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教育思想網(wǎng)(ID:eduthought),作者:林小英
當北京、江蘇、浙江針對中小學生被越來越重的學業(yè)負擔拔苗助長得厲害而推出一輪又一輪中小學生“減負”政策時,位于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的縣域內的學生們,卻還在緩慢地“放養(yǎng)”中自我生長。然而,這種狀態(tài)絕對不會被一線城市的家長們羨慕,因為他們知道,未來這“兩個世界”的孩子們一定會被放到同一個尺子下測量,不論你之前是“助長”的還是“放養(yǎng)”的。北京市海淀區(qū)黃莊代表了中國學生課外補習的典型空間,在那里時間被嚴重擠壓,一個小時內的每分鐘都被精確計算;時間被嚴重放大,任何一分鐘的浪費被上綱上線到影響未來的人生。而在筆者所描述的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縣中,那里的學生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時間被緩慢地拉長,每個時間段填充的活動單一甚至單調,他們并不知道未來的跑道有多長,只知道在眼前這一段路程上如何奔走和打發(fā)時間。
本文著眼于這樣一群特定的人:縣中的孩子。他們什么時候被分化出來成為我們需要單獨討論的對象?是什么理由讓他們成為這一輩孩子中獨特的一群人?他們的出路在何方?本文所報告的碎片式的現(xiàn)象和表述,是經由筆者在3個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縣調研時所做的訪談和所見所聞匯總而成。為了遵守研究倫理的要求,本文恕不詳細交代調研縣域的基本狀況,重點考慮研究現(xiàn)象所彰顯的內在邏輯的典型性和分析理路的自洽性。
“回望往昔,照顧下一代曾是共同體分擔的集體責任,但這種倫理在最近幾十年已經消散殆盡?!覀兊暮⒆印?,曾是鄰里各家各戶的孩子,現(xiàn)在裂變?yōu)橐患乙粦舻淖优?,而這種觀念的流變對富家子和窮家子來說有完全不同的影響?!迸撂啬险f的是美國城市家庭由于居住隔離所帶來的在教養(yǎng)孩子方面的分層與分隔,這使得美國夢處于危機之中。我們有中國夢,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小覷。處在縣域內不能實現(xiàn)跨區(qū)域流動的家庭,其經濟狀況和孩子的教育狀況一路走低,但與此同時,能夠實現(xiàn)跨區(qū)域流動的家庭可以憑借經濟實力為基礎,為孩子匹配最合適的教育資源??h域作為中國基本的資源分配框架和政體基礎,如果教育不能在夯實“大國之基”中起到相應的作用,則中國夢會如何?
一、自我定位:被淘汰下來的人
“現(xiàn)在初中班主任都會說千萬不要來縣中讀高中,不然一輩子就毀了。但凡家長有個一官半職或者固定職業(yè)的,孩子不離開縣中就是沒出息?!边@是縣中的老師和學生的共識,盡管他們就呆在這所學校??h里的高中,從前是縣域內教育系統(tǒng)中的最高層次的教育機構,現(xiàn)在被鄙視至此。這些“被留下來的孩子”在縣中很容易自我放棄,也不知不覺被拋棄。
“中國人現(xiàn)在非常焦慮,家長趨利心態(tài)非常強烈,孩子進入好學校以后巴不得別人不要和自己競爭了。在腦體勞動待遇差別非常大的情況下,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從事體力勞動?!边@是外部觀察者的分析和判斷,把板子打在了家長身上。經濟水平的提高、交通的便利、家庭對子女教育的支付意愿、對學業(yè)成績的高度關注等因素,都促使縣域內的“優(yōu)秀”孩子出走了。
