷衲晖菩鹿た七@樣一個非常偉大的工程,將改變中國高等教育占三分之一以上的工程教育,而且會從工程教育不斷蔓延到我們講的常規(guī)理科、商科、醫(yī)科等等,現(xiàn)在有人提出了新商科,不管多新,我想這個新是體現(xiàn)在了我們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新模式、新結構、新需求、新質量等等,在新時代了,我們對人才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彼f。
陳瀅認為,在如今“新工科”建設中,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
以下是陳瀅演講實錄(芥末堆略有刪減):
非常高興,來跟大家分享“賦能新工科、培育新人才”,這個題目我想大家可能很陌生。不知道下面坐了多少個跟做高等教育體制內高校的、公立的、私立的,或者是第三方的企業(yè),可能會熟悉這個詞,但是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個詞可能很陌生。
我今天跟大家來分享一下慧科怎么樣做更好的教育,希望我們的創(chuàng)新模式、實踐,能給諸位帶來一些思索。
新經濟、新科技、新人才
不知道大家對新工科這個詞是否了解?從我們過去創(chuàng)新的角度來看,我把它分解成三個方面,實際上講述了新工科的啟蒙,它是如何來的。我特別想從三個角度:新經濟、新科技、新人才,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新經濟,在座的每個人都知道,新經濟核心的元素還是以信息技術,包括我們今天講的互聯(lián)網(wǎng)等等來驅動形成的,實際上新經濟已經在過去30年有了,你喜歡或者不喜歡它,新經濟已經在這了,我們可到看到新經濟實際上有四個方面的作用:
任何行業(yè)都需要用技術驅動來擴大它的效率,教育行業(yè)也是一樣的,通過技術來提升教育系統(tǒng)的效率。
互聯(lián)網(wǎng)的到來,讓我們整個地球變成了一個平面,壓縮到一個時空范圍內,我們可以跨越時空做很多的交流、很多以前不可想象的,對教育也是一樣的。
新經濟帶來了很多創(chuàng)新的成果,這里面創(chuàng)新包括模式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這方面的創(chuàng)新大家應該理解到了。
我們可以感受到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信息技術正在深入到教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當中,正在發(fā)生融合,而不是簡單的疊加。
這是我對新經濟的一個看法。
新經濟來了以后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它背后的推動是新科技,我們今天講新科技大家可以講出一堆的詞匯(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VR、區(qū)塊鏈……),其實這些東西都可以跟教育發(fā)生化學反應、生物反應,這里面我們可以看到,新科技已經不斷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政府、改變我們的企業(yè)、改變這個地球,所以這個新科技實際上我們講是背后真正推動新經濟發(fā)展的元素。
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可以看到,我做了一幅圖,這張圖是我在很多地方看到的,大家都在引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句話,我把這句話變成了圖,但是這句話的本源我已經找不到了,但是我相信它說的這樣一件事實,知識的更新周期,隨著年代越來越近,它已經變得越來越短。
我們可以看到在上個世紀,我們可能要花一個世紀的時間支持它翻盤,今年可能2-3年。這意味著什么?今天我們的大學本科教育,常規(guī)是4年,這可能意味著,你從本科1年級學習,到4年級出來的時候,你的知識可能相對Out了,我并不是在說聳人聽聞的話,在我們IT行業(yè),這件事變得很明顯,可能你每天早晨起來都會聽到一些新的名詞,后天早晨起來那個新名詞又沒了,又變成了另外一個,翻臺很快。
我想說的是,新科技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但是,這里面一個隱喻意思是,科技所要求的知識、技能,也在不斷地翻新,不知道大家看過一本書叫《奇點臨近》,有很多觀點,就是指科技進步的速度,大家如果看過這本書應該會有體會。
