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文作者王鵬遠老師是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數學教師,2001年退休。他曾參與“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和“高中階段數學課程標準”的研制,主持信息技術用于數學課程改革的實驗項目?,F為北大繼續(xù)教育學院數學學科培訓特聘專家主持教師培訓。王老師對于當前教育的一些問題,如擇校熱、學區(qū)房、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教學模式的理性認識等,進行了深入剖析,觀點獨到,作為一家之言,希望引發(fā)讀者更多深入的思考和爭鳴。
解決教育不公平的問題有兩個急需
十九大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論述如下:“我國的主要社會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個歷史性變化,對國家的各項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民對教育的美好需求是什么?對現在的教育滿意度如何?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表現在哪些方面?教育信息化又能為緩解人民對教育的美好需求與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發(fā)揮怎樣的作用?
應當看到,近年來國家對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基礎教育確實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許多學校的硬件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教育改革方面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總體而言,教育距離人民滿意似乎還有不小的差距。例如:學生的課業(yè)負擔繁重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現在的負擔甚至超過以前,影響到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家長還抱怨課堂教學質量不高,一些課堂以改革為名,華而不實,搞花架子,課上教師該講的不講,卻留給課后的補習班,學生除了在學校上課還要額外進行課外補習,否則就跟不上進度。為此,家長為學生請家教或上課外補習班付出一筆可觀的費用。
社會前一段之所以有“擇?!睙帷W區(qū)房,其實反映了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和優(yōu)質教育的奇缺。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與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奇缺也是造成教育問題的一個因素,引發(fā)社會的不滿。城市尚且需要考慮擇校,城鄉(xiāng)之間,東西部之間,教育的不平衡就更加突出了。
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教育人口居世界第一的最大發(fā)展中國家,以上所述問題是亟待解決的。盡管有關方面為解決以上問題做了不少工作,但情況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解決教育不公平的問題,當前有兩個急需,一是急需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二是急需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借助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需要認真對待上述問題,讓現代信息技術發(fā)揮作用。
技術、理論與教育實踐不時發(fā)生脫節(jié)
當今世界,大數據、云計算、3D打印技術、機器人、無人機、移動手持技術、“互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正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能點燃人們的巨大熱情,期望技術能引發(fā)教育的一場革命。然而,事實表明,在教育領域,人們往往對技術的期望值過高,技術、理論與教育實踐不時發(fā)生脫節(jié),技術并非那么容易迅速地對教育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人們曾經一度對多媒體寄予很高的期望,專家聲稱:“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樣性,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多媒體計算機把電視機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能立即形成反饋。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由教師事先安排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而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的交互環(huán)境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和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連教學策略都可以選擇。”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對立起來,把技術與教師對立起來,似乎多媒體將引發(fā)教育的一場革命。
2006年教育部考試中心發(fā)布的《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水平考試說明(教學人員 初級)》寫到:“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教材的多媒體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任務合作化、環(huán)境虛擬化、管理自動化等?!笨隙硕嗝襟w教學的作用。但經過幾年的實踐,借助多媒體促成教育革命的愿望并沒實現。
2015年在青島召開的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上,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楊宗凱教授在回顧這些年我國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總體情況時指出:我國教育信息化現在已進入初步應用整合階段。他給這個階段的特點概括為“新瓶裝舊酒”,其中一個表現,即教學PPT,也就是教學的多媒體化。從當前不少數學課堂的實際情況看,數學教學的PPT化的確弊大于利。
有些是黑板或課本搬家,有些只是為展現技術特點的一種形式,甚至是一種“花架子”。黑板不用了,PPT演示完全替代了板書,淡化了知識形成的過程。不能對某種技術支持的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給予過高的評價和夸大宣傳,對某種教學方法的絕對肯定和否定都是不科學的。
我們當然不能無視技術進步的大趨勢以及技術對教育產生的巨大影響;但如何使技術真正在創(chuàng)新教育、改革教育方面產生實效,還是一個未能很好解決的世界普遍面臨的課題,需要在探索中積累經驗、總結規(guī)律。2007年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登了一篇題為《教學軟件助學令人生疑》的文章,文中稱“在2004年-2005年,美國教育部對全國100多所學校的近萬名學生使用的15種閱讀和算術軟件按產品進行了評估,根據標準化考試中的成績,對使用這種技術的學生與不使用的學生進行比較,結果是,使用的和不使用的學生成績相差無幾”。