“出走”的途徑有很多,成績好的孩子機會更多,而就算學業(yè)成績不那么優(yōu)秀的孩子也同樣可以走?!坝泻芏嗨搅W校,你只要考過去,滿足它的條件就可以,而且如果有關系,多出點錢也可以”;“地級市市區(qū)里建了好幾所民辦的學校,還有一些重點中學,他們的招生政策比較優(yōu)惠”。這是在各種學校公開招聘的大潮下依然被留在縣中的教師們總結的。在這樣的整體氛圍下,人們普遍認為孩子在縣中讀書是“沒有出息”的表現(xiàn),而留在縣中沒能走出去的教師也是“沒有出息”的表現(xiàn)。
留下來的孩子總是被老師拿來與出走的孩子進行比較,這些孩子本來還可以在一支水平不錯的大隊伍中占據(jù)自己應有的位置,現(xiàn)在隊伍中站在前面幾排的人都走了,他們似乎就有機會站在前排被精心對待,然而事實并非如此?!?strong>縣中的衰敗是一個大趨勢,現(xiàn)在有名牌效應,家長會感覺省會比地級市好,地級市肯定比縣城好,縣城又會比農村好。”“我們縣里面就是有這種風氣,特別是領導的小孩,初中就出去了,生源流失的一個癥結就在這里。”縣中的老師們大體上如此總結生源外流的原因。耐人尋味的是,很多受訪者都喜歡去追問和分析生源流失的原因,面對城擠、鄉(xiāng)弱、村空的現(xiàn)實,筆者也很愿意探討出路何在。然而,幾乎沒有人認為自己能給出清晰的路數(shù),若要等到因果關系全部厘清后再行補救,那就為時已晚。這看起來是一個無法走出的困局。
實際上,能在縣中念書的孩子在當?shù)匾彩菍儆谛疫\兒和成功者。一位高一學生家長說:“兩個小孩到縣中念書是自己考過來的,我的大女兒考了班里第一,當時考上了,但是剛好要分片了,她回家就哭,她說媽媽我上不了縣中了。后來大女兒初三考到了縣中,就特別開心。”
在筆者報告了部分調研成果后,有從事經濟學研究的人質疑,認為學生只要有流動的能力,就是應該被鼓勵的行為,別人無權置喙,這是一個社會的民主和進步的表現(xiàn)。然而,伯恩斯坦在討論“有效的民主”的條件時提出,首先,人們必須感覺到他們在社會里有籌碼,即能接受和被給予;其次,人們必須有信心,現(xiàn)行的制度安排能否實現(xiàn)這些籌碼?如果無法實現(xiàn),就得給出一些理由。如果這個籌碼沒有實現(xiàn)或只有部分實現(xiàn),那么“給予”的充分理由便影響不大。可見,家長和學生必須感覺到他們在學校里擁有籌碼,對于學校的安排有信心,能幫助他們去實現(xiàn)或提升這一籌碼。若是無法實現(xiàn),那么他們能夠得到一些官方的解釋,最重要的是,他們自己會主動歸因和解釋。因此,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們根本不用做復雜的計算和公式模擬,生活經驗早就教會了他們如何去掂量自己手里的籌碼,來決定接受多少,給予多少。每個人都自然而然地學會了在比較中生活,并且看到自己未來的有限性和最遠的邊界。在經歷了經濟高速發(fā)展以后,不同的家庭在社會上所處的位置,在孩子降生之時就以一種給定的狀態(tài)而存在,這就是縣中的孩子們親眼所見的事實。他們和他們的家長也漸漸懂得了一個經濟學通過長時段的縱橫比較所得出的結論:只要經濟收入的不平等不斷加劇,即便是社會的流動速率保持不變,出身優(yōu)越的孩子還是可以遙遙領先于那些出身卑微的孩子,起步階段就站在不同的起跑線上,人到終局更是遙不可及。
二、學業(yè)選擇:隨意與自負并行
2014年啟動的新高考改革在2018年逐漸向全國各省份推進,這項改革牽動了幾乎所有中學生家庭的神經。其中,選科、選考不論具體細分措施為何,提高學生的“選擇性”和“選擇能力”的原則是已經確定的。這種政策措施所依據(jù)的信息顯然是城市中的優(yōu)質學校提供的,對于縣中的孩子來說,他們如何應對?他們的老師如何以一種過來人的心態(tài)看待他們在當下的掙扎?