在這樣的知識更新周期下,我們可以看到,新科技推動的新經濟,我們需要更多的新人才,這就是我的第一個立論:新人才、新工科的出現(xiàn),就是因為我們在新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需要更多的掌握新科技的新人才,教育部今年推新工科這樣一個非常偉大的工程,將改變中國高等教育占三分之一以上的工程教育,而且會從工程教育不斷蔓延到我們講的常規(guī)理科、商科、醫(yī)科等等,現(xiàn)在有人提出了新商科,不管多新,我想這個新是體現(xiàn)在了我們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新模式、新結構、新需求、新質量等等,在新時代,我們對人才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它們三者(新經濟、新人才、新科技)有很多關系,時間關系我就不講了,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新經濟、新人才、新科技之間我講有雙向互動的N多關系在這里面,它們的拉動、需求、轉型等等。
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
在這樣的背景下,慧科在做一些事情什么樣的事情?剛才初九講了,芥末堆是在不斷地看教育,我說我們一直在做教育,跟高等院校做創(chuàng)新。
實際上習大大今年十九大的報告上,關于教育的闡述有這么幾行字,其實我篩選出來:產學合作、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這就是我們今天實現(xiàn)新工科,慧科在走的路。通過慧科,我們把很多的資源帶進來,跟學校一起來做產教融合。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上個月的一個講話,提到了“新工科”建設的“九個一批”,在“九個一批”里面從學院建設到課程的建設,到實驗實訓到最后我們的示范工程,講了很多,我把跟產交融合、產學融合、校企合作都列出來了。所以,你可以看到今天從國家層面、教育部層面,已經把校企融合、產教融合提到了一個非常非常高的戰(zhàn)略的高度。
所以,基于此我們給出了一個結論,我們今天在“新工科”建設中,整個的校企和是必由之路,我們慧科我們基于我們過去實踐,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到底校企融合應該怎么做?我們提出了一些新的模式,在這種新的模式下,我們叫做產教融合的2.0模式,所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到底是2.0跟1.0有什么區(qū)別。
因此,你又說陳博士你又在造新詞,你又在做新概念,實際上不是。是我們確實發(fā)現(xiàn)了這個行業(yè)的痛點,我們的2.0怎們做?我們看看到底教育對高等教育意味著什么?它的元素在哪里?它的架構在哪里?我們可以看一下。
產教融合2.0模式
我們可以看到教育里面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這個元素其實很簡單,這個周期我們講,從培養(yǎng)體系到課程、到實習、實訓到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形成了一個閉環(huán),在這個閉環(huán)里面我特別把工程教育認證的7項標準,把它映射到這一個環(huán)里面,讓大家看到我們現(xiàn)在這種培養(yǎng)方式,是符合國際的工程教育標準的。
大家都知道去年中國加入了《華盛頓協(xié)議》,這個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們從觀察員到正式的成員走過好幾年的時間,可能大家都不在意,這意味著中國的高等的工程教育已經被全球認可。我們從所有工程認證專業(yè)出來的學生,他都是全球認可的,都是實質等效的。
而工程教育的學生占中國高等院校的三分之一以上,所以我們在做這個產學融合2.0的時候,我們在看,所有的這些元素都應該包含全球標準的,所以在這個標準的下面,我們在看,它真正是要以學生為中心的。其實剛剛初九講到了這個元素,教育、學習。
我們以前更關注的教師教的好不好,我們今天跟更應該關注,學生學得好不好,所以產教融合,我們的想法是把產教融合的理念,深入到以學生為中心和以產出為導向,我們講的OBE這種模式,這個是全球共公認的。