法新社巴黎2015年9月13日電發(fā)表了一篇類似的文章《研究顯示,數碼設備無助提高學生成績》,文中稱“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的一份研究顯示,為學生和班級大規(guī)模配備數碼設備并不足以提高成績,關鍵還需要教師確定教學目標并合理使用這些設備”。
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既不是為彰顯技術的優(yōu)勢,也不是為驗證某種教育理念,而是為了實實在在地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不是從技術出發(fā),也不是從國外的教學理論出發(fā),而是立足本國國情從教學的實際需求出發(fā),考慮如何挖掘技術在教育中的潛力和有效應用。
關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楊宗凱教授在青島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上指出,我國教育信息化下階段的任務是要進入融合創(chuàng)新階段,即實現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其中包括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這和一線教師的教學工作密切相關,也是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需要多方面人員的參與,既包括推動教育信息化的有信息技術背景的專家,也應該包括有學科背景的專家,還需要從事學科教學的一線教師的參與。這幾方面人員的密切交流和溝通,才能找到深度融合的切入點。信息技術背景的專家由于不太熟悉學科教學的特點與需求,往往關注借助技術轉變教學模式;而一線教師更關心如何借助信息技術改進當前的教學,認為轉變模式不是當前改進學科教學迫在眉睫的急需。
首先,我們關注技術。由于普適的技術(如Word、PPT)不能完全滿足學科教學的需求,于是需要開發(fā)、宣傳并使用與學科教學關系密切的技術工具和軟件。不同的學科對技術有不同的需求,例如,英語教學需要使用適用于語言教學的軟件技術;數學教學則需要更靈活處理圖形和數字運算的數學教育技術(如“幾何畫板”“超級畫板”和“網絡畫板”);物理、化學、科學課也會有各自的需求。開發(fā)適用于不同學科教學的軟件技術給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對于這一點,有信息技術背景的專家似乎重視不夠。
其次,應該關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學科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影響。傳統(tǒng)的師范院校的教材教法課已經不能滿足信息環(huán)境下的學科教學,所以要與時俱進,研究學科教學的教材教法的創(chuàng)新。
信息技術用于數學課程教學一直是新一輪課改的基本理念。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的基本理念第5條又重申了這一點:“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
這條基本理念的表述中特別強調“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特別突出“注重實效”。如此表述有很強的針對性,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就是要避免不顧實際情況地濫用技術;注重實效就是要真正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改的深入推進,避免華而不實追求表面形式地使用技術。
但怎么實現課標的基本理念,在數學教學中有效使用技術的原則是什么?信息技術對于計算教學有什么影響?使用技術是否會導致學生計算能力的下降?數學教學離不開抽象概念,如何處理形象與抽象的關系?幾何教學需要推理證明,有了機器證明軟件是否有助于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如何借助技術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怎么使數學變得容易一些、為學生所歡迎?怎么借助技術組織學生的數學探究和數學實驗?對于諸如此類的一系列問題,現在缺乏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其實教學法專家應該對這些現實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
教師是三通兩平臺的最先受益者
融合離不開教師的實踐,他們是教育信息化的實踐者與主力軍,只有廣大教師在自己的課堂上自覺使用技術,才能不斷積累經驗、摸索規(guī)律,使信息技術真正進入課堂,推動學科教學的改革。一線教師是務實的,他們在日常教學中必須思考如何設計概念教學、命題教學、習題教學、復習教學,有沒有技術支持都需要處理以上這些具體問題。
借助于技術的支持如果能改進當前的教學,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自然是受廣大教師歡迎的。所以,教育信息化要接地氣,專家就要走進課堂深入教師當中,與廣大教師相互切磋,積累經驗,凝聚共識,使深度融合落到實處。實踐是理論之源,植根于教學實踐的沃土,定會創(chuàng)設順應時代發(fā)展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理論。
談到教育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是教師。產生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平衡,一個主要原因是教師水平的參差不齊。要解決教育發(fā)展的不平衡,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歸根結底要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
“三通兩平臺”是四通八達的高速信息通道,要讓它在教育教學中發(fā)揮作用,重要的是通過它實現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應該考慮充分發(fā)揮網絡的作用,進行有效的教師培訓,促進不同學校不同地區(qū)的相互交流,開展積極的教學研討,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但不是最主要的。對于廣大教師,最主要的還是提高學科教學能力,這直接影響其教學效果。對于教育發(fā)展相對滯后的地區(qū)和一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教師,首當其沖的應該是提高教學的基本功。信息技術的應用則包括在課堂教學的應用、課前備課的應用,課后輔導的應用,教學研討的應用,以及提高自身業(yè)務能力的應用。
這些年來,國家對教師培訓非常重視,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人力,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培訓內容與教師的教學實踐有些脫節(jié),二是培訓方式往往采取集中培訓的單一方式。要提高教師培訓的有效性,一是培訓內容應該具有實用性、時代性和多樣性,這才能滿足廣大教師的需求;二是培訓方式應該考慮把平時的培訓與集中面授相結合。