他們的老師這樣評價他們:“現(xiàn)在的學生基礎比之前的學生要差一點,各方面的積累不夠,知識儲備比較少。從測試成績上看的話,分數(shù)都不會太高?,F(xiàn)在很多學生學習起來都很吃力,他們不夠自律,比較受學習環(huán)境和家庭因素的影響。很多都是留守兒童,父母比較年輕,缺少陪伴。部分同學還是太迷茫了,找不到目標,積極性差一些,沒什么想法。他們其實真的是缺乏目標,不知道以后自己要干什么工作,成為什么樣的人,也不知道社會形勢的嚴峻。平時會給他們講學習重要性和就業(yè)嚴峻的形勢,剛開始效果還好,但堅持不了多久。還是學習習慣問題,從小學、初中開始就養(yǎng)成了一種惰性,不主動。”
而縣中的孩子們自己又如何評價自己的教育環(huán)境和質量呢?當筆者問他們如果自己未來有孩子,是不是愿意送孩子來縣中上學,重點班的學生如此回答:“那要看情況決定是否讓自己的孩子在縣中讀書,不知道這里會變成什么樣子。教學質量很重要,如果管理很松,對小孩不好?!薄拔也粫屪约旱暮⒆踊乜h中讀書,覺得這里成績不夠好,清華北大才是我滿意的水平?!薄拔也唤ㄗh家里親戚的孩子來這里讀書,目前看來縣中不是很好,希望他們去好一點的學校?!彼麄儽M管是留下來的孩子,并未擔負太多的期待和希望,但他們也會去審視自己的生活,檢查自己在等級秩序中的位置,客觀而不失深刻,同時又透出隱隱的不甘與自負。
近在眼前的學業(yè)選擇,構成了他們人生中第一道最重要的選擇題。選科上的迷茫和隨意,與對學科的了解存在巨大的刻板印象并行??h中的孩子們普遍認為,歷史和政治主要是靠背誦,男生一般都不喜歡,認為那是女生更擅長的;物理和化學是聰明人的選擇,但也不見得能學好,女生更困難。學生在學業(yè)選擇上的認知與一般的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公眾沒什么區(qū)別,而教師似乎根本沒有感受到這是一個問題。殊不知,在新高考改革的大勢之下,這些傳統(tǒng)的文科類課程都不再是考書本上只需要死記硬背的知識點,而是考察更寬泛的閱讀面和分析能力。顯然,縣中的孩子還在“冬眠”的狀態(tài),而縣域之外,與他們有著深切相關的教育改革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耙钥h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曾經負載了激發(fā)地方辦學活力和承擔地方辦學責任的使命,今天看來,無所作為的縣級管理體制已經成為一種隔離縣中孩子的無形的屏障。
三、課余生活:信息處理還是即時快感?
縣中的孩子們對于學校的現(xiàn)狀和問題淡然處之,令人在他們身上看到最樸素的態(tài)度和情感。面對各方都十分擔心的學校安全問題,他們不以為意,反而發(fā)現(xiàn)村民所養(yǎng)的經常竄到學校操場遛彎的狗其實是一條“網(wǎng)紅狗”。與一線城市知名中學的學生那么老練地參與公共輿論相比,他們以平常心看待這個世界,并與之和諧相處。
盡管學生對學校內的條件安之若素,但一位數(shù)學老師卻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這里的學生條件都很差,有一個學生一個星期只有30元的伙食費,沒有什么衣服穿,我就拿了幾件毛衣給她,她很感動,但是她現(xiàn)在不讀書了,家里確實太困難了。坐公交兩塊錢也是錢,我就把我不是很好的單車給她?!?br/>
真正反應學生階層狀況的,不僅僅是所就讀學校的層次和名氣,更表現(xiàn)在課余生活上的安排。縣中的孩子們將玩手機、娛樂、聽歌、喝奶茶、逛逛商店、買買生活用品當做課余生活中可以講述出來的部分,描述都比較簡單,充滿了單調的快樂。“我課余時間喜歡看電視劇,很少看韓劇,大部分是國產的。喜歡聽歌,沒有固定喜歡誰,隨便聽?!薄拔艺n余時間喜歡學習,我每天6點起床,做很多題目,我想考重點?!边@是一個高三重點班的學生。而高二的學生則還沒有進入到面對高考的預備緊張狀態(tài)?!拔蚁矚g看綜藝節(jié)目,也沒有固定的,比較好玩的搞笑的?,F(xiàn)在學校不讓帶手機,放假回去刷微信推文和B站?!薄拔一丶乙话銜⑹謾C,和朋友出去逛,買買買,準備在學校一星期的生活用品?!备咭坏膶W生則更接近自然的生活狀態(tài):“我周末一般睡覺,出去玩,和同學一起喝奶茶。”總的來說,他們很少有機會參與課外補習,把大多數(shù)的課余時間都放在刷手機、看電視和做兼職上,只有極少數(shù)的重點班學生才會有意識地進行額外的學業(yè)訓練。
