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為什么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

作者:楊東平 發(fā)布時間:

為什么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

作者:楊東平 發(fā)布時間:

摘要:兒童天生會學習、好學習,而且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

1604642114296550.jpeg

圖片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大家好,我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楊東平,今天我們來討論一個命題——為什么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

為什么喜歡學習的孩子后來厭學了?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很多人對這一點是有懷疑的,但是一個好的教育者對這一點是深信不疑。我們有很多事實來說明這一點。比如嬰兒的學習過程。我們看到嬰兒學習說話,學習和人交往和他最初的學習,是一種人類的本能,他并不需要上學習班學習語法,他就是有這種學習能力,這是人類天生的一種能力——天生會學習、愛學習,而且天生具有好奇心、想象力。我們都知道兒童的問題特別多,一個四五歲的兒童會問非常多的問題,到了小學畢業(yè)的時候就沒問題了。事實上,是我們的教育過程把兒童的好奇心、想象力慢慢壓抑了。很多人包括畢加索都說過,他們的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夠回到兒童時代的想象力、好奇心,恢復兒童的能力。所以我們要無限相信兒童的學習潛力,相信兒童是一個天生的學習者。a0d7c0aa025579dea58355df9cb60e43.jpg

老師會說,那為什么我們每個班都有一些不愛學習的學生?我覺得有一個人說得很好,每個班都有一些不愛學習的學生,但是他們都有一件他們自己最喜歡做的事。也就是說,他不喜歡你的教學,并不意味著他沒有他喜歡的事;他是有他的愛好,有他的興趣的方向的。所以我們真正值得關注的,或者說真的問題是——為什么天生喜歡學習的孩子后來逐漸變得厭學了,變得沒有問題了?

靜待花開:認識兒童學習的共性

我想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解析這個問題。第一個就是要認識兒童一些共性的特點。在幼兒園、小學,兒童究竟是如何學習的?我們用成人化的考試測驗強迫記憶、競賽排名……來規(guī)范兒童的學習,而這個跟兒童學習的特點是并不相吻合的。我們知道兒童的成長分為不同的階段。

認知階段 

在4歲以前,兒童基本上是一種生物性的存在,或者我們說夸張一點,是像小動物,感性的、身體性的,所以他需要學習吃喝拉撒、睡眠,親子的撫慰等等。也就是說,他那時候對知識性的問題,根本就是沒有需求的。

4到8歲的時候,他的形象思維就出現(xiàn)了,認識到色彩、形狀。

8歲以后,他的邏輯思維才開始出現(xiàn),也就是到小學中年級的時候。我們知道像國外的小學,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基本上跟幼兒園是差不多的,沒有嚴格的教學,小孩也可以到處跑,以玩樂為主。在兒童的幼年還是以在游戲中學習、在同伴交往當中學習為主的——孩子只要喜歡老師、喜歡學校,學習自然就發(fā)生了,而并不在于有很多外在的測驗考試,用這些東西來迫使他學習。在這個階段要特別重視兒童的身體健康和人格養(yǎng)成,這是比知識學習更重要的內(nèi)容。

重視身體和心理健康  

我們通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看的究竟是什么?肯定不是看他的分數(shù)和排名,而是看他的品德教養(yǎng),是否自私,是否合群,是否友好,能夠善待其他的朋友等等這些東西。所以在兒童的時候培養(yǎng)一個自信的、健康的人格比知識學習的目標更重要。

禁止拔苗助長和攀比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在兒童時期要特別防止拔苗助長和攀比。有一個小孩四歲就學英語,成績也不錯,但是后來發(fā)現(xiàn),他經(jīng)常無緣無故打同學,最后做了一個智商測量,智商并不高,只有80,還低于常態(tài),這是什么原因呢?這就是家長只顧他的知識學習而缺乏對他的關愛、缺乏親情,使得這個孩子的性格逐漸孤僻和怪異、不合群。兒童過早的知識學習而忽略了他的人格養(yǎng)成,就會造成一些其他的弊病。不斷地比較、不斷地批評、不斷地攀比,這是對兒童心理最大的壓力。

兒童最需要的是家長的認同、理解、寬容、呵護,家庭、家長是兒童的避風港和保護傘而不是雷霆萬鈞的第二戰(zhàn)場。在這個過程當中,在家長的呵護和保護當中,形成的是兒童的自信心、自我認同——也就是說,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好孩子,自己是可以成功的,而這種自信心首先是來自于安全感。一個缺乏安全感的兒童,他是無法建立自信心的。1a5bdcac9c8b90511033a394c0b27a9e.jpg

