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當“中國式”媽媽撞上丹麥的“放羊式”教育,才知道雞娃的邊界,究竟在哪里

作者:莊曉 發(fā)布時間:

當“中國式”媽媽撞上丹麥的“放羊式”教育,才知道雞娃的邊界,究竟在哪里

作者:莊曉 發(fā)布時間:

摘要:丹麥兒童“野蠻生長”的背后,可能得到的是更加自由的成長空間。

efbac364c5f3866f0a635ba82aba308c.jpg

“中國式”媽媽的骨子里,大多有種力爭上游的精神。當她們來到“幸?!钡?,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本文的主人公林雅(化名),就是這樣一位中國式媽媽。定居丹麥一年來,她時刻感受著兩國文化的不同,以及在教育理念上的激烈碰撞。在林雅的所見所聞中,她試圖以一位“中國式媽媽”的眼光,告訴我們丹麥教育的“真面目”,這很可能和我們大多數(shù)人想的,并不一樣。

文丨莊曉,編丨Lulu

回顧自己的“前半生”,林雅喜歡用“按部就班”來形容。從未出過國的她,一路升學求職、結(jié)婚生子,順利踩準了人生中的每一個節(jié)奏,包括隨之而來的一個決定:帶著小學三年級的女兒,舉家搬到丹麥,和丈夫團圓。

做出這個“冒險”的決定并不容易,但是作為一位“地道”的中國媽媽,不管內(nèi)心是如何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林雅都絲毫不敢放松對孩子的要求。

即便是在前往哥本哈根的飛機上,她也抱著聊勝于無的想法,塞給女兒帶了一本茅盾的《北歐神話》,說不準這本書在什么時候能派上用場呢?

畢竟在這個全球幸福指數(shù)最高國家之一的丹麥,誕生了安徒生童話和樂高積木、13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拿著“大女主”劇本的現(xiàn)任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她精通繪畫、刺繡、考古和翻譯和場景設(shè)計,將自己演繹成了傳奇。

73ed8407be44e33c3e43aed98e8db74a.jpg

帶著對丹麥無限創(chuàng)造力和通才教育的美好憧憬,林雅開啟了丹麥全職媽媽的“幸福”生活。不過身為骨子里都刻著力爭上游的“中國式”媽媽,盡管做了足夠多的心理準備,林雅還是被丹麥終日玩耍的“放羊式”教育,撞疼了。

“躺平”可以,但不能躺得這樣平。林雅想不到,習慣了“內(nèi)卷”的自己,在“不內(nèi)卷”的丹麥,也得不到純粹的快樂。在“有教育”和“無教育”的碰撞中,林雅終于明白,沒有完美的教育,只有不斷成長的自己。

說走就走的旅行,大相徑庭的教育文化

三個月前,在孩子正式入讀公立小學后,林雅敏銳感到,家務(wù)活又加量了。

以往洗衣服只用直接扔進洗衣機,可現(xiàn)在林雅不得不新增一道手洗工序。實在是因為女兒的褲子太臟了,幾乎每次回家都灌滿了泥漿。這讓林雅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搞錯了孩子的性別。

來到丹麥后,國內(nèi)的“精致”女兒似乎變粗糙了,她很快就成了各類沖鋒衣的愛好者。原因也不難理解,因為說不準什么時候,老師就會組織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或是到森林遠足,或是到湖邊野餐,只要風景夠美,距離從來不是問題。

06802bdf19f35063cac4519cb9e4e023.jpg

滿是泥點的褲子

在丹麥,12歲以下的孩子都不用公交車票。為了到達目的地,丹麥老師可能會帶著全班20個學生包車前往,也經(jīng)常會走路到公交車站,然后轉(zhuǎn)乘地鐵,再乘公交車,最后步行到達目的地。這樣一走,少則數(shù)公里,多則數(shù)十公里。

每次這個時候,女兒都會開心地穿上沖鋒衣,頭也不回地加入到這場遠足的隊伍,乘興而去。玩到精疲力竭后,她還要提起最后的精神,才能努力跟上這支回程的急行隊伍。

早在女兒第一次遠足前,林雅就被告知了目的地。她習慣地等待著出發(fā)前一天老師的通知,比如購買保險、統(tǒng)一著裝和采購大量零食。然而直到女兒遠足歸來,她才意識到,這次活動早已悄無聲息地結(jié)束了。