“玩手機”這件事在今天實際上就是上網(wǎng)。帕特南在觀察了處于危機中的美國夢的孩子們后發(fā)現(xiàn),同樣是在上網(wǎng),來自上層階級的年輕人(及其父母)更多地是在尋獲信息,關注工作、教育、政治和社會參與、健康和時事新聞,而下層階級的孩子及其家長則更看重網(wǎng)絡的娛樂和消遣功能。線下的差距延續(xù)到了線上,互聯(lián)網(wǎng)并沒有改變其運用方式上的不平等。現(xiàn)如今的年輕人可以實現(xiàn)他們同世界的即時互聯(lián),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有通向知識和機會的平等渠道。
當一線城市的孩子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他們更有能力收獲我們當下數(shù)字化經濟和社會的紅利。即便縣中的孩子有著相同的上網(wǎng)渠道,但他們也缺乏必要的指導和支持,形成數(shù)字時代的頭腦,無法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來增加他們的人生機會,更多的是停留在原地,享受手機上網(wǎng)帶來的沒什么營養(yǎng)的網(wǎng)絡快餐以及電子游戲所給與的快感。
四、家庭環(huán)境:差距的代際傳遞
學校被分層了,進而學生也被分層,就像一種映射結構,學校所折射的映像是一種階層性價值的投射。那些在學校沒有獲得這些權利的學生極有可能來自那些在社會上沒有獲得這些權利的社會群體。
與一線城市的孩子只需要考慮自己的學習不同,縣中的孩子還得承擔家務甚至生活重擔。一個高一學生家長說:“我整天不在家,在外面做工,我丈夫有病,做不了事情。我們在種田,暑假的時候孩子們要去幫忙的?!痹诂F(xiàn)實面前,縣中孩子更早懂得了生活的艱辛,也形成的一定的風險防范的意識。在當下,學校一層一層的過濾和篩選,家庭困難的學生有更大的概率“滯留”在縣中,他們的家庭困難背景的特征由此以群體化方式凸顯:貧困、病痛、輟學、就業(yè)難等語匯就這樣形成了固定的聯(lián)結,在縣中孩子的家庭中經常同時出現(xiàn)。“孩子們的父親是2013年生病,肺部有囊腫。說到她爸爸我就想哭,也不敢和孩子說,孩子很懂事。什么都節(jié)省,用水也不愿意用那么多。那個時候孩子爸爸病了,和別人借了八萬塊錢,現(xiàn)在還沒還完……醫(yī)生說,我知道你家里很窮,兩個孩子那么小,然后我們就辦了出院手續(xù)……”
在縣中孩子的家里,他們的學習與外出打工謀生相比,顯然沒有那么重要,也無暇顧及得太重要。一個高三學生家長說:“她父親很少回來,基本一直在外面工作,我也是從孩子讀到初中時才回來的?!苯處熞簿毦土藦膶W生表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中去推測家庭狀況的本領。一位高二的語文老師說:“我們班有一個學生是離異家庭,性格是相當古怪的,平時感覺整個人精神狀態(tài)不是很好,無精打采。還有一個學生和奶奶一起生活,他父親好像是出車禍,母親走掉了,但他還是挺上進的,就是成績上不去。家庭環(huán)境對一個孩子的影響還是挺大的,這里孩子缺少的是陪伴式關愛?!?br/>
一方面是一線城市家庭密集型教養(yǎng)方式越來越盛行,焦慮感也越來越強;另一方面是縣中孩子所在的家庭由于經濟壓力和在學業(yè)支持方面的力不從心,放養(yǎng)型甚至放任型的教養(yǎng)方式越來越普遍。由于成長環(huán)境的差異越來越擴大,這兩類孩子在未來終究要相遇,或者是在考試和錄取的場子上,或者是在就業(yè)和用工的交匯處,他們會如何打交道?他們用何種眼光看待對方,以及對方的孩子?“惡性循環(huán)在代際之間發(fā)揮作用。沮喪的貧窮家庭父母更少參與孩子的教育。進一步地,這些貧困的孩子將無法為他們的孩子提供機會。相反的,富有的家長為孩子的提升付出越來越多的時間和資源。中產階級的空心化會加強這種對比?!?strong>差異的代際傳遞,是一個更讓人憂心的問題。
五、未來期待:相機而動
對于今天如火如荼的生涯規(guī)劃而言,縣中的孩子對未來沒有主動意識的設計,但他們會相機而動,根據(jù)父輩職業(yè)和在縣域內的所見而憧憬自己的未來。在他們眼里,當一個公務員或教師就是所能想到的最好的工作了。一名高一學生說:“想去師范,但是怕自己考不上,喜歡當老師?!币粋€高二文科重點班學生坦言:“我以后沒有特別想做的事情,但是說能做什么的話我以后可以做老師。有些工作太奔波了,覺得不是很喜歡那種生活狀態(tài),覺得老師是一個安穩(wěn)的職業(yè)……我可能還會回本縣,畢竟家在這邊,比較熟悉?!?br/>
教師是對他們的未來期待很重要的影響源。一名高二理科重點班學生說,“沒怎么想過以后去哪個學校,老師也沒有建議過,只是說理科容易找工作,選擇的余地比較多?!苯處煂W科與未來就業(yè)之間的關系認定竟也如此簡單,那么縣中的孩子又能得到多少指導呢?