在這樣的模式下,是深入到骨髓里、深入到每一個DNA里、深入到我剛才那些閉環(huán)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里,而不是說產教融合就是我來做一個實驗室就走了,我來跟你學生做一個實訓我就走了,這個可以發(fā)揮作用,但是在新時代下培養(yǎng)新人才,這個已經不Work了,我們許多更深入的融合。
所以,在這種體系下,原來只有高校跟企業(yè)一起來做,今天已經不一樣了,我們有一個核心的平臺,這個核心的平臺實際上是能夠連接企業(yè)和高校,在中間做更多、更多我們講的整合、連接、運營層面的東西。
大家可以看到,原來只有高校跟企業(yè),我叫1.0模式,今天2.0是不一樣在哪兒?我們有一個核心的元素叫做核心的平臺,在這個平臺我們可以整合很多企業(yè)的資源,所以原來可能是一對一的,今天惠科我把阿里、騰訊、華為等的資源正在在整合,它不是簡單的整合,更多的是我們有強大的教學研發(fā)團隊,把它變成高校懂的話術、高校理解的教育的人才的體系,變成在高校里面可以運營的這樣一套流程,而不是原來我講的單點的對接。即使是阿里、騰訊,他也不擅長做這個,所以他今天都來找慧科,說我們一起來為高等院校做點什么。所以,今天2.0模式中多了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可以是一個生物的催化劑。能夠把雙方緊密連接在一起,我們把更多的企業(yè),匯聚在這個平臺上,這個是我們核心平臺最重要的。
在這個核心平臺上,我總結了8點我們的特點、特色。由于時間關系,我沒有辦法這8點都會展開。我講不僅僅是教育供給側改革,更是端到端的重塑和優(yōu)化。這句話前兩天剛上《中國教育報》,我不但在談教育供給側改革、師資、內容等等,我更多的是在看,端到端,如何把消費者、企業(yè)和供給側,我們的學校、老師等等,把它融合到這個閉環(huán)里面,一起就像今天的大會的主題“共建”,一起來看怎么做更好的教育。
FAST能力矩陣
我剛才講了八點:雙邊到多邊、剛性到柔性、獨立到交叉、專業(yè)到專創(chuàng)、實驗到實踐、線下到線上、單項到閉環(huán)、協(xié)作到生態(tài)。
基于此,我們提出了我們的FAST能力矩陣,怎么FAST,新人才如何培養(yǎng)他的新能力?我們來看看,到底FAST包含了哪幾個方面。
我們在培養(yǎng)新人才的時候,不但要知道我們的基礎,更多是我們要讓他們在場景里面運用這些知識,場景是什么?我經常講叫雙規(guī)(規(guī)定的時間、規(guī)定的地點),可能什么樣的問題。
我們不但讓它具備科學觀,就是剛才講的認知能力、科學素養(yǎng),我們也讓他們看到更多的技術。所以這四個元素,我把它排成一個矩陣,我們在培養(yǎng)我們FAST人才。
我們現(xiàn)在很多點并沒有做的很好,其實很多點,在K12,在小學的時候已經埋下了禍根,我們沒有很好的培養(yǎng),我們怎么樣讓這個人建立正確的認知,我們更多的是在右上角,讓他掌握一些技能,能夠解決什么問題。但是,如果你沒有把問題定義好,你做的越好,你也只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走的越遠。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今天右上角我們中國的學生做的很好了。但是在左下角,我們符合培養(yǎng)他的科學觀,讓他知道如何去定義一個問題,左上角讓他如何知道,用什么仿真的模型,在科學的環(huán)境下仿真、建模,我們缺少這一點。
去年我們在研究院提出一個新的概念,什么叫機器商,你們都知道IQ、EQ,但是你們并不知道機器商是什么鬼,簡單來講,就是人機同行,我們的下一代應該知道如何正確地使用機器智能,我們應該去敬畏機器智能,但是我們不應該盲從。
今天有一堆人說機器要改變世界,要把人類搞掉,我從不相信這個鬼話。人工智能界的主流人,我敢說他們跟我是一樣,大家都要靜下心來看,人工智能并不是你們想象的今天那么狠,我們可以駕馭,我們可以做很多事。關鍵是我們怎么培養(yǎng)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如何使用機器智能。
剛才講了,機器現(xiàn)在都可以寫財報,美國很多的記者其實你看后面都是機器人,這是很好的一件事。但是人我們可以做更加有價值、有創(chuàng)新的事情?,F(xiàn)在我兒子從小就用百度(大家知道可以用各種方式)做作業(yè),那就是讓他們正確地使用機器智能。
所以,這里面我們講FAST模型,這個我可以講半天,我跟教育部的領導說FAST教育矩陣是我們今天怎么培養(yǎng)的工程人才,其實不僅僅是工程人才,商科等等,其實在這四個塊里面都可以得到體現(xiàn)。