沒有老師殷切叮囑、再三提示安全,也沒有微信刷屏和遠足照片,只有在放學接娃聊天后,她才知道女兒這一天是如何開心和滿足。

像這樣的遠足,遠不止一次。常態(tài)化的遠足,成了丹麥校園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在這里,列在清單上的諸多出行計劃,從來不會因為惡劣天氣而有絲毫改變。哪怕下雨刮風,學生們都會在老師組織下,“義無反顧”地沖向戶外。

在丹麥,只有“不合適的衣服”,而永遠沒有“不合適的天氣”。相對于國內(nèi)每次春秋游都會事先動員、看天氣買保險,丹麥孩子們的遠足顯得更加頻繁和平易近人。

隨著女兒一次次的平安歸來,林雅也一改先前的小心謹慎,隨起了大流。時間久了,林雅發(fā)現(xiàn),在這些遠足隊伍中,甚至還有不少幼兒園的孩子。沒有家長陪同,小朋友們?nèi)蔽溲b,在兩三位老師的帶領(lǐng)下,搖搖晃晃地跑進風雨之中。

這里從來沒有怕?lián)煻丝s的學校,也沒有因擔心意外而心憂的家長。這里的老師和學生們,似乎從來不用知道,什么是謹小慎微,什么是小心安全。

林雅家附近,有一條湖泊。冬天的時候,不少丹麥人成群結(jié)隊,像趕集一樣,來到這個結(jié)冰的湖面玩耍。

a4e1db8ee5928d44c4b24255b80e90f9.jpg

去年冬天結(jié)冰的湖面

湖邊還豎著一個木牌。林雅直覺這應(yīng)該是個“小心安全”的警示。畢竟丹麥下雪次數(shù)不多,冬天的平均溫度徘徊在0℃,冰層看起來并不堅實。然而事實證明,她完全多想了。

木牌上確實是安全提醒,不過上面寫著“可以上冰”。在當?shù)厝搜壑?,這更像是一種鼓勵宣言。

于是偕老扶幼的丹麥人們爭先上場,林雅甚至還看見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躺在推車里的孩子,也不甘示弱在冰雪湖面穿行。這和林雅潛意識里的想法,實在是相差深遠。

丹麥的新聞里,經(jīng)常報道人們跌落冰河的意外,但在新聞最后,不是一本正經(jīng)地告誡“滑冰需謹慎”,而是溫馨提示,“請在有木牌的冰面玩耍”。

fb8c3111b34ed2d54e6883420b653137.jpg

湖邊的木牌

這可能就是丹麥人掛在嘴邊的“hygge”,這個入選《牛津詞典》2016年的年度詞匯,在中文中很難有詞語相對應(yīng)。這個詞語類似于一種感嘆的發(fā)音,讓它成為一種以人為本,注重內(nèi)心感受的象征符號,而被丹麥人津津樂道。

面對潛在危險,祖上是維京人的丹麥人,更偏向于體驗先行,品味內(nèi)心的快樂,而中國媽媽們可能更習慣小心謹慎,很少敢于放開手腳、全身心地投入。

安全問題是一切教育發(fā)生的前提。對待安全的不同看法,決定了教育的不同方式和手段。這次的冬天見聞,讓林雅深切感受到農(nóng)耕和海洋文明,在教育觀上有著先天不同:前者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后者及時享樂,喜愛冒險。

不同理念下,就有了丹麥師生們一次次毫無顧忌的遠足,而不是中國媽媽們預(yù)案詳盡、次數(shù)稀少的出游。

看著女兒變黑的皮膚和更加明亮的笑容,林雅發(fā)現(xiàn),丹麥兒童“野蠻生長”的背后,可能得到的是更加自由的成長空間。

“吃土”也是體驗,與眾不同的森林課堂

丹麥森林占據(jù)國土面積12.7%,在這片廣闊的森林課堂上,老師們幾乎無所不教:比如向?qū)W生詳細講授如何生篝火,如何攀爬樹木,如何用鋒利的刀具切碎食物……

林雅女兒的學校,會把冬季前一周兩節(jié)連上的體育課,統(tǒng)統(tǒng)安排在森林里。兩位50多歲的教師,開車帶上十多個學生,大家或是在森林里越野跑,或是在森林里撿樹葉、踩水坑,爬上爬下,當遇到感興趣的花花草草,孩子隨時都能向老師提問。

96263a4808584affa05971628b148cbc.jpg

自詡為從小在森林里長大的丹麥人,把接觸大自然,參加盡可能多的戶外活動,當作了一種積極的審美體驗。他們認為一切有關(guān)生命的體驗和生活基本技能,都能在森林里邊玩邊學會。