有的人經(jīng)常會說,很多孩子不就是在被所謂“雞娃”的過程當中、被家長的高壓養(yǎng)成的,最后不是成才了嗎?包括郎朗。其實我自己覺得,我們對這樣子的案例一定要從兩面看,包括郎朗在內(nèi),很多人都是這種高壓教育的幸存者,他離毀滅只有一念之差,甚至包括傅聰也有這個問題,也有很多人在這種高壓之下最后就被毀滅了。

我們對孩子還是要寬容和等待,要靜待花開,而且每個人的成才和成長的路徑是不同的。

不同孩子的學習之道

比如說我認識一個兒童,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成人了。小時候學鋼琴,家長逼得非常厲害,后來到了四五年級的時候他就再也不學了,就你怎么逼他也不學了,看到鋼琴就很反感;后來家長也沒辦法,尤其是學業(yè)壓力也增加了,那就不學了吧;沒有想到他在上初中以后有一次帶他參加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音樂會,這次音樂會使他重新恢復了對鋼琴的興趣,他就自己找來克萊德曼的譜子,重新開始了自主學習;最后他彈得很好,在大學的時候經(jīng)常參加登臺表演。在他自己想學的時候,他又開始學習了,他就學得很好。

我還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學英語也是逼著他考試、考級,學不好,但是這個小孩他喜歡電腦,經(jīng)常幫人家安電腦的軟件、排除電腦的故障,在這個過程當中要看很多英語的說明書,他英語的興趣就是這么養(yǎng)成的;最后他不但英語學得很好而且成為一個電腦神童,他對電腦的知識非常豐富,長大以后成為一個電腦工程師,現(xiàn)在也發(fā)展的很好。

天生不同: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兒童不同的個性和興趣

有人說認識兒童的個體差異是教育學的起點,所以我們既要說有教無類,又要說因材施教。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很多家長發(fā)現(xiàn)家里有了二寶以后,他突然就變得比較從容了。什么道理?就是原來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就是要把他作為一個“天才”來培養(yǎng)、嚴加要求,后來有了二寶以后,發(fā)現(xiàn)二寶的個性跟大寶完全不一樣,才意識到兒童是天生不同的:一個好動、一個好靜,一個很主動的學習、一個就不是這樣,總而言之就是很多不一樣。

如果你家里像過去的大家庭,有四五個孩子,就會發(fā)現(xiàn)這四五個孩子都很不一樣,即便他們在一個桌子上吃飯,一個環(huán)境當中長大,差距就很大,最后的出路也很不相同。過去老百姓說學習特別好的聰明的就上學,調(diào)皮搗蛋的就去當兵,溜尖?;木腿W生意等等——說明兒童的差異,兒童的天生不同。所以,家庭教育的真正的目標或者說家長真正的功能是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兒童不同的個性和興趣,因為有興趣才有學習。0dad77b3aeb5911d46c66fe905677344.jpg

能不能找到兒童的獨特的愛好和興趣,這才是對家長真正的考驗,或者說是家庭教育成功的真正指標。我們現(xiàn)代的心理學研究也已經(jīng)指出,人的智能類型本來就是多種多樣的。從社會學的角度講,人的人格類型或者叫性格類型是多種多樣的。這里面比較容易區(qū)別的就是一種研究型的人格——對事物有深入研究的興趣;還有一種是藝術型的人格——特別容易認識;還有一種人,是一種管理型的人格——也就是說具有領導的才能,具有領導力;還有一類國外把它稱之為宗教型的人格,我們把它稱之為叫社會型的人格——就是關注他人,具有利他的傾向等等,這個最后都會導致他走上不同的發(fā)展道路。1a1540425220041c567dc02e31d40ce0.jpg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加德納歸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提供了一個非常強有力的理論依據(jù)。他把人的智能歸納成八種主要的職能,包括邏輯思維的智能、語言的才能、藝術的才能、空間的能力、身體的能力等等。所以問題在于我們現(xiàn)在的學校的評價和考試只考查人的兩種能力——邏輯思維的能力和語言的能力,而把這兩方面不太擅長而在其他方面有稟賦、有能力的人全部判為差生、判為失敗。如果我們能夠在更加多樣化的評價當中來認識兒童的特點的話,就會使每一個兒童真正能夠走上他自己的興趣和特長的道路,這就是我們說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成功的原因。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教育思想網(wǎng)(ID:eduthought)”,作者楊東平。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wǎng)轉載文章,原文:教育思想網(wǎng);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教育思想網(wǎng)
芥末堆商務合作:王老師 18710003484
  • 為什么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學習者?分享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