家長面對生活的艱辛,也讓孩子潛意識里放低了對未來的期待,安穩(wěn)的生活就是人生理想。一位高一學生家長說:“我沒有想過以后讓他們考什么大學,自己考到什么就是什么,認真讀書,考到哪里我們都支持。我沒有想過他們長大以后要做什么,隨便他們,反正我自己也讀書少?!币晃桓呷议L面對臨近高中畢業(yè)和高考的孩子,內心十分坦然和淡定。“我從來沒有管過她,喜歡怎么樣就支持她……我不會約束孩子做什么,想去哪里我們都支持……想過讓孩子去市重點讀高中,但是她沒考上。我也沒有覺得教學質量有很大差異,她想去她會自己努力去考,但是硬塞進去也沒必要,因為她跟不上會壓力大。如果想去就自己考,靠我走關系是不可能的?!边@種認命和坦然的態(tài)度,既令人佩服,又讓人擔憂。
稍顯例外的是,有個家長寧愿讓孩子未來考入本省的高校即可,因為他知道,孩子將來還能回到本縣工作,相比那些考入985、211的院校、畢業(yè)后遠在一線城市工作的人而言,他們回到本地工作做公務員,可以照顧一家人甚至一個家族的人,也可以得到家里更多的照顧。這種權衡很現(xiàn)實、很可行,然而對孩子來說提前預設好了格局和邊界,這種眼界算不算一種悲哀?
多數(shù)學生的父母沒有任何資源和關系幫助孩子離開這里,也無法為孩子提供任何的咨詢和幫助,他們所能做的只是鼓勵和支持孩子,孩子能讀到什么程度他們就供到什么程度。不得不承認,留下來的縣中孩子在學業(yè)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投入、競爭意識和職業(yè)規(guī)劃方面確實處于弱勢的地位。他們不了解嚴峻殘酷的社會形勢,也沒有想過自己以后要選擇什么樣的大學、從事什么職業(yè)、在什么地方發(fā)展,醫(yī)生、警察和教師是他們所能想到的最安穩(wěn)、最體面的職業(yè),大多數(shù)學生所能想象的未來就是能在本縣縣城得到一個安穩(wěn)的生活,他們無法見到其他更精彩的生活類型。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這么幸運地憧憬未來,由于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缺失,一些學生曾經受到過來自陌生人、同學甚至親屬的騷擾和侵犯,弱小的他們還不知道如何去面對這些,有的孩子割腕自殺、有的孩子精神失常、有的孩子為此輟學。復雜的家庭結構和缺失的父母陪伴無法為這些被侵犯的學生提供避難的港灣,學校成為了孩子們唯一可以求救的對象。然而,學校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庇護所”的功能,在危機發(fā)生之前予以有效的教育和防范,待到事情發(fā)生之后,學校將責任和風險推給了老師個體,老師們所能給予學生的也只是個人性質的安慰和同情,并沒有形成制度性的合力有效地預防此類事件的發(fā)生。當事情的影響發(fā)展到了一發(fā)不可收拾的地步,學校只能被動地排斥和處分相關的學生,讓學生獨自面對成長的傷痛,并沒有從真正意義上對學生的生命負責。
六、結語和討論
一般來說,學校被認為可以“提升”弱勢群體的地位和資源,但這是理論上的公立教育制度的理由?!疤嵘边@個非常模糊的字眼,沒有指出具體的方向,也沒有給出實在的途徑?!皺嗬贫然笔且粋€合適的概念,能夠確定學校對“被留下來的孩子”是否提供了提升的充要條件。伯恩斯坦所定義的權利制度化包括三個方面:個人提升權、包容權和參與權。他認為,提升是體驗社會、知性或個人界限的一種條件,而非牢籠或是刻板印象,但確實是濃縮過去和開啟未來的張力點。提升需要面對界限問題,不只是在個人上、知性上、社會上和物質上更多的權利,它也是批判理解的媒介與新的可能性的權利。由此,伯恩斯坦提出,權利是自信的條件。如果該權利沒有得到滿足,那么不論是教師或學生都會缺乏自信,當缺乏自信時,就很難有所作為。這個權利是自信的條件,屬于個人層次的運作。
知易行難,認識到縣中的孩子的狀況和根源是容易的,根本用不到高深的分析手段和哲學思辨。我們借用最基本的道德原則和樸素的教育信念就知道,縣中的孩子們所面臨的狀況背離了起碼的機會均等,他們應該擁有更好的明天。為了彌補貧富差距、城鄉(xiāng)差距帶來的鴻溝在這些孩子們身心上的影響,教育扶貧項目啟動了多種多樣的措施,然而,這能給他們帶來根本性的變化嗎?正如賀雪峰在《無核的鄉(xiāng)村,轉移支付無法救生活力》一文中所言:“當前國家每年上萬億涉農轉移支付,最大的問題是,錢下去了,農村基層治理的活力仍然沒有……”