1854年,教育專家蘇倫森,就在丹麥成立了一所“游戲和預(yù)備學?!薄K_呼吁,幼兒應(yīng)該盡情地在清新空氣里生活、游戲和運動。大自然教育提倡者哈蒙曼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學習環(huán)境能像戶外教室那么寬廣、那么變化、那么吸引人。在和大自然的直接接觸中,孩子的觀察力自然而然變得敏銳,學習和探索動機也能源源不斷地自我生成。

這些來自森林的感受和體驗如此鮮活,以至于不時還會挑戰(zhàn)下林雅這顆“中國媽媽”的心臟。

232c7dd11ad467b82df1e66c19f760d2.jpg

今年8月,林雅收到了學校下發(fā)的通知,提醒家長注意觀察孩子是否有蛔蟲。她嚇了一跳,難道是學校的衛(wèi)生狀況出了問題?

林雅趕緊請教了丹麥家長,這才知道原來一些丹麥孩子,興奮起來會隨意吃草和吃土,從而感染蛔蟲!她也留心問了下女兒,沒想到女兒更是親眼見過,班上同學玩到開心時,手舞足蹈地吃起草來。

林雅有些不敢想象,國內(nèi)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會興奮起來就吃草嗎?恐怕剛有苗頭就會被老師們阻止了,家長更會擔心孩子身心健康是否出了問題。家校兩方可能都想不到,吃草行為本身,是孩子感受到的純粹快樂。

在身體力行感受到丹麥人對森林的熱愛后,林雅發(fā)現(xiàn),丹麥家長和學校,已達成了一種教育共識:孩子只有通過在森林里玩耍、運動和生存體驗,才能找到自己的能力邊界。

743590b1f83130b07428176254e6dfac.jpg

正如丹麥人奉行的理念:“孩子不會為了學習而玩耍,然而學習卻會在玩耍中自然發(fā)生”,他們堅信,生活課堂讓孩子享受童年,這比強迫他們學習課本知識更重要。

要“秒殺”足球課,愛好先行的興趣班

在這樣的信條下,丹麥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幾乎少得可憐。

林雅曾試圖讓女兒就讀丹麥的私立學校,但因為私立學校招生人數(shù)少,教學質(zhì)量和公辦學校相比差距不大,就選擇了家附近一所距離哥本哈根不遠的公立學校。

盡管來之前做好了心理建設(shè),但林雅還是被女兒那張“寒酸”課表晃了神。學校每天下午兩點放學,學習科目一只手就能數(shù)得過來。

b62d5427cf5018fcff86ffac0ff80bb5.jpg

林雅女兒的課表

成為中國小學學業(yè)的分水嶺的三年級,在丹麥顯得不再重要。因為丹麥的學校并沒有小學和初中,只有1年級至9年級,其中1-6年級大多是沒有考試,也沒有成績單。

寄希望于教學難度的林雅,在看到女兒帶回來的作業(yè)時,徹底失望了:幾乎所有的功課都是繪畫。丹麥三年級的數(shù)學作業(yè)中,教對稱的概念,就是讓學生畫城堡;教到求面積,就是在物品上,畫出若干個1cm見方的面積,從中推導(dǎo)出具體的數(shù)據(jù)。

教的少,學得淺,丹麥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TIMSS(2019)報告顯示,丹麥小學四年級學生的數(shù)學水平正逐年下滑,已經(jīng)快接近2007年的水準。

雖說林雅不想增加孩子的學業(yè)壓力,但眼見三年級還在學習乘法表以內(nèi)的乘法后,等不及的林雅只好拿起國內(nèi)數(shù)學教材,在家給孩子補上數(shù)學課。

e7bb1844b2f847d87ddecfaa5494cbbf.jpg

摘自TIMSS2019報告

看來,就算在童話王國,操心的老母親還是逃不過“雞娃”的命運。不過,在雞娃“雞”得精疲力竭時,林雅還是會自我安慰,至少女兒的眼睛不會輕易近視了。

丹麥的學校,提倡每天至少一個小時的戶外時間。但凡課間休息、吃過午飯,教師都會把孩子趕出教室瘋玩。

學校早早放學后,丹麥的學生們,就會前往Kommune(類似于街道辦)組織的各類興趣學校上課,自然也少了“用眼過度”的煩憂。

在各種舞蹈、音樂、足球、馬術(shù)等興趣學校中,足球課最為熱門,到了報名的時候,丹麥家長不再“佛系”,爭先秒殺有限的名額,唯恐稍一猶豫,就報課失敗。

林雅有幸在暑期搶到一期,任教老師大多來自于DBU下屬的青訓(xùn)中心, 5天的課程一共才收費1200元,費用還涵蓋了午餐和點心。物美價廉的興趣班,給母女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時,這些課程還會根據(jù)家長的需求做出調(diào)整。在丹麥,近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和三分之二的小學生,都是體育俱樂部的成員,積極參加各項體育活動。