所謂實用性,是指與教師當前的教學任務緊密結合,如與教學同步的教材分析、教法建議、拓展材料、教學遇到的疑難解惑、典型例題的處理方案、優(yōu)秀案例的分享與點評、同課異構的課堂實錄的對比與評價、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微課的設計與制作、學科教育技術工具的培訓等等;所謂時代性是指順應時代發(fā)展需要更新的新知識,如環(huán)境、資源、航天、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深度學習、虛擬現實、量子通訊等等,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師需要不斷充電才能使自己的教學與社會的進步密切聯系;所謂多樣性指要滿足不同教師的多種需求。單從以上內容看,集中培訓難以解決,而網絡可以發(fā)揮其優(yōu)勢。
另外,鑒于教師工作的特點,不可能長期扔下學生脫產培訓,而網絡培訓給了教師自主權,不占用工作時間,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學習計劃,安排學習進度,選擇進修內容,使業(yè)務進修經?;?。綜上,三通兩平臺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理想的環(huán)境和支持,教師是三通兩平臺的最先受益者。用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應該從借助三通兩平臺整體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做起。
運動式的、一風吹的教學模式改革有很大風險
有一種激進的主張認為,為培養(yǎng)學習者的核心素養(yǎng),推進信息技術支持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變革刻不容緩。要達成學習者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實現核心素養(yǎng)框架中對學生的6大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就必須改變傳統(tǒng)教學以“傳遞-接受”模式為主的教學模式。
在傳統(tǒng)的規(guī)模化、流水線教學模式下,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灌輸對象,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受到很大限制,不利于培養(yǎng)滿足21世紀需要的個性化、創(chuàng)新性的人才。
應該說,這種主張關注學生的“學”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不能過頭。先行先試、逐步推廣、穩(wěn)中求進可以,刻不容緩地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革卻需要慎重研究。
課程改革以來,諸如小組合作學習、“學案教學”、先學后教、翻轉課堂都是基于這一理念提出的教學改革模式(有些是從國外引進的),都在批判傳統(tǒng)教學的注入式以彰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的優(yōu)越性,都聲稱代表了當前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有的媒體把教學模式的改革形象地說成“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推向舞臺的中央,使學生成為耀眼的明星”。但運動式的、一風吹的教學模式改革其實有很大風險。
學生中心論與教師中心論之間的爭論已久,不管是提出兒童中心論的杜威還是提出教師中心論的赫爾巴特,他們的理論中都有其合理的成分。我們認為,應該兼收并蓄,消化吸收。正確的“教”與“學”的關系應該回歸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所以我們既要重視教師的教,也要重視學生的學?,F在的技術進步并沒能改變這種對教與學關系的基本認識,過去一些課堂關注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當然要改變這種偏向,但不能走到另一極端,不能矯枉過正,機械地以“學生為中心”作為教學的指導思想。
教育部頒發(fā)的《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提出: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這說明學習方式的豐富多樣性。探究發(fā)現式學習是必要的,但接受式學習也不可或缺,在中小學的課堂上有更多的師生互動,更多的啟發(fā)式教學。
實施啟發(fā)式教學必須研究學生。蘇格拉底提倡的“助產法”就是要求教師在研究學生已有的認知的基礎上啟發(fā)誘導學生自己獲得新知。學生到學校來是需要教師幫助的,波利亞講過:“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幫助他的學生。這個任務并不很容易,它需要時間、實踐、奉獻和正確的原則?!薄敖處煈攷椭鷮W生,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這樣才能使學生有一個合理的工作量?!薄敖處煈斨斏鞯?、不露痕跡地幫助學生?!薄白詈庙樅踝匀坏貛椭鷮W生。教師應當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上,他應當看到學生的情況,應當努力去理解學生心里想什么,然后提出一個問題或是指出一個步驟,而這正是學生自己原本應想到的?!彼?,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就包括縝密地研究學生,研究教學的藝術。
有效教學不是通過 “課前”和“課上”形式上簡單的翻轉就能實現的。形式上的模式轉變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反而把復雜的教學活動簡單化了。其實關于教學模式,國外也有不同的看法。英國的教育部長吉布說:“讓老師在全班面前授課要比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業(yè)有效得多。
我希望看到在全國各地的學校采用全班教學法,特別是在數學和科學領域。研究表明,與其他更專注于個性化學習的方法相比,這種方法要有效得多?!卑捉饾h大學教授艾倫·史密瑟斯如是說:“最近幾十年英國教育被進步思想所主導,這種思想認為孩子們靠自己學習、按自己的步調學習比較好。”“這顯然是瘋狂的做法,而人們花了40年才認識到這一點?!?/p>
毋庸置疑,互聯網將會對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值得我們認真研究。但國外的這些新的教學方式不能簡單地生硬照搬、一哄而上地用于當前的教學。例如,翻轉課堂在全國大范圍馬上推開并不適宜,需要認真考慮實施中的若干具體問題。例如,我國學生家庭是否都具備網上學習的條件,學生的網絡學習的組織由家長負責還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如何了解學生課前網上學習的實際情況并據此組織有效的課上研討,完成既定教學目標的教學效率如何,翻轉課堂是否適用于所有年級和所有學科,課前教師能否有能力和精力制作有效的教學視頻放到網上……我們支持改革,但改革會有風險,正確的態(tài)度是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改革,要講究實效,使改革付出的代價降到最低。
關于教學模式可以討論,可以實驗,還是百花齊放、不拘一格為好,應該相信教師的聰明才智,賦予教師創(chuàng)新和自主選擇的權利,他們會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教學模式。教育活動本來是復雜的、靈活的,無論采取何種模式,最終達到的目的是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和積極參與,給學生的終生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作者王鵬遠。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