我們如何做,才能回應本文所描述的碎片所折射出的深度問題?我們如何克服已有的利益架構,將已經處在不公正資源分配和競爭態(tài)勢下的縣中的孩子們拉回到機會平等的競爭場域內?具體的回應在細節(jié)上是因時而異、因地制宜的。套用帕特南的一句話,“我們愿意將自己的資源投放在別人家的孩子身上”,而這種承諾之所以成立,離不開的是一種發(fā)自中國傳統(tǒng)價值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樸素情感。這些縣中的孩子,同樣,也是我們的孩子。他們終將會長大,融入社會的洪流之中,不論是富孩子還是窮孩子,超級中學的學生還是縣中的學生,最終都是在某一個社群之中的你中的我、我中的你。退回來想,必須承認,我們對縣中的孩子負有照看的義務和責任,而不應該只是袖手旁觀。如何激發(fā)縣中的孩子們對教育的積極投入,點亮其通過教育改變現(xiàn)狀的希望,讓他們對自己在未來能獲得更好的生活有信心,真正實現(xiàn)每個人懷揣的中國夢,這是一個值得長期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帕特南:《我們的孩子:危機中的美國夢》,田雷、宋昕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54/256/238頁。
2.[英]伯恩斯坦:《教育、符號控制與認同》,王小鳳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6-7頁。
3.賀雪峰的專著《大國之基》(東方出版社,2019年10月)表達了這樣的立場和觀點:中國廣大的農村是中國社會的基礎,農村在我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著穩(wěn)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和“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總要求將是未來一個時期中國三農工作的綱要。當前中國農村和農民已經發(fā)生巨大分化,不再存在一個抽象而統(tǒng)一的鄉(xiāng)村,不同地區(qū)發(fā)展十分不平衡,有必要對戰(zhàn)略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根據(jù)筆者與賀雪峰研究團隊主要成員的交流,他們認為在當前的鄉(xiāng)村治理中,農村教育是其中非常棘手、首要的而又是深重的難題。
4. [美]馬賽厄斯·德普克、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愛、金錢與孩子:育兒經濟學》,吳嫻、魯敏兒譯,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344頁。
5. 賀雪峰:《治村》,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52頁。
6. [美]羅伯特·帕特南:《我們的孩子:危機中的美國夢》,田雷、宋昕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93頁。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教育思想網(wǎng)”,刊發(fā)于《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fā)展報告(202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本研究受北京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于越教育基金”資助。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