07bfd247ede6a80216389ae1925e6bd7.jpg

除了豐富多樣的體育課,在2點鐘放學的“托管”班里,還有烹飪、編織、釣魚、木工等各類生活技能的習得課堂。興趣班老師,也不是專職人員,而大多是資深愛好者兼任。保證師資之余,不高的學費也吸引了更多的學生。

多年“深造”下來,丹麥人幾乎人人都有一技之長,絕大多數(shù)都會織毛衣、做木工,用愛好填充自己的日常生活。來到丹麥后,從不會做手工的女兒,愛上了織毛衣,熟練程度甚至還一度超過了林雅。

中國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重點在“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丹麥的低年級學生,更重要的莫過于“玩?!薄?/strong>丹麥課堂“無為”的理念,讓林雅急得直跳腳,但她也不得不承認,丹麥人的教育理念,距離過去的生活更近一些,而像自己這樣的中國媽媽,卻已經(jīng)離開太久了。

招不到的英語老師,“開慢車”的外語習得

丹麥的初等教育,玩在森林,玩在課堂,聽起來很美好,但習慣“內(nèi)卷”的林雅,內(nèi)心不免也會焦灼。

最近這種不安到達了頂峰,因為女兒班上的英語老師遲遲沒能到位,而他們所在的小學早在8月16號就開學了。在家校的一次交流上,學校坦言,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招不到老師。林雅尚不清楚這是個別問題,還是普遍現(xiàn)象。

不過在丹麥,學校老師都是全科教師,不僅教授數(shù)學、語文,還教體育和畫畫,對教師的要求相對較高。目前不光林雅女兒的班級,還有其他幾個班都有師資的缺口。但“心大”的丹麥家長們,似乎又并不在意學校的師資緊張。

a828b2a5730dcfaf0c70ffed86b6f642.jpg

不同國內(nèi)英語從娃娃抓起,丹麥到了小學三年級才會開設(shè)英語課堂,六年級后(相當于國內(nèi)初中階段),英語作業(yè)才會越來越多。到了五年級時,學生還可以根據(jù)喜好,在法語和德語中再選一門學習。

現(xiàn)在唯一能安慰到林雅的,就是丹麥人英語水平普遍較高。走在路邊,就連八九十歲的丹麥老人,都能說上一口流利的英文。

在低年級學習中,雖然英語不是很重要,但是丹麥人更注重丹麥語的閱讀寫作。來到丹麥后,女兒會先在語言學校過渡20天,學習丹麥語言、歷史和地理知識,以便更好融合。

不過林雅女兒來到公立學校后,驚訝發(fā)現(xiàn)同班同學中也不是每個人都了解,自己之前在飛機上補習過的北歐神話。

當然很有可能是同學們志不在此。丹麥的學??梢詻]有塑膠操場,但一定會有一個圖書館,裝著超級多的繪本,班級里也擺滿了各種讀物,老師常會帶孩子去圖書館各種借書。

d85ad4c451d8a3627ead524647997836.jpg

丹麥裔挪威小說家阿克塞爾·森德摩在《難民游戲》中設(shè)定了一個虛擬小鎮(zhèn)“詹代”,每位居民必須遵守10條規(guī)則,包括:“不要以為你很特別”“不要以為你比‘我們’更重要”“不啊要以為你比‘我們’更聰明”“不要想象自己比‘我們’好”“不要以為你懂得比‘我們’多等。

這就是丹麥人奉為圭臬的“詹代法則”:

詹代法則:即不主張對物質(zhì)成就的炫耀,也不鼓勵對個性的過分突出,不會大力宣揚成功,卻要求時刻保持謙遜低調(diào),避免對集體性常規(guī)的破壞。

受此影響,丹麥人很少會根據(jù)諸如成績這樣的硬性指標,對孩子進行排名,更多是綜合孩子上課舉手情況、作業(yè)完成度、以及團隊合作等進行考量。而教師之間,更沒有教學效果的指標衡量。