所以,基于這個FAST能力曲線,我也把工程教育認證的12個畢業(yè)要求映射上來,我們也看到畢業(yè)生需要掌握這么多,這里面技術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你是否有綠色觀、科學素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等等。
慧科在人才培養(yǎng)上的探索
下面我跟大家更多地分享我們做了一些什么,大家不要認為這是廣告,更多是跟大家拋磚,我們在過去的七年不斷地在累計、培養(yǎng)新人才的新科技的新方向。
所以,可以看到云計算我們在中國七年前第一個做專業(yè),大數(shù)據(jù)、VR、AI,到今天的各種智能、各種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部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我們都在緊緊地跟隨國家、教育部的戰(zhàn)略,把新的行業(yè)的東西能夠聚集產業(yè)的,能夠把它帶到學校來。
所以,圍繞這個,我們自己把自己定義成專創(chuàng)融合的新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
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最近半年也做了很多新的項目,所以我在這個場合為大家介紹慧科培優(yōu)是怎么樣把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就是要在學校里再做一個第二、第三課堂,我們讓企業(yè)進去,讓那些學生打破學習的邊界,能夠學習到更新的技能和知識,為他們將來在職場上找到更好的工作,把我們的創(chuàng)新直接帶到學校里面去,這可能是一個更2C的模式。
所以,慧科有培優(yōu)以后,我們形成了以慧科教育、高校幫為主體,面對高等教育本科高職,通過開課吧面向職場,2C的,帶有慧科培優(yōu),我們已經完善了整個價值鏈條,再通過慧科研究院和慧科資本,我們在生態(tài)里面投了將近20多家跟教育上下游有關的企業(yè)。
所以,慧科今天已經把自己定位成人才科技公司,這個詞很多人是第一次聽,我們是一家人才科技公司,我們用科技的方法培養(yǎng)人才,我們要讓人才掌握新科技,這就是人才科技公司的定義。
所以,過去半年,我們有很多新的收獲,包括華為、阿里云、騰訊等等,我們一起去build更好的解決方案和教育的產品,我們讓學校能夠享受到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行業(yè)累計了很多知識和經驗,我們要讓它進學校,讓學生學到更干的干貨。
這是我們做了很多產業(yè)聚集,我講的產學融2.0模式下我們的一些新的成果。我們身后的教學研發(fā)把領先企業(yè)的培養(yǎng)體系融入進來。
最后,我們也看到我們在慧科的生態(tài)里同樣在布局,我們布局了很多企業(yè)。我們不斷地在積極布局,目的回歸到初心,就是為了讓我們有更多豐富的內容體系和更好的教學模式,讓我們學校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最后一頁,我想再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的一個新工科建設下的方程式。我今天提到我們的新工科教育創(chuàng)新的方程式是T=UE的四次方。
E的四次方就是我們講賦能新工科,就是真正的我們通過產教融合2.0模式,幫助學校能在產業(yè)的幫助下,真正讓新工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我們愿意做努力,回歸到最終我們是為了什么?培育新人才,就是等式左邊的T,我們真正要培養(yǎng)的是人才,是能夠解決復雜問題、掌握一系列技能、有能力的,而不只是單點技能的,我們希望我們在這個方程式的指引下,跟更多的學校能夠進行更好的合作。就像今天的主題一樣,我們能夠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慧科實際上正在Build一個共享的教育生態(tài),讓這件事來得更快、更有效率。
所以,我們也號召大家一塊兒投身到教育創(chuàng)新,無論你是K12還是高等教育,我們能夠去讓大會的主題“讓更好的教育來得更快”。
2、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