每次召開家長會前,學生都會填寫一份自評表格。之后在一對一的家長會上,丹麥老師會和家長進行詳細溝通。林雅不久前就參加了這樣的談話。對于班上唯一一個中國學生,丹麥老師也給予了積極的認可。

在這樣弱化競爭、寬松、自由的氛圍中,不管林雅內(nèi)心多么復(fù)雜,但她不得不承認,女兒每一天都過得快快樂樂,滿足充實。

只要你有話聊,百無禁忌的學校課堂

有時,丹麥課堂會組織各類的項目式學習。在不久前的兒童權(quán)益周上,林雅女兒和小組成員認領(lǐng)了各自的任務(wù),共同完成一幅海報設(shè)計。

圍繞“兒童權(quán)益”的主題,同學們一起認認真真地查找資料,花三天時間設(shè)計構(gòu)思。大家先是共同商量后,選擇了不同于其他班級的卡通圖標,再畫上自畫像,把認真思考的想法,寫到展示板上,最后相繼進行公開論述。

2c9be03d74c5d0c095045b840d562b7e.jpg

“兒童權(quán)益周”展示板

剛開始,林雅還擔心老師指定的活動主題過于宏大,但在展示環(huán)節(jié),林雅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視角比自己想象還要細膩和豐富。

有的孩子會探討隱私話題,有的孩子希望能和父母多交流,有的認為殘疾孩子也應(yīng)該享有和正常孩子一樣的權(quán)利……

這些鮮明的觀點大多和孩子自身的經(jīng)歷思考有關(guān)。林雅女兒就認為,每個人的姓名都不應(yīng)該被戲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國籍,離婚家庭的孩子需要和父母更多的交流。

雖然正式融入這個集體時間不長,但是林雅的女兒已經(jīng)敏感發(fā)現(xiàn)同學們不開心的一面,而這些小孩們的心事,不少還和父母離婚有關(guān)。

盡管丹麥人很快樂,但丹麥離婚率也高居全球榜首。據(jù)丹麥《當?shù)貓蟆穲蟮溃?018年全年,丹麥共有1.5萬對夫妻離婚,離婚率高達到46.5%。

通過這次“兒童權(quán)益”活動,孩子們暢所欲言,在老師有意識的引導(dǎo)下,他們因為一些社會問題帶來的心理負能量,也得到了很好的紓解。

bdac1e466900076e889e4f5524d591ac.jpg

在這次活動總結(jié)發(fā)言上,一位內(nèi)向的小姑娘,害羞地躲在了人群的后邊一言不發(fā),這時貼心的丹麥老師,就會悄無聲息地站在她身后,以問答的形式讓她講述出自己的觀點。

不強行干涉與打擾,不給孩子壓力,丹麥老師們,正努力保持舒服的分寸感,讓孩子們在課堂上更加放松,并暢所欲言。

課堂上,他們會坦然討論關(guān)死亡、性等大尺度話題,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在這樣高度人性化的社會氛圍里,林雅多少也能理解丹麥人幸福內(nèi)心的來源了。

在“無教育”和“有教育”中獲得平衡

從國內(nèi)高度競爭的“內(nèi)卷”,一下來到了丹麥低欲望的“放羊”教育,林雅也有著各種不習慣和不開心,但是文化沖擊和碰撞中,在國內(nèi)習慣了一路小跑的林雅,慢慢學會了放慢腳步,品味生活的美好。

盡管丹麥教育也有各種不完美,但是林雅也開始試著在“無教育”和“有教育”中獲得平衡。每當搖擺不定時,她也試著去思考,“雞娃”的終極意義究竟是什么,是努力做到全科優(yōu)秀,還是成為內(nèi)心幸福富足的普通人?是僅為了考上一個好大學,還是讓孩子保持旺盛的學習興趣,成為一位終生學習的學習者?

正如老舍先生所希望的,兒童的天真是最可貴的,“我們應(yīng)該讓兒童自由生長”。來到丹麥一年后,丹麥人提倡的接觸自然、尊重自我、質(zhì)樸生活、自由表達的教育理念,讓林雅感受到了“雞娃”終有界限,從心出發(fā),生命本身的質(zhì)樸力量,更加可貴。

注:本文林雅為化名

本文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莊曉。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wǎng)轉(zhuǎn)載文章,原文:外灘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guān)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fā)布失實文章,只呈現(xiàn)有價值的內(nèi)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報道,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來源:外灘教育
芥末堆商務(wù)合作:王老師 18710003484
  • 當“中國式”媽媽撞上丹麥的“放羊式”教育,才知道雞娃的邊界,究竟在哪里分享